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部一次颮線過程的微物理結構分析和數(shù)值模擬
本文關鍵詞:中國東部一次颮線過程的微物理結構分析和數(shù)值模擬
更多相關文章: 颮線 微物理結構特征 雙偏振雷達 參數(shù)化方案
【摘要】:颮線系統(tǒng)是影響我國降水的主要天氣系統(tǒng)之一,是一種高度組織化的中尺度對流系統(tǒng),其引發(fā)的災害常造成巨大的損失。統(tǒng)計結果表明,由于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復雜的下墊面特征,江淮地區(qū)的颮線降水發(fā)生頻率非常高,影響最為嚴重。以往國內外研究多關注颮線的動力和熱力結構,對颮線微物理結構的研究相對較少。由于微物理結構的研究對于提升颮線預報精度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因此本研究基于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計劃)項目"突發(fā)性強對流天氣演變機理和監(jiān)測預報技術研究"(OPACC)中野外觀測試驗獲取的雙偏振雷達資料,分析了中國東部一次颮線過程的微物理結構演變特征,揭示中國東部颮線降水獨特的微物理特征,主要結論如下:首先,結合南京大學雙偏振雷達(反射率因子Z,差分反射率因子ZDR,比差分相位KDP和相關系數(shù)ρhv)和地面雨滴譜儀,分析本次颮線過程不同區(qū)域和不同階段的微物理結構和演變特征,促進對中國東部地區(qū)颮線微物理特征的認識。根據(jù)雷達反射率因子和降水率的分類方法,將颮線劃分為對流區(qū)(C)、過渡區(qū)(T)和層云區(qū)(SS),其中對流區(qū)又分為颮線前端(LE)、對流中心(CC)和颮線后端(TE)。颮線的整個生命期被劃分為初生期,發(fā)展期,成熟期和衰亡期四個階段。水平結構顯示,颮線從初生期發(fā)展至成熟期是一個雨滴譜(DSD)特征從大陸性對流到海洋性對流演變的過程。與以往學者觀點不同的是,本次颮線DSD的特征不僅取決于地理位置的緯度和海陸性,而是隨著颮線生命期的演變過程中不斷發(fā)生變化的,在成熟期表現(xiàn)為海洋性對流特征。其次,定量分析了颮線的垂直結構和微物理過程。垂直結構顯示,本次颮線ZDR柱與Z柱的位置不吻合,(中等的Z和較大的ZDR)表明颮線前端(LE)由低濃度的大雨滴組成,主要是由于粒子下落過程中因尺寸大小造成的排序結果。KDP柱與Z柱的吻合表明了颮線對流區(qū)中心(CC)是由高濃度的中等粒徑雨滴構成。另外。融化層以下的液態(tài)水含量是融化層以上冰態(tài)水含量的三倍,同時本次颮線過程有較低的云底高度(~0.68km)和較高的融化層高度(~5km),進一步說明環(huán)境有著深厚的暖云層,而且暖雨過程在發(fā)揮著較為重要的作用。最后,利用ARPS模式3DVAR同化并模擬本次颮線,對比分析Milbrandt,J.A和M.K.Yau提出的單參數(shù),雙參數(shù)和三參數(shù)的微物理方案對本次颮線個例的模擬效果,發(fā)現(xiàn)不同的微物理方案對颮線的模擬影響比較大,表明颮線對流的預報依賴于微物理方案的選取。其中,三參數(shù)方案能夠成功地將颮線對流從初生期,發(fā)展期,成熟期到消散期的結構和演變特征較準確的模擬出來,表明三參數(shù)微物理方案更準確的反映了實際的微物理過程。雖然三參數(shù)方案與實際情況較為接近,但是仍然與觀測情況有差別,比如層云區(qū)范圍模擬偏小,不真實等,說明對于中國東部颮線降水的模擬,其微物理方案需進一步改進。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P458.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加春,潘寧;閩南一次大范圍颮線過程的分析[J];臺灣海峽;2003年03期
2 李法然;王振坤;;一次颮線過程的成因分析[J];浙江氣象科技;1982年02期
3 王焱;潘益農;潘玉潔;;一次颮線過程的數(shù)值模擬及診斷分析[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6期
4 郭淳薇;;颮線的研究進展[J];氣象與減災研究;2013年04期
5 楊梅,許愛華,李玉林;1999年5月10日颮線過程分析[J];江西氣象科技;2000年02期
6 余清平,陳中一,王永升;一次颮線過程的三維模擬[J];氣象科技;2002年03期
7 趙賢產;;“20060610颮線”的發(fā)展與移動[J];浙江氣象;2007年04期
8 蔡斐;潘益農;;地表通量輸送對颮線過程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J];熱帶氣象學報;2010年01期
9 陳業(yè)國;農孟松;黃海洪;沈桐立;;一次華南強颮線過程的數(shù)值模擬分析[J];氣象;2009年09期
10 黃大文;利用常規(guī)資料作颮線分析的嘗試[J];熱帶氣象;198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賢產;;“20060610颮線”的發(fā)展與移動[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災害性天氣系統(tǒng)的活動及其預報技術”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2 王棟梁;梁旭東;;對7·12上海颮線過程伴隨敏感性的初步研究[A];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覃靖;潘海;;2007年4月17日廣西颮線特征分析[A];2007年廣西氣象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王曉芳;;一次颮線過程的觀測分析及其結構的數(shù)值模擬[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3天氣預報災害天氣研究與預報[C];2011年
5 沈曉玲;;兩次颮線過程的數(shù)值模擬和對比分析[A];第六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9年
6 許良銀;張百戰(zhàn);朱萍;候宜廣;;一次強颮線的發(fā)展演變及人字形回波的產生—20090603颮線過程技術總結[A];第六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9年
7 董杏燕;;二次颮線過程分析[A];第六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9年
8 陳業(yè)國;唐文;;2007年4月廣西一次強颮線過程的雷達回波分析及數(shù)值模擬[A];2006年華南地區(qū)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9 劉黎平;牟榮;許小永;胡志群;;一次颮線過程的動力和微物理結構及滴譜變化對降水估測的影響[A];中國氣象學會雷達氣象學與氣象雷達委員會第二屆學術年會文集[C];2006年
10 王曉勤;李銀芳;李建庭;;一次強颮線過程的分析[A];第31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 氣象雷達探測技術研究與應用[C];201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記者 劉垠;河南安徽等地遭遇罕見強颮線襲擊[N];大眾科技報;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攀博;華東地區(qū)一次午后颮線系統(tǒng)中尺度分析和數(shù)值模擬研究[D];南京大學;2015年
2 吳瑞姣;2013年3月19日黔桂湘贛地區(qū)一次槽前型颮線的特征及數(shù)值模擬[D];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15年
3 岳俗甲;2013年7月4~5日江淮地區(qū)一次颮線過程的數(shù)值模擬和診斷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6年
4 殷蕾;基于不同地形分辨率和云微物理方案的華東一次颮線過程的數(shù)值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6年
5 康兆萍;華南一次颮線過程線狀對流模態(tài)變異機理研究[D];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16年
6 張文濱;2009年6月14日黃淮地區(qū)颮線初始對流觸發(fā)的診斷分析及數(shù)值模擬[D];浙江大學;2016年
7 溫靜;中國東部一次颮線過程的微物理結構分析和數(shù)值模擬[D];南京大學;2017年
8 閆雪瑾;我國颮線大風個例研究[D];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11年
9 王楠;2009年6月兩次颮線過程的差異及成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4年
10 曹艷察;2010年6月19日華南西部一次颮線過程的觀測研究[D];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12年
,本文編號:12762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276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