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可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改造及其異源表達
本文關鍵詞:尼可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改造及其異源表達
更多相關文章: 圈卷產(chǎn)色鏈霉菌 尼可霉素 異源表達 抗菌活性 產(chǎn)物鑒定
【摘要】:尼可霉素(Nikkomycin)屬于核苷肽類抗生素,由核苷和肽基兩部分通過肽鍵連接而成。尼可霉素在結構上與幾丁質(zhì)合成酶的天然底物UDP-N-乙酰葡萄糖胺類似,是幾丁質(zhì)合成酶的強競爭性抑制劑,可有效地抑制真菌細胞壁的合成,而導致其死亡,是一種具有應用前景的新型農(nóng)用抗生素。本文以含有完整尼可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pNIK為出發(fā)質(zhì)粒,通過PCR-targeting方法,將基因簇中sanG和sanF的啟動子替換為組成型強啟動子hrdB,目的是構建重組質(zhì)粒pNIKm;通過鏈霉菌-大腸桿菌間接合轉移的方法將pNIK和pNIKm分別導入天藍色鏈霉菌M1146 (Streptomyces coelicolor M1146)中;并通過RT-PCR的方法檢測基因簇的表達情況;最后通過抗菌活性實驗和產(chǎn)物的分離鑒定,觀察尼可霉素的抗菌活性及產(chǎn)生情況。本論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成功地構建了重組載體pNIKm,并使尼可霉素基因簇在異源宿主天藍色鏈霉菌M1146中得到了成功的表達,得到了兩個異源表達菌株M1146-NIK和M1146-NIKm;(2) M1146-NIK和M1146-NIKm均對長柄鏈格孢有明顯的抗菌活性;(3) M1146-NIK和M1146-NIKm均能產(chǎn)生少量的尼可霉素X和Z,以及假尼可霉素Z;(4) M1146-NIK和M1146-NIKm還產(chǎn)生了大量的中間體,M1146-NIK大量積累了核苷,而M1146-NIKm大量積累了尿苷、核糖基-4-甲酰-4-咪唑-2-酮和吡啶同型蘇氨酸。將尼可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導入異源宿主并成功表達,分離鑒定了尼可霉素的產(chǎn)物及其生物合成中間體,為尼可霉素核苷和肽基縮合的酶學機制的研究以及尼可霉素與其它核苷肽類抗生素的組合生物合成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指導。
【關鍵詞】:圈卷產(chǎn)色鏈霉菌 尼可霉素 異源表達 抗菌活性 產(chǎn)物鑒定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Q465;Q78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Abbreviations8-9
- Gene Symbol9
- Amino Add Abbreviation9-10
- 1 前言10-23
- 1.1 鏈霉菌概述10-12
- 1.1.1 鏈霉菌的基本特征10-11
- 1.1.2 鏈霉菌的基因組特征11-12
- 1.2 核苷肽類抗生素概述12-14
- 1.3 尼可霉素的生物合成及其分子調(diào)控14-20
- 1.3.1 尼可霉素的生物合成15-17
- 1.3.2 尼可霉素的生物合成調(diào)控17-19
- 1.3.3 尼可霉素與其他核苷肽類抗生素的組合生物合成研究19-20
- 1.4 異源表達20-22
- 1.5 本論文的研究內(nèi)容及意義22-23
- 2 材料與方法23-39
- 2.1 實驗材料23-30
- 2.1.1 菌株、質(zhì)粒及引物23-25
- 2.1.2 酶及常用試劑25-26
- 2.1.3 主要儀器和設備26-27
- 2.1.4 培養(yǎng)基27-28
- 2.1.5 緩沖液28-30
- 2.1.6 各種抗生素的貯存濃度和使用濃度30
- 2.2 方法30-39
- 2.2.1 大腸桿菌及鏈霉菌質(zhì)粒的小量提取30-31
- 2.2.2 鏈霉菌總DNA的少量制備及PCR擴增條件31-32
- 2.2.3 大腸桿菌感受態(tài)細胞的制備和轉化32-33
- 2.2.4 PCR targeting33-34
- 2.2.5 鏈霉菌大腸桿菌之間的接合轉移34
- 2.2.6 鏈霉菌RNA的提取及RT-PCR34-37
- 2.2.7 發(fā)酵產(chǎn)物的生物活性檢測37
- 2.2.8 發(fā)酵產(chǎn)物的HPLC分析37-38
- 2.2.9 發(fā)酵產(chǎn)物的分離、純化38-39
- 3 結果與討論39-59
- 3.1 重組質(zhì)粒pNIKm的構建及酶切驗證39-43
- 3.1.1 重組質(zhì)粒pBS-HIhF的構建39
- 3.1.2 重組質(zhì)粒pSET152-hGX的構建39-41
- 3.1.3 重組質(zhì)粒pNIKm的構建及酶切驗證41-43
- 3.2 異源表達菌株M1146-NIK和M1146-NIKm的構建及PCR驗證43-44
- 3.3 尼可霉素的異源表達對基因簇內(nèi)關鍵基因的轉錄影響44-47
- 3.3.1 RNA質(zhì)量檢測44-46
- 3.3.2 基因簇內(nèi)關鍵基因的轉錄情況46-47
- 3.4 發(fā)酵產(chǎn)物的抗真菌活性檢測47-48
- 3.5 發(fā)酵產(chǎn)物的巴比妥酸顯色反應的檢測48-49
- 3.6 發(fā)酵產(chǎn)物的分離和純化49-54
- 3.7 發(fā)酵產(chǎn)物的鑒定54-59
- 4 結論59-60
- 5 展望60-61
- 6 參考文獻61-70
- 7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70-71
- 8 致謝71-7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還連棟,胡海箐,陳秀珠,賈士芳,陳美玲;乳鏈菌肽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篩選及其前體基因在乳酸乳球菌中的克隆與表達[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年S3期
2 檀貝貝;孫蕾;張克誠;崔增杰;楊振娟;武哲;;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策略[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1年07期
3 赫衛(wèi)清;王以光;;吸水鏈霉菌17997格爾德霉素部分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和分析[J];生物工程學報;2006年06期
4 范凡;喬建軍;;抗生素中L-玫紅糖的生物合成基因簇結構與其合成途徑[J];生命的化學;2007年01期
5 金城;;聚酮類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間的關系[J];微生物學通報;2014年07期
6 鐘瑾;劉剛;還連棟;;羊毛硫細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遺傳分析[J];中國抗生素雜志;2006年09期
7 李明;唐莉;;變構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研究進展[J];微生物學雜志;2011年03期
8 申洋;黃鶴;朱麗;楊晟;戈梅;陳代杰;;東方擬無枝酸菌中ECO-0501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篩選及其相關調(diào)控基因的初步分析[J];中國抗生素雜志;2013年05期
