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排污河POPs歸趨行為
發(fā)布時間:2022-02-17 08:55
我國眾多河流蓄集大量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但目前關于河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歸趨行為的系統(tǒng)研究較為缺乏。本文以大沽排污河為例,系統(tǒng)研究了POPs的河流環(huán)境遷移行為。采集自天津大沽排污河的底泥樣品進行了特征分析:全河段底泥TOC含量較高,平均值約為8%,利于吸附POPs;Malven Mastersizer激光粒度儀測定了大沽排污河懸浮物和沉積物的粒徑分布,結果表明主要以粉砂為主,占60%左右,其次為黏土,占30%左右,大沽排污河底泥顆粒屬于細顆粒;懸浮物樣品和表層沉積物樣品經(jīng)X射線衍射分析表明,石英和伊利石是大沽排污河底泥懸浮物及沉積物礦物的主要成分,兩者之和分別占75.5%和62.2%;環(huán)境掃描電子顯微鏡結果表明,河流底泥懸浮物和沉積物的形態(tài)沒有本質(zhì)差別。調(diào)查了大沽排污河底泥OCPs類POPs的分布特征:GC-MS定性、GC-ECD定量分析了底泥及水體中的POPs,結果表明,大沽排污河POPs污染較為嚴重,2005年表層底泥中的HCHs和DDTs的平均濃度分別為113.73ng/g、40.86 ng/g。大沽排污河底泥OCPs中HCB濃度明顯高于其它OCPs濃度,HCB濃度范圍1...
【文章來源】:天津大學天津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5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
1.1.1 POPs特性與種類
1.1.2 POPs來源
1.1.3 POPs危害
1.2 河流水體及底泥POPs污染狀況
1.2.1 水體中的POPs
1.2.2 沉積物中的POPs
1.3 河流環(huán)境中POPs分析方法
1.3.1 采集樣品
1.3.2 樣品前處理方法
1.3.3 樣品的凈化
1.3.4 POPs的檢測分析
1.4 河流中POPs的環(huán)境行為
1.4.1 水-懸浮顆粒物-沉積物中POPs行為
1.4.2 河流POPs歸趨行為模型
1.4.3 河流底泥懸浮行為
1.4.4 POPs與懸浮顆粒物的吸附-解吸行為
1.4.5 懸浮顆粒物的沉降行為
1.5 本課題研究意義和研究內(nèi)容
第二章 大沽排污河底泥基本特征
2.1 實驗部分
2.1.1 實驗儀器與試劑
2.1.2 樣品的采集
2.1.3 底泥、水、懸浮顆粒物常規(guī)理化參數(shù)測定
2.2 結果與討論
2.2.1 大沽排污河河水的化學特征值
2.2.2 大沽排污河底泥化學特征值
2.3 小論
第三章 大沽排污河POPs分布特征
3.1 實驗部分
3.1.1 實驗儀器與試劑
3.1.2 樣品的前處理
3.1.3 分析測定條件
3.2 結果與討論
3.2.1 底泥前處理方法選擇與回收率
3.2.2 2002 年大沽排污河有機氯POPs殘留狀況
3.2.3 2005 年排污河OCPs污染狀況
3.3 小結
第四章 水流作用下底泥懸浮行為
4.1 實驗部分
4.1.1 實驗儀器與試劑
4.1.2 樣品采集
4.1.3 實驗設備及其流體力學計算
4.1.4 泥柱的制備
4.1.5 侵蝕臨界剪應力的測量
4.1.6 沉積物的堆積密度和含水量的測定
4.1.7 沉積物侵蝕速率的測定
4.2 結果與討論
4.2.1 侵蝕臨界剪應力
4.2.2 堆積性能
4.2.3 沉積物侵蝕速率的影響因素
4.3 小結
第五章 六氯苯與懸浮顆粒物的吸附-解吸規(guī)律
5.1 實驗材料與方法
5.1.1 底泥樣品的預處理
5.1.2 分析測定條件
5.1.3 底泥中HCB動力學解吸實驗
5.2 動力學解吸的影響因素
5.2.1 溫度對底泥中HCB解吸的影響
