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熱河生物群中國龜科一新材料研究
本文選題:早白堊世 + 中國龜科 ; 參考:《沈陽師范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熱河生物群中的龜類化石大多屬于曲頸龜類一個原始類群——中國龜科,它們以背甲低平、背腹甲韌帶聯(lián)接等為特征,并以遼西地區(qū)的滿洲滿洲龜(Manchurochelys manchoukuoensis EndoShikama,1942)、遼西鄂爾多斯龜(Ordosemys liaoxiensis Ji,1995)、建昌遼龜(Liaochelys jianchangensis Zhou,2010)和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寧城小龜(Xiaochelys ningchengensis ZhouRabi,2015)等為代表。本文研究了一件產(chǎn)自遼寧凌源四合當劉李溝早白堊世九佛堂組地層的中國龜科化石。該化石的鼻骨缺失;前額骨相互聯(lián)接;眼眶間區(qū)窄;頂骨與鱗骨分離;上枕骨嵴比鱗骨嵴長;背甲低平近橢圓形,長大于寬;兩個上臀板大小相當;后肢趾式為2-3-3-3-4。盡管這一特征組合不同于其它屬種,但是由于該標本為一未成年個體且存在發(fā)育畸形現(xiàn)象,故此暫將其做為中國龜科中的一個未定屬種。此外,新標本的趾式出現(xiàn)多趾現(xiàn)象;該情況也發(fā)生在現(xiàn)生的一些水生龜類,比如鱉類;表明了其對水生生活的一個形態(tài)適應。再有,新標本還發(fā)育了椎盾畸形的現(xiàn)象:椎盾比正常的5塊多出了2塊。在標本周圍還保存有糞便化石。不過,在糞便化石中并未發(fā)現(xiàn)有明顯的骨骼或者鱗片,暗示其可能已具有了與現(xiàn)生水生龜類相似的強消化能力。這些發(fā)現(xiàn)表明在中生代時期原始隱頸龜類已具有了與現(xiàn)生龜類相似的對水生習性的形態(tài)適應,以及發(fā)育畸形和消化生理機制等古生態(tài)學特征。
[Abstract]:Most of the turtle fossils in the Gehe biota belong to a primitive group of Tortoise, the Chinese tortoise family.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flat back armour and ligamentum dorsalis, etc.It is also represented by Manchurochelys manchoukuoensis Endo Shikamaa (1942), Ordosemys liaoxiensis liaoxiensis (1995), Liaochelys jianchangensis (2010) in western Liaoning and Xiaochelys ningchengensis Zhou Rabi (2015) in Ningcheng, Inner Mongolia.In this paper, a fossil of the Chinese tortoise family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Jiu Futang formation of Sihe Ligou, Lingyuan, Liaoning Province, has been studied.The fossil's nasal bone is missing; the prefrontal bone is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the interorbital area is narrow; the parietal bone is separated from the squamous bone; the upper occipital ridge is longer than the squamous ridge; the dorsal nail is low near ellipse and grows wider; the two superior gluteal plates are of the same size; the hind toe is 2-3-3-3-4.Although this characteristic combination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genera and species, because the specimen is a minor individual and has developmental malformation, it is temporarily regarded as an undetermined genus in the family Turtle of China.In addition, the phenomenon of polydactyly in the new specimen is also found in some present aquatic turtles, such as turtle, which indicates a morphological adaptation to aquatic life.In addition, the new specimen also developed the phenomenon of deformity of vertebra shield: two more than normal 5.Fossils of feces are also preserved around the specimens.However, no significant bone or scales were found in the faecal fossils, suggesting that they may already have strong digestibility similar to that of the present aquatic tortoises.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primitive cryptophoric tortoises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leoecology, such as morphological adaptation to aquatic habits, developmental deformities and digestiv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similar to that of present tortoises in the Mesozoic period.
