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綠江河口潮間帶沉積物中重金屬的分布特征、環(huán)境質量及其對流域變化的響應
發(fā)布時間:2023-03-06 18:53
2010年和2011年在鴨綠江西水道和西岸潮間帶共采集34個表層樣、4根柱狀樣,通過對21oPb測年、粒度、總有機碳、重金屬元素等多指標綜合分析,探討了:(1)鴨綠江河口西岸潮間帶表層沉積物中重金屬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來源;(2)鴨綠江河口重金屬元素的地球化學基線值;(3)鴨綠江河口重金屬的污染程度;(4)鴨綠江河口西水道和西岸潮間帶柱狀沉積物中重金屬的垂向分布及其來源;(5)重金屬分布的粒度控制作用;(6)不同時期的粒度和重金屬分布變化及其對流域變化的響應。結果表明:(1)從垂岸向看,表層沉積物中重金屬含量都表現(xiàn)為近岸高、遠岸低的特點,高潮灘向低潮灘粒徑逐漸變粗,重金屬含量逐漸變低;從沿岸向看,近河口處重金屬含量較高,且自東向西含量逐漸變低。與其它地區(qū)相比,本區(qū)表層沉積物重金屬含量普遍低于丹東土壤背景值及其他大型河口。(2)采用標準化方法、統(tǒng)計分析方法確定了鴨綠江河口重金屬元素的地球化學基線,重金屬元素Cr、Ni、Cu、Zn、Cd和Pb的基線平均值分別為28.25、13.08、4.23、48.32、0.12、18.82 mg·kg-1;不同方法確定的基線值存在一定差異,但均與鴨綠江中朝...
【文章頁數(shù)】:10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義及目的
1.2 研究進展
1.2.1 河口沉積物重金屬研究進展
1.2.2 重金屬對流域變化的響應
1.2.3 鴨綠江河口地區(qū)的研究進展
1.3 技術路線
第2章 研究區(qū)概況
2.1 自然環(huán)境概況
2.1.1 自然地理
2.1.2 自然資源
2.2 社會經(jīng)濟概況
2.3 氣候特征
2.3.1 氣候
2.3.2 氣象
2.4 水文
2.4.1 波浪
2.4.2 潮汐與潮流
2.5 河口區(qū)地質概況
2.5.1 構造
2.5.2 地貌
2.6 河流
2.7 主要災害
2.7.1 風暴潮
2.7.2 海岸侵蝕
2.7.3 海水入侵
2.7.4 赤潮
2.7.5 海岸滑塌
2.7.6 海冰
2.8 河口地貌演化
2.8.1 河口地貌
2.8.2 西岸潮灘
第3章 研究材料與方法
3.1 樣品采集
3.2 樣品處理
3.3 沉積物粒度分析
3.4 210pb測年原理及分析
3.5 沉積物重金屬分析
3.6 污染評價方法和標準
3.6.1 污染指數(shù)評價法
3.6.2 地質累積指數(shù)法
3.6.3 富集因子評價
3.6.4 潛在生態(tài)危害指數(shù)法
第4章 結果
4.1 表層沉積物重金屬分布特征及其評價
4.1.1 表層沉積物的粒度特征
4.1.2 重金屬的沿岸向分布特征
4.1.3 重金屬的垂岸向分布特征
4.1.4 與歷史資料及其它河口的比較
4.2 柱狀沉積物重金屬分布特征及其評價
4.2.1 210pb測年及沉積速率
4.2.2 柱狀沉積物的粒度特征
4.2.3 重金屬的垂向分布特征
4.2.4 重金屬埋藏通量
第5章 討論
5.1 鴨綠江地區(qū)的地球化學基線值研究
5.1.1 標準化方法
5.1.2 相對累積頻率分析方法
5.1.3 盒式圖統(tǒng)計法
5.1.4 地球化學對比方法
5.2 重金屬污染評價
5.2.1 表層沉積物重金屬污染評價
5.2.2 柱狀沉積物重金屬污染評價
5.3 潮灘重金屬分布及其對流域變化的響應
5.3.1 鴨綠江河口重金屬分布的粒度控制作用
5.3.2 表層沉積物重金屬的來源
5.3.3 鴨綠江河口重金屬的來源
5.3.4 沉積物中重金屬對流域變化的響應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3757193
【文章頁數(shù)】:10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義及目的
1.2 研究進展
1.2.1 河口沉積物重金屬研究進展
1.2.2 重金屬對流域變化的響應
1.2.3 鴨綠江河口地區(qū)的研究進展
1.3 技術路線
第2章 研究區(qū)概況
2.1 自然環(huán)境概況
2.1.1 自然地理
2.1.2 自然資源
2.2 社會經(jīng)濟概況
2.3 氣候特征
2.3.1 氣候
2.3.2 氣象
2.4 水文
2.4.1 波浪
2.4.2 潮汐與潮流
2.5 河口區(qū)地質概況
2.5.1 構造
2.5.2 地貌
2.6 河流
2.7 主要災害
2.7.1 風暴潮
2.7.2 海岸侵蝕
2.7.3 海水入侵
2.7.4 赤潮
2.7.5 海岸滑塌
2.7.6 海冰
2.8 河口地貌演化
2.8.1 河口地貌
2.8.2 西岸潮灘
第3章 研究材料與方法
3.1 樣品采集
3.2 樣品處理
3.3 沉積物粒度分析
3.4 210pb測年原理及分析
3.5 沉積物重金屬分析
3.6 污染評價方法和標準
3.6.1 污染指數(shù)評價法
3.6.2 地質累積指數(shù)法
3.6.3 富集因子評價
3.6.4 潛在生態(tài)危害指數(shù)法
第4章 結果
4.1 表層沉積物重金屬分布特征及其評價
4.1.1 表層沉積物的粒度特征
4.1.2 重金屬的沿岸向分布特征
4.1.3 重金屬的垂岸向分布特征
4.1.4 與歷史資料及其它河口的比較
4.2 柱狀沉積物重金屬分布特征及其評價
4.2.1 210pb測年及沉積速率
4.2.2 柱狀沉積物的粒度特征
4.2.3 重金屬的垂向分布特征
4.2.4 重金屬埋藏通量
第5章 討論
5.1 鴨綠江地區(qū)的地球化學基線值研究
5.1.1 標準化方法
5.1.2 相對累積頻率分析方法
5.1.3 盒式圖統(tǒng)計法
5.1.4 地球化學對比方法
5.2 重金屬污染評價
5.2.1 表層沉積物重金屬污染評價
5.2.2 柱狀沉積物重金屬污染評價
5.3 潮灘重金屬分布及其對流域變化的響應
5.3.1 鴨綠江河口重金屬分布的粒度控制作用
5.3.2 表層沉積物重金屬的來源
5.3.3 鴨綠江河口重金屬的來源
5.3.4 沉積物中重金屬對流域變化的響應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37571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75719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