5.2.2 懸浮底泥TOC含量對HCB解吸的影響
5.2.3 擾動強度對六氯苯釋放的影響
5.2.4 底泥粒度大小對HCB解吸的影響
5.2.5 吸附時間對HCB解吸的影響
5.2.6 解吸動力學
5.2.7 慢速段解吸活化焓
5.3 吸附-解吸過程分析
5.3.1 吸附-解吸動力學模型建立
5.3.2 動力學模型討論
5.4 平衡吸附
5.4.1 懸浮底泥中HCB解吸平衡實驗
5.4.2 HCB解吸平衡等溫線
5.4.3 懸浮底泥濃度對解吸平衡的影響
5.5 小結
第六章 懸浮底泥沉降行為研究
6.1 實驗部分
6.1.1 實驗儀器與材料
6.1.2 樣品采集
6.1.3 實驗設備
6.1.4 實驗方法
6.2 結果與討論
6.2.1 懸浮底泥的沉降特性
6.2.2 泥沙顆粒的群體沉降速度
6.2.3 細顆粒泥沙群體沉降特性的影響因素
6.3 小結
第七章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歸趨模型建立與應用
7.1 河流污染物推流-分散方程的建立
7.1.1 推流遷移
7.1.2 分散作用
7.1.3 污染物遷移的基本模型
7.2 河流污染物歸趨模型
7.2.1 帶源項污染物歸趨模型推導
7.2.2 吸附-解吸作用的河流POPs歸趨
7.3 河道概化與模型參數(shù)確定
7.3.1 河道概化
7.3.2 POPs歸趨模型參數(shù)
7.3.3 侵蝕與沉積速率影響分析
7.3.4 歸趨模型的率定
7.3.5 模型驗證
7.4 POPs歸趨模型的應用
7.4.1 POPs水質(zhì)預報
7.4.2 POPs入海通量
7.5 小結
第八章 結論與創(chuàng)新點
8.1 結論
8.2 創(chuàng)新點
參考文獻
發(fā)表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說明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天津地區(qū)表層土壤多環(huán)芳烴的多元統(tǒng)計分析[J]. 劉瑞民,王學軍,鄭一,陶澍,沈偉然,秦寶平,孫韌,張文具. 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 2005(03)
[2]黃浦江表層沉積物中有機氯農(nóng)藥的分布特征及風險評價[J]. 胡雄星,韓中豪,周亞康,程金平,王文華. 環(huán)境科學. 2005(03)
[3]氣—質(zhì)聯(lián)用儀和元素分析儀分析沉積物[J]. 吳啟航,麥碧嫻. 中國測試技術. 2005(01)
[4]氣相色譜法測定土壤中BHCs和DDTs的殘留[J]. 郭非凡,史雅娟,孟凡喬. 環(huán)境化學. 2005(01)
[5]渤海表層沉積物中DDTs、PCBs及酞酸酯的空間分布特征[J]. 劉文新,陳江麟,林秀梅,許姍姍,陶澍. 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05(01)
[6]天津地區(qū)魚塘水、懸浮物、沉積物和魚體中的DDT[J]. 施治,潘波,何新春,吳水平,曹軍,劉文新,徐福留,李本綱,王學軍,陶澍,沈偉然,秦寶平,孫韌,張文具. 農(nóng)村生態(tài)環(huán)境. 2004(04)
[7]土壤柱液相色譜多級吸附法測定污染物的土壤有機碳吸附常數(shù)[J]. 馬立新,陳吉平,倪余文,梁鑫淼. 色譜. 2004(05)
[8]泥沙污染水質(zhì)模型研究綜述[J]. 何用,李義天. 水資源保護. 2004(05)
[9]澳門水域水體有機氯農(nóng)藥的垂線分布特征[J]. 楊清書,麥碧嫻,羅孝俊,傅家謨,盛國英,林崢. 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04(03)
[10]有機氯農(nóng)藥在天津耕作土壤剖面中的分布[J]. 樸秀英,王學軍,陶澍,沈偉然,秦寶平,孫韌. 環(huán)境科學研究. 2004(02)
碩士論文
