柴達木盆地阿爾金山前高精度三維地震采集方法研究
本文關鍵詞:柴達木盆地阿爾金山前高精度三維地震采集方法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東坪構造 阿爾金山前 觀測系統(tǒng) 激發(fā)因素 接收組合 靜校正
【摘要】:東坪構造位于柴達木盆地西部阿爾金山前帶,為柴達木盆地西部坳陷區(qū)一里坪凹陷亞區(qū)的一個三級構造;該構造處于英雄嶺一茫崖第三系生烴凹陷和堿山一一里坪侏羅系兩大生烴凹陷之間的隆起部位,烴源巖條件優(yōu)越。本文針對東坪地區(qū)特殊的地震地質條件和復雜鹽堿地表,進行了地震采集技術和靜校正方法的深入研究,初步形成了適合阿爾金山前的“高精度三維地震采集技術”成果和認識,大幅度提高了阿爾金山前地震資料品質。開展了基于提高目的層成像精度的三維觀測系統(tǒng)優(yōu)化設計研究,分析不同觀測系統(tǒng)疊前偏移屬性,從覆蓋次數、方位角(接收線數和線距)、炮道密度三個方面優(yōu)化觀測參數,從而提高目的層成像品質。激發(fā)接收方面開展針對復雜鹽堿地表激發(fā)參數和接收參數試驗,研究不同地表激發(fā)地震子波一致性和不同檢波器組合對高頻干擾波壓制效果分析,以達到提高原始資料信噪比和分辨率;對炸藥震源進行不同井數激發(fā)效果分析、不同速度、不同巖性、不同組合方式和不同藥量激發(fā)效果分析,進行鹽堿地表可控震源激發(fā)可行性和檢波器組合接收對比研究。針對鹽堿地表區(qū)低降速帶厚度變化劇烈的特點,開展層析反演近地表建模、模型約束反演近地表建模、多信息綜合建模和不同偏移距折射分層對比研究等方法對比研究,探索出適合該區(qū)近地表建模方法,從而提高該區(qū)靜校正計算精度。本文就上述研究內容在生產項目中的實際應用進行綜合論述,形成一套針對阿爾金山前特殊地表條件下的地震采集及靜校正技術系列,為本區(qū)今后地震勘探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
【關鍵詞】:東坪構造 阿爾金山前 觀測系統(tǒng) 激發(fā)因素 接收組合 靜校正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P631.4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緒論7-12
- 1.1 研究目的及意義7-8
- 1.2 研究現(xiàn)狀8-9
- 1.2.1 國內研究現(xiàn)狀8
- 1.2.2 東坪地區(qū)勘探現(xiàn)狀8-9
- 1.3 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9-10
- 1.3.1 研究內容9-10
- 1.3.2 技術路線10
- 1.4 研究成果及工作量10-12
- 1.4.1 取得的主要成果10-11
- 1.4.2 論文完成的工作量11-12
- 第2章 研究區(qū)概況及以往資料分析12-20
- 2.1 研究區(qū)地理概況12
- 2.2 研究區(qū)地貌特征12-13
- 2.3 區(qū)域地質概況13-15
- 2.4 地震地質條件15-17
- 2.4.1 表層地震地質條件15-16
- 2.4.2 中深層地震地質條件16-17
- 2.5 以往資料分析17-20
- 2.5.1 以往單炮分析17-19
- 2.5.2 剖面品質分析19-20
- 第3章 基于提高目的層成像精度的觀測系統(tǒng)優(yōu)化設計20-31
- 3.1 提高目的層成像品質的覆蓋密度優(yōu)化設計20-22
- 3.2 提高目的層空間分辨率的面元優(yōu)化設計22-26
- 3.3 接收線距的優(yōu)化設計26-27
- 3.4 方位角(橫縱比)的優(yōu)化分析27-30
- 3.5 小結30-31
- 第4章 復雜鹽堿地表激發(fā)和接收技術研究31-43
- 4.1 激發(fā)技術研究31-40
- 4.1.1 以往激發(fā)因素研究分析31-34
- 4.1.2 井炮激發(fā)因素研究分析34-37
- 4.1.3 鹽堿地表可控震源激發(fā)可行性研究37-40
- 4.2 接收技術研究40-42
- 4.3 小結42-43
- 第5章 精細近地表建模及靜校正研究43-55
- 5.1 鹽堿地表近地表建模43-47
- 5.1.1 點、線、面巖性分析44-46
- 5.1.2 根據巖性,建立表層初步模型46
- 5.1.3 結合初至信息,建立近地表模型46-47
- 5.2 靜校正方法研究47-55
- 5.2.1 初至拾取48
- 5.2.2 層析建模48-50
- 5.2.3 折射建模50-52
- 5.2.4 偏移距綜合層析建模52-53
- 5.2.5 應用效果53-55
- 第6章 東坪地區(qū)地震攻關效果55-58
- 6.1 地震剖面品質大幅度提升55-57
- 6.2 新增油氣儲量超億噸57-58
- 第7章 結論與建議58-59
- 7.1 結論58
- 7.2 建議58-59
- 致謝59-60
- 參考文獻60-6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馬峰;閻存鳳;馬達德;樂幸福;黃成剛;石亞軍;張永庶;謝梅;;柴達木盆地東坪地區(qū)基巖儲集層氣藏特征[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5年03期
2 王云波;李洪革;沈亞;李想;王光華;譚偉;;阿爾金山山前帶東段構造特征與油氣成藏的關系[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5年01期
3 寧宏曉;胡杰;章多榮;尹吳海;張立軍;王海立;;柴達木英雄嶺復雜山地三維地震勘探技術[J];石油科技論壇;2012年02期
4 碗學儉;楊波;孫德福;葛雪欽;吳小延;;三維觀測系統(tǒng)采集腳印定量分析技術[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年03期
5 王炳章;王丹;陳偉;;油氣地震勘探技術發(fā)展趨勢和發(fā)展水平[J];中外能源;2011年05期
6 薛海飛;董守華;陶文朋;;可控震源地震勘探中的參數選擇[J];物探與化探;2010年02期
7 秦廣勝;蔡其新;汪功懷;秦亞玲;王立俠;;基于疊前成像的三維地震觀測系統(tǒng)設計[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0年01期
8 劉振武;撒利明;董世泰;唐東磊;;中國石油高密度地震技術的實踐與未來[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9年02期
9 劉振武;撒利明;張明;董世泰;甘利燈;;多波地震技術在中國部分氣田的應用和進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年06期
10 王喜雙;董世泰;王梅生;;全數字地震勘探技術應用效果及展望[J];中國石油勘探;2007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張志林;何京國;劉斌;段衛(wèi)星;董長安;;青海DLH地區(qū)復雜表層激發(fā)技術研究[A];中國石油學會2015年物探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劉沛然;西部地區(qū)特殊地表地震激發(fā)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2 何京;復雜近地表條件下地震波傳播規(guī)律及補償方法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8200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820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