【學位授予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Q91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侯恩貴 ,吳鏑;世紀圣旅──來自遼西“熱河生物群”的報告(下篇)[J];國土資源;2001年04期
2 葉劍,王原;《熱河生物群》:再現(xiàn)一億多年前生命的輝煌[J];化石;2002年01期
3 季強;論熱河生物群[J];地質(zhì)論評;2002年03期
4 遼西課題組;熱河生物群研究新進展[J];古脊椎動物學報;2002年01期
5 ;《自然》雜志發(fā)表長篇綜述文章全面評價我國熱河生物群研究[J];中國科學基金;2003年03期
6 汪筱林;“熱河生物群現(xiàn)場研討會”在阜新召開[J];古脊椎動物學報;2004年01期
7 趙毅賓,張立軍,劉雪飛;遼西熱河生物群化石資源的保護管理與可持續(xù)利用研究[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4年03期
8 ;遼西熱河生物群研究大事紀[J];生命世界;2005年03期
9 李莉;王晶琦;侯世林;;中國熱河生物群的鳥類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背景[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4期
10 洪友崇;東亞古陸中生代晚期熱河生物群的起源、發(fā)展、鼎盛與衰亡[J];現(xiàn)代地質(zhì);1993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丕基;;熱河生物群研究的巨大進展[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2 陳丕基;;熱河生物群研究的巨大進展[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1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3 季強;陳文;張建平;金小赤;Liu Yongqin;王五力;張宏;姚培毅;;遼西中生代熱河生物群綜合研究[A];“十五”重要地質(zhì)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礦成果交流會材料四——“十五”地質(zhì)行業(yè)重要地質(zhì)科技成果資料匯編[C];2006年
4 黃建東;任東;;論三尾擬蜉蝣Ephemeropsis trisetalis Eichwald[A];2007年安徽省科協(xié)年會地質(zhì)古生物遺跡、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與旅游經(jīng)濟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7年
5 周忠和;;熱河生物群——探索中生代生命演化的世界級化石寶庫[A];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shù)年會大會報告匯編[C];2003年
6 李曉波;RICH Thomas H;;澳大利亞東南部早白堊世生物群:簡介及與熱河生物群的比較(英文)[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5屆學術(shù)年會——紀念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0周年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李曉波;;對熱河生物群環(huán)境背景的幾點討論[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6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李曉波;張梅生;;大興安嶺北部含熱河生物群化石地層[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4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9 陳丕基;;熱河生物群——中國遼西的一個世界級化石珍藏寶庫[A];第三屆安徽科技論壇地質(zhì)古生物資源保護與開發(fā)利用學術(shù)研討會報告(摘要)匯編[C];2004年
10 王璞;;冀北“熱河生物群”中淡水雙殼類的新材料[A];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天津地質(zhì)礦產(chǎn)研究所文集(5)[C];198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萬連邋本報記者 張旭;遼西熱河生物群的沉積學視角[N];遼寧日報;2007年
2 報編;熱河生物群:一億多年前的生命搖籃[N];朝陽日報;2009年
3 報編;發(fā)現(xiàn)熱河生物群的重大意義[N];朝陽日報;2009年
4 薛冬 劉穎;近年我國熱河生物群研究[N];光明日報;2003年
5 記者 薛冬、通訊員 劉穎;首次系統(tǒng)評價我國熱河生物群研究[N];光明日報;2003年
6 記者 林英 通訊員 曹菲、趙南輝;熱河生物群地質(zhì)時代應為白堊紀[N];光明日報;2003年
7 延宏;古生物的新篇章[N];科技日報;2003年
8 姜兆臣;熱河生物群又有驚人發(fā)現(xiàn):蜥蜴會“飛”[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9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周忠和;聚焦世界著名中生代古生物群[N];科技日報;2002年
10 報編;熱河生物群的突破性發(fā)現(xiàn)[N];朝陽日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黃薇;中國吉林東南部熱河生物群的發(fā)現(xiàn)及植物化石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2 李曉波;大興安嶺北部及鄰區(qū)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及地層[D];吉林大學;2011年
3 王猛;海洋及坑(井)—地大功率電磁發(fā)射系統(tǒng)研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楊洋;遼西熱河生物群中國龜科一新材料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7年
2 董童;黑龍江省西部熱河生物群地層年代劃分及生物特征[D];吉林大學;2013年
3 洪光;河北豐寧地區(qū)白堊紀熱河生物群自然保護區(qū)規(guī)劃研究[D];東北大學;2011年
4 王政愷;內(nèi)蒙古赤峰市紅山區(qū)麒麟山中生代熱河生物群化石發(fā)現(xiàn)及意義[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1年
,本文編號:17474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747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