9 曾志紅;;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克隆方法[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10 張學文;殷華;周威;莊以彬;張同存;劉濤;;毛醌素(Piloquinone)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初步鑒定[J];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4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莫旭華;汪中文;姚月良;馬俊英;王博;黃洪波;張長生;鞠建華;;替達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及其生物合成機制研究[A];2010年第四屆全國微生物遺傳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2 唐功利;;抗腫瘤四氫異喹啉生物堿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及功能研究[A];2008年中國微生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3 唐功利;;抗腫瘤四氫異喹啉生物堿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及功能研究[A];2008年中國微生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4 廖國建;李金娥;田宇清;譚華榮;;增加尼可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拷貝數(shù)對尼可霉素產(chǎn)量的影響[A];中國遺傳學會第八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2004-2008)[C];2008年
5 李永海;王以光;邵榮光;;Geldanamycin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功能研究及結構改造[A];2007醫(yī)學前沿論壇暨第十屆全國腫瘤藥理與化療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6 劉剛;鐘瑾;;新型羊毛硫細菌素bovicin HJ50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研究[A];2008年中國微生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7 袁天杰;胡又佳;;柔紅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以及基因打靶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抗生素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8 朱麗萍;黎志鳳;;So0157-2埃博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啟動子預測及功能分析[A];第二屆全國微生物資源學術暨國家微生物資源平臺運行服務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9 侍媛嬡;蔡強;李青連;李星星;雷璇;王麗非;陳汝賢;解云英;洪斌;;Sansanmycin生物合成基因簇中ssaX基因體內(nèi)功能分析[A];第十二屆全國抗生素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10 白林泉;;放線菌組學研究的遺傳學基礎[A];中國遺傳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2009-2013)[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記者 姜澎 通訊員 熊丙奇;南昌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克隆成功[N];文匯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赫衛(wèi)清;吸水鏈霉菌17997中格爾德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6年
2 王玲燕;鏈霉菌胞外多糖139A生物合成基因簇克隆和鑒定的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3年
3 邵鐵梅;Zwittermicin A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研究[D];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4 李青連;Sansanmycin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和生物合成調(diào)節(jié)基因ssaA調(diào)控機制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5 田云龍;中生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克隆及分析[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竹華;抗生素HYGROCINS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2 孫天擁;細菌界次級代謝產(chǎn)物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基因組學注釋和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3 張玉陽;抗生素zwittermicin A標品制備與定量方法的建立及zwittermicin A生物合成基因簇中關鍵基因的功能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4 王璐;尼可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改造及其異源表達[D];天津科技大學;2015年
5 張寧寧;基因組導向的Streptomyces sp.SS中天然產(chǎn)物及其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發(fā)現(xiàn)[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6年
6 陳允亮;磷氮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7 趙碧玉;硫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異源表達及其改造[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8 趙娟;磷氮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的調(diào)控基因的功能研究及幾個結構基因的改造[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9 劉玉瑛;吸水鏈霉菌17997格爾德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兩個調(diào)節(jié)基因的功能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10 沈金花;吸水鏈霉菌10-22的5102-Ⅲ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定位與克隆[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5696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569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