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口凹陷館陶組層序地層劃分及沉積相研究
本文關鍵詞:黃河口凹陷館陶組層序地層劃分及沉積相研究 出處:《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黃河口凹陷位于渤海灣盆地東南部,勘探程度較高。凹陷內館陶組是重要的油氣勘探層位。因此,開展凹陷內館陶組的層序地層研究是在該套地層內尋找非構造油氣藏的基礎,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館陶組雖為陸相沉積,但在該沉積時期,因為湖盆萎縮、湖平面變化頻繁和平緩的地貌梯度等的淺水環(huán)境,導致層序不整合發(fā)育特征不典型,加之新構造運動的斷層斷裂活動導致地層破碎,致使在該套地層內開展層序界面的識別和層序地層學分析的難度加大,F在對這種萎縮期淺水湖盆層序地層研究的理論和技術方法并不夠完善,所以在同一區(qū)域可能建立出不同的層序地層格架。因此,開展凹陷內館陶組的層序地層研究是對湖相層序地層研究理論體系和技術方法的補充,具有明確的理論意義。開展館陶組層序地層劃分中,采用了旋回分析為體、界面識別為綱、井震相互約束、網絡閉合和由整劃細的一整套多方法聯(lián)合的技術體系,識別出:3個三層序界面,分別對應為SB2、SB21和SB0;2個最大水進面,分別對應為mfsL和mfsU。據此,劃分出:2個三級層序,分別對應為SQgL和SQgU;4個體系域,分別對應為ESTgL、HSTgL、ESTgU和HSTgU。建立了較為精確的等時地層格架。在等時地層格架的約束下,以體系域為縱向基本單元開展沉積分析工作。根據巖石學特征、測井特征和地震特征識別出凹陷內館陶組共發(fā)育辮狀河、辮狀河三角洲以及湖泊3種沉積相類型,以及其所包含的5種沉積亞相和10種沉積微相。根據含砂率和重礦物的平面分別特征,識別出館陶組時期發(fā)育西北、西南、東南和東北四個方向的物源,但在不同的體系域內,各方向物源的發(fā)育程度略有差異。在沉積相類型和物源體系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單井-連井沉積相及地震相并結合地層厚度的變化,分析了館陶組時期沉積相展布特征,凹陷由外向內發(fā)育辮狀河-辮狀河三角洲-湖泊沉積體系,湖盆范圍整體上由小變大,物源整體上由強減弱。黃河口凹陷館陶組時期發(fā)育了大范圍的辮狀河相,砂體發(fā)育,對本地區(qū)的油氣勘探有著重要的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P618.13;P539.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家俊,王永詩,石砥石,王學軍;勝利油田沾車地區(qū)館陶組地層速度特征[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3期
2 朱美衡,郭建華,劉辰生;曙一區(qū)館陶組沉積特征分析[J];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3 張若祥;李建平;劉志剛;劉士磊;盧輝楠;;渤海中部館陶組層序地層特征及底部界限研究[J];海洋石油;2010年03期
4 張若祥;李建平;劉士磊;盧輝楠;朱文森;王保全;;渤海中部館陶組層序地層特征及其底界研究[J];地層學雜志;2011年02期
5 張善文,曾濺輝;斷層對沾化凹陷館陶組石油運移和聚集影響的模擬實驗研究[J];地球科學;2003年02期
6 劉鵬;周軍;;饒陽凹陷館陶組沉積相類型及分布研究[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5期
7 張兆臣;李凡華;惠鋼;周曉陽;;大港油田埕海一區(qū)館陶組剩余油分布規(guī)律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1年05期
8 邢鳳存,劉連啟,劉成鑫,孫波,王昌勇,高振中;太平油田館陶組下段沉積特征[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4年06期
9 陳瑩;譚茂金;;樁106井區(qū)館陶組油氣藏形成條件及控制因素[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3期
10 朱桂平;;水平井技術高效開發(fā)草20館陶西北部薄層特稠油油藏[J];內江科技;2011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龐忠和;楊峰田;李義曼;段忠豐;;館陶組咸水層與二氧化碳的相互作用及其地熱利用與碳封存意義[A];地熱能開發(fā)利用與低碳經濟研討會——第十三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十四分會場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胡燕;沈鍵;劉杰;康楠;于彥;;天津市濱海新區(qū)新近系館陶組地熱流體流場三維數值模擬方法[A];第十三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14分會場-地熱能開發(fā)利用與低碳經濟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李義曼;龐忠和;楊峰田;;北塘凹陷新近系館陶組的CO_2-EATER實驗研究[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屆)學術論文匯編——工程地質與水資源研究室[C];2014年
4 李義曼;龐忠和;楊峰田;段忠豐;;北塘凹陷館陶組地熱水同位素與CO_2-EATER的可行性[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本報記者 吳崗;攻克“館陶組”[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孫喜新;濟陽坳陷館陶組構造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錢水華;濱269井區(qū)精細地質研究及儲層目標預測[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2 李靜;ZH油藏館陶組非均質底水油藏水平井油藏工程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3 崔敏;永北地區(qū)館陶組、沙三段地質地球物理綜合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3年
4 李飛;留路西部館陶組儲層精細劃分及有利區(qū)塊預測[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5 吳麗穎;多屬性分析技術在孔店地區(qū)館陶組的應用[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6 唐佳;C油田館陶組底水油藏開發(fā)后期調整對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6年
7 房煦;饒陽凹陷留西油田南部館陶組精細構造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5年
8 劉斌楠;饒陽凹陷留西油田北部館陶組沉積微相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5年
9 肖瑛s,
本文編號:13338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333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