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研究
本文選題:水資源 + 開發(fā)利用 ; 參考:《吉林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本論文依托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長吉經濟圈地質環(huán)境綜合調查”(121201007000150012)項目展開研究。隨著吉林市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水資源問題已成為制約吉林市經濟發(fā)展的主要因素,開展吉林市水資源承載能力研究有利于確定開發(fā)利用最大值,制定針對性強、可操作的管理措施,實現(xiàn)水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保障水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因此吉林市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研究具有理論意義與實際應用價值。本文以吉林市為研究區(qū),圍繞吉林市水資源承載能力進行評價研究。以1956~2000年第二次水資源評價為基礎,利用多項指標組成水資源承載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折減法計算吉林市水資源承載能力。吉林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70.58×10~4萬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67.70×10~4萬m~3,地下水水資源量為13.19×10~4萬m~3,地下水資源量與地表水資源量之間的重復計算量為10.30×10~4萬m~3。2015年吉林市總供水量為27.25×10~4萬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為23.85×10~4萬m~3,地下水供水量3.28×10~4萬m~3,其他水源供水量為0.12×10~4萬m~3。根據(jù)吉林市水資源承載能力計算結果,第二松花江全流域的地表水資源及地下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程度均較高未超出合理限度,分別為35.36%和4.18%。根據(jù)單指標評價標準總體分析,現(xiàn)狀年吉林市水資源承載能力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水資源承載能力狀況屬于不超載狀態(tài)。從用水總量分析,按行政分區(qū)蛟河市、舒蘭市及永吉縣水資源承載能力屬于臨界狀態(tài),其他地區(qū)均屬于不超載狀態(tài);按所屬水資源三級區(qū)劃分,三岔河~哈爾濱流域水資源承載能力屬于臨界狀態(tài),其他流域均屬于不超載狀態(tài);從地下水開采量分析,均屬于不超載狀態(tài)。以2020年作為近期水平年,2030年作為遠期水平年,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計算得出吉林市2020年水資源承載能力綜合評分為0.567,2030年水資源承載能力綜合評分為0.561,2030年綜合評分較2020年有所下降,反映出其水資源利用達到一定規(guī)模,能滿足社會經濟發(fā)展,但開發(fā)潛力逐年減小。從水資源承載能力分析,得出影響水資源承載能力的主要因素為當?shù)厮Y源量及其允許開發(fā)利用程度、供水工程及其供水能力、當?shù)厣鐣洕l(fā)展及水量集中等。通過分析其影響因素,提出合理性建議:建設節(jié)水型社會,提高有效利用系數(shù);合理調整產業(yè)結構,減少經濟社會用水;充分利用各種水源,提高研究區(qū)供水能力;加強水生態(tài)修復與保護,恢復河湖生態(tài)功能;明確水資源控制要求,建立承載能力監(jiān)測預警機制。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Jilin City ,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Jilin City is estimated to be 27.25 脳 10 ~ 40 000 m ~ 3 . The water supply capacity of Jilin City is from 67.70 脳 10 ~ 40 000 m ~ 3 , the water supply capacity of groundwater is from 13.19 脳 10 ~ 40 000 m ~ 3 , and the water supply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is from 13.19 脳 10 ~ 40 000 m ~ 3 .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TV213.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柏正林,楊克傳,楊自義,邵賢圣;皖東地區(qū)水資源承載能力現(xiàn)狀與提高[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2 張立;初探珠江流域水資源承載能力及其制約[J];水利發(fā)展研究;2002年11期
3 李中玉,李孟奇;試論增強水資源承載能力的有效途徑[J];治淮;2002年03期
4 張麗,董增川,張偉;水資源承載能力研究進展與展望[J];水利水電技術;2003年04期
5 王順久,侯玉,張欣莉,丁晶;流域水資源承載能力的綜合評價方法[J];水利學報;2003年01期
6 焦振峰;;論水資源承載能力[J];河南水利;2004年05期
7 李娟,紀昌明;水資源承載能力理論探析與研究發(fā)展趨勢[J];人民長江;2004年10期
8 李娟,王麗萍,紀昌明;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下的水資源承載能力理論研究與展望[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年11期
9 左其亭;張培娟;馬軍霞;;水資源承載能力計算模型及關鍵問題[J];水利水電技術;2004年02期
10 燕國銘;焦振峰;;淺談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huán)境承載能力[J];河南水利;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曹成立;;長春市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A];農業(yè)、生態(tài)水安全及寒區(qū)水科學——第八屆中國水論壇摘要集[C];2010年
2 李蔚;林耿耿;趙丹丹;錢淼華;許月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杭州市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A];中國原水論壇專輯[C];2010年
3 張相忠;高華雨;毛子龍;;水資源承載能力在城市規(guī)模預測中的應用初探[A];生態(tài)文明視角下的城鄉(xiāng)規(guī)劃——2008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郭艷崢;付榮霞;李微;周曉娜;;河北省沿海區(qū)域水資源承載能力分析[A];河北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9年
5 周維博;;河西走廊灌溉農業(yè)發(fā)展的水資源承載能力分析[A];中國水利學會2002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馮謙誠;李巍;劉向華;;提高河北省水資源承載能力的保障措施[A];中國水利學會2002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7 張曉霞;;烏海市水資源承載能力分析[A];2003年內蒙古自治區(qū)自然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3年
8 張潤慶;;淺議提高煙臺市水資源承載能力的措施[A];山東水利學會第十屆優(yōu)秀學術論文集[C];2005年
9 左其亭;;城市水資源承載能力的理論方法與實踐[A];中國水利學會2005學術年會論文集——節(jié)水型社會建設的理論與實踐[C];2005年
10 黃e,
本文編號:18940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894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