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君勱是中國近代重要的哲學家和政治活動家。他一生經(jīng)歷豐富、涉獵廣泛、思想深刻、影響頗大。1923年,張君勱與丁文江發(fā)起著名的“科玄之戰(zhàn)”。在論戰(zhàn)中,張君勱就科學與人文的關系問題提出了自己獨到而深刻的見解。張君勱后期積極宣揚“新儒學”思想,弘揚儒家傳統(tǒng)的真實價值,主張科學知識的界限,成為早期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對中國進步人士、科學家,及一般知識分子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張君勱的人文觀實質上是一種日趨豐富的知識與道德相統(tǒng)一的“德智主義”人文觀。他的人文觀的發(fā)展歷程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科玄論戰(zhàn)之前是其思想的形成時期;科玄論戰(zhàn)為其思想走向成熟的時期;科玄論戰(zhàn)之后到“新儒學”時期為其思想的轉型時期。考察張君勱人文觀的理論淵源,儒家思想作為張君勱思想的根基,貫穿始終;在其人文觀走向成熟時期,西方生命哲學對其影響最大,因而導致這一時期張君勱的思想帶有一定的反理智主義意味;科玄論戰(zhàn)后,張君勱意識到反理智主義潛在的危害,逐漸擺脫了生命哲學對他思想的影響而轉向了康德哲學,重新審視科學與人文、知識與道德的關系,并提出了“德智主義”的人文觀!暗轮侵髁x”人文觀不僅重視傳統(tǒng)儒家精神的繼承與弘揚,還重視西方科學思想的接納與吸收,更強調理性在人文觀和社會價值觀方面的意義和作用。相比科玄論戰(zhàn)時期,論戰(zhàn)結束后張君勱的人文觀在認識上更趨于理性、思想內容也更加深刻。本論文依循歷史線索,分時期分階段地探討張君勱的人文思想,以期更清晰的把握張君勱人文思想的發(fā)展軌跡及其“德智主義”人文觀的產(chǎn)生過程,補充前人在研究張君勱思想時忽略其思想轉變上的不足。研究張君勱人文思想的發(fā)展脈絡,可以很具典型性地反映出在追求物質與文化、科學與人文中,近代國人心路歷程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張君勱作為現(xiàn)代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的交匯等問題上都提出了豐富而獨到的見解。論文深入考察和梳理了張君勱的“德智主義”人文觀。張君勱“德智主義”人文觀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對儒家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變革,力圖將中國文化積極的一面以及先進的一面呈現(xiàn)給世界。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訴世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是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xiàn)實意義的。張君勱糾正了西方學術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識上的誤解,重新確立了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對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產(chǎn)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對張君勱“德智主義”人文觀的研究,在促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向現(xiàn)代轉化,加快中國學術與世界學術的接軌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文章除了緒論外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章概述張君勱的生平活動,對其人文觀形成的社會背景與教育背景進行挖掘;第二章重點探討張君勱科玄論戰(zhàn)時期提出的思想觀點,包括他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對科學萬能論的批判,還有他對人生觀概念的認知以及對科學與人文關系的認識。第三章研究科玄論戰(zhàn)結束后張君勱思想的轉變,主要涉及到他對科學態(tài)度的轉變以及他對科學與人文關系認知的升華,并對造成其思想發(fā)生轉變的原因進行分析。第四章著重討論張君勱提出的“德智主義”人文觀的內容以及構建途徑。第五章在總結全文的基礎上對“德智主義”人文觀的理論價值進行分析。總之對張君勱科玄論戰(zhàn)前后思想歷程,尤其是他的“德智主義”人文觀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中學與西學在碰撞、融會中產(chǎn)生的諸多文化和哲學問題,對研究科學與人文多層面的復雜關系也起到重要的啟迪作用。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東華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N0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趙培軍;;張君勱是反科學保守主義者嗎?[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3年06期
2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潘光哲;;張君勱對社會主義體制的觀察(1919~1922)[A];中國近代史上的社會主義[C];2009年
2 寶麗娜;;張君勱憲政思想及其實踐評析——以20世紀30—40年代為中心[A];政黨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研究——“中國政黨與近現(xiàn)代社會的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翁賀凱;;“修正的民主政治”辨析——重審張君勱1930年代的民主觀念和制度設計[A];中國近代史上的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1840~1949)”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翁有為;尹濤;;抗戰(zhàn)后自由知識分子對民主憲政的認識——以張君勱為中心[A];知識分子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C];2007年
5 王毅;羅陽;;論30年代《再生》國家社會主義思想[A];中國近代史上的社會主義[C];2009年
6 鄭大華;高娟;;《改造》與“五四”社會主義之傳入[A];中國近代史上的社會主義[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商原 李剛;1946年與“憲法之父”張君勱的悲劇[N];中華讀書報;2010年
2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鄭大華;張君勱的政治學觀[N];北京日報;2013年
3 上海 程巢父;“人權為憲政基本”[N];南方周末;2008年
4 章道義;中國科普:一個世紀的簡要回顧[N];科技日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李煉;張君勱的倫理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2 裴自余;國民國家與民族國家的融合:中國思想脈絡中的張君勱之國家觀念研究(1919-1938)[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3 黃海嘯;張君勱人生哲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4 王本存;憲政與德性[D];重慶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磊磊;張君勱憲政哲學思想探究[D];天津大學;2008年
2 羅靈英;張君勱政治哲學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3 王俊穎;張君勱文化救國路徑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4 陳立;論張君勱1930年代的憲政思想—制度、文化與個人[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5 張亮;羅隆基和張君勱人權思想比較[D];廣州大學;2016年
6 杜明達;張君勱的蘇俄(聯(lián))觀(1917-1949)[D];湖南大學;2015年
7 于帥;張君勱“德智主義”人文觀研究[D];東華大學;2017年
8 秦慧茹;張君勱“文化復興”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9 張發(fā)勝;張君勱政治思想述評[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10 林紅明;張君勱與中間路線研究(1887-1946)[D];揚州大學;2007年
,
本文編號:
23609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2360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