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盆地靖邊地區(qū)奧陶系天然氣成藏機理及富集規(guī)律
本文選題:天然氣 切入點:成藏機理 出處:《西安石油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是中國海相碳酸鹽巖天然氣勘探的重要領域,也是中國天然氣增儲上產的主要勘探層位。本文以鄂爾多斯盆地靖邊地區(qū)為例,通過巖心觀察、薄片鑒定、流體包裹體測定、天然氣碳同位素分析、盆地演化模擬、古地貌恢復等方法,研究天然氣運移特征,明確天然氣成藏期次,建立天然氣成藏模式,總結天然氣富集規(guī)律。研究認為:鄂爾多斯盆地靖邊地區(qū)奧陶系馬五1段、馬五2段、馬五4段沉積相主要為云坪相和灰云坪相,屬特低孔、特低滲致密型儲集層;氣藏為低含硫干氣藏,不存在邊、底水;主要為風化殼巖性-地層氣藏和古地貌-巖性氣藏。天然氣主要來源于石炭-二疊煤系烴源巖,少部分來自奧陶系碳酸鹽巖烴源巖。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末期,天然氣在石炭-二疊系煤系烴源巖生烴增壓的動力作用下,沿著古溝槽、不整合面,以垂向和側向的運移方式,在斜坡風化殼以及古地貌中高部聚集成藏。天然氣主要富集在5大要素耦合處:烴源巖展布區(qū)、云坪和灰云坪發(fā)育區(qū)、儲層物性較好及厚度較大區(qū)域、本溪組底部泥巖分布、風化殼及古地貌中高部位。
[Abstract]:Ordovician is an important field of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for marine carbonate rocks in China, and is also the main exploration horizon for gas accumulation and production in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Jingbian area of Ordos Basin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he methods of fluid inclusion determination, natural gas carbon isotope analysis, basin evolution simulation, paleogeomorphology restoration and so on are used to study the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gas, to determine the times of gas accumulation, and to establish the gas accumulation model.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Ordovician Ma51 member, Ma52 member and Ma-54 member of Ordovician in Jingbian area of Ordos Basin are mainly Yunping facies and lime-cloud flat facies, which belong to ultra-low porosity and ultra-low permeability tight reservoir. The gas reservoir is low sulfur bearing dry gas reservoir, no edge and bottom water, mainly weathered crust lithology-stratigraphic gas reservoir and paleogeomorphic lithologic gas reservoir. The natural gas is mainly derived from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coal series source rocks. A few come from Ordovician carbonate source rocks. In the late Jurassic to the end of early Cretaceous, natural gas was transported vertically and laterally along the paleogeneration and unconformable surface under the dynamic action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ressure of Carboniferous Permian coal series source rocks. The natural gas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oupling areas of five major elements: the distribution of source rocks, the development of Yunping and lime-cloud flat areas, the good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hickness of reservoirs, the distribution of mudstone at the bottom of Benxi formation,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natural gas in the weathering crust and paleogeomorphology of the slope. Weathering crust and high position in paleogeomorphology.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發(fā)亮,鄧國振,禹金營;對石油與天然氣成因的思考[J];斷塊油氣田;2001年03期
2 徐永昌,沈平;天然氣成因新模式——Ⅱ.多階連續(xù)、主階定名[J];中國科學(B輯 化學 生命科學 地學);1993年07期
3 徐永昌,沈平;天然氣成因新模式——Ⅰ.多源復合、主源定型[J];中國科學(B輯 化學 生命科學 地學);1993年06期
4 蔡炳湖;天然氣中非碳氫化合物的穩(wěn)定同位素地球化學[J];化工地質;1992年02期
5 王先彬,妥進才,李振西,張銘杰,閆宏,周曉峰;天然氣成因理論探索——拓寬領域、尋找新資源[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3年01期
6 劉兆芝;;中國天然氣成因及大氣田形成機制研究成果顯著[J];特種油氣藏;2009年05期
7 翁文波;;展望我國天然氣工業(yè)——天然氣座談會上的發(fā)言[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1982年06期
8 胡見義;世界天然氣的新進展和我國發(fā)展天然氣的設想[J];地球科學進展;1990年02期
9 唐友軍;;渤中地區(qū)天然氣成因[J];斷塊油氣田;2007年03期
10 郭金瑞;;太陽島—葵花島構造帶天然氣成因及成藏地質規(guī)律[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李松花;李景坤;胡云娣;;尚9-4井楊大城子油層天然氣成因分析[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2 李鉅源;朱日房;陶軍明;廖永勝;;秧1井天然氣的成因及地質意義[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3 劉偉;李景坤;李振廣;宋蘭斌;;徐深1井天然氣成因與生氣量計算[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4 孫永紅;;大楊樹盆地楊參1井天然氣成因特征[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5 武金云;陳能貴;張潤合;陸俊明;;鄂爾多斯盆地中東部天然氣成因與來源探討[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6 孫永紅;遲宏;;方正斷陷天然氣成因特征及勘探意義[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7 盧進才;魏仙樣;李玉宏;姜亭;;汾渭盆地富氦天然氣成因及成藏條件初探[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記者 瞿劍;36項鑒別指標揭示天然氣成因[N];科技日報;2009年
2 記者 王巧然;科學探秘天然氣成因[N];中國石油報;2011年
3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高級技術專家簡介(一)[N];中國石油報;2005年
4 洪峰;成長的足跡[N];中國石油報;2001年
5 本報記者 孫利民;開辟油氣勘探新領域[N];科技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付曉文;天然氣的再分配及其成藏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2004年
2 楊愷;廊固凹陷天然氣成藏條件和控制因素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曹磊;鄂爾多斯盆地靖邊地區(qū)奧陶系天然氣成藏機理及富集規(guī)律[D];西安石油大學;2017年
2 劉佳瑋;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帶奧陶系白云巖儲層特征[D];西安石油大學;2017年
3 王宗禮;天然氣中氬同位素組成的對比測定及差異分析[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蘭州地質研究所);2004年
4 柴先平;西安地熱水伴生富氦天然氣成因研究[D];長安大學;2007年
5 孫慧翠;德惠斷陷火山嶺組天然氣分布規(guī)律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4年
6 龐愛興;廊固凹陷天然氣成因及富集規(guī)律研究[D];長江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6072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607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