[1]海河天津市區(qū)段沉積物中重金屬和六氯苯污染研究[D]. 王勝強.天津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629142
【文章來源】:天津大學天津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5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
1.1.1 POPs特性與種類
1.1.2 POPs來源
1.1.3 POPs危害
1.2 河流水體及底泥POPs污染狀況
1.2.1 水體中的POPs
1.2.2 沉積物中的POPs
1.3 河流環(huán)境中POPs分析方法
1.3.1 采集樣品
1.3.2 樣品前處理方法
1.3.3 樣品的凈化
1.3.4 POPs的檢測分析
1.4 河流中POPs的環(huán)境行為
1.4.1 水-懸浮顆粒物-沉積物中POPs行為
1.4.2 河流POPs歸趨行為模型
1.4.3 河流底泥懸浮行為
1.4.4 POPs與懸浮顆粒物的吸附-解吸行為
1.4.5 懸浮顆粒物的沉降行為
1.5 本課題研究意義和研究內(nèi)容
第二章 大沽排污河底泥基本特征
2.1 實驗部分
2.1.1 實驗儀器與試劑
2.1.2 樣品的采集
2.1.3 底泥、水、懸浮顆粒物常規(guī)理化參數(shù)測定
2.2 結果與討論
2.2.1 大沽排污河河水的化學特征值
2.2.2 大沽排污河底泥化學特征值
2.3 小論
第三章 大沽排污河POPs分布特征
3.1 實驗部分
3.1.1 實驗儀器與試劑
3.1.2 樣品的前處理
3.1.3 分析測定條件
3.2 結果與討論
3.2.1 底泥前處理方法選擇與回收率
3.2.2 2002 年大沽排污河有機氯POPs殘留狀況
3.2.3 2005 年排污河OCPs污染狀況
3.3 小結
第四章 水流作用下底泥懸浮行為
4.1 實驗部分
4.1.1 實驗儀器與試劑
4.1.2 樣品采集
4.1.3 實驗設備及其流體力學計算
4.1.4 泥柱的制備
4.1.5 侵蝕臨界剪應力的測量
4.1.6 沉積物的堆積密度和含水量的測定
4.1.7 沉積物侵蝕速率的測定
4.2 結果與討論
4.2.1 侵蝕臨界剪應力
4.2.2 堆積性能
4.2.3 沉積物侵蝕速率的影響因素
4.3 小結
第五章 六氯苯與懸浮顆粒物的吸附-解吸規(guī)律
5.1 實驗材料與方法
5.1.1 底泥樣品的預處理
5.1.2 分析測定條件
5.1.3 底泥中HCB動力學解吸實驗
5.2 動力學解吸的影響因素
5.2.1 溫度對底泥中HCB解吸的影響
5.2.2 懸浮底泥TOC含量對HCB解吸的影響
5.2.3 擾動強度對六氯苯釋放的影響
5.2.4 底泥粒度大小對HCB解吸的影響
5.2.5 吸附時間對HCB解吸的影響
5.2.6 解吸動力學
5.2.7 慢速段解吸活化焓
5.3 吸附-解吸過程分析
5.3.1 吸附-解吸動力學模型建立
5.3.2 動力學模型討論
5.4 平衡吸附
5.4.1 懸浮底泥中HCB解吸平衡實驗
5.4.2 HCB解吸平衡等溫線
5.4.3 懸浮底泥濃度對解吸平衡的影響
5.5 小結
第六章 懸浮底泥沉降行為研究
6.1 實驗部分
6.1.1 實驗儀器與材料
6.1.2 樣品采集
6.1.3 實驗設備
6.1.4 實驗方法
6.2 結果與討論
6.2.1 懸浮底泥的沉降特性
6.2.2 泥沙顆粒的群體沉降速度
6.2.3 細顆粒泥沙群體沉降特性的影響因素
6.3 小結
第七章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歸趨模型建立與應用
7.1 河流污染物推流-分散方程的建立
7.1.1 推流遷移
7.1.2 分散作用
7.1.3 污染物遷移的基本模型
7.2 河流污染物歸趨模型
7.2.1 帶源項污染物歸趨模型推導
7.2.2 吸附-解吸作用的河流POPs歸趨
7.3 河道概化與模型參數(shù)確定
7.3.1 河道概化
7.3.2 POPs歸趨模型參數(shù)
7.3.3 侵蝕與沉積速率影響分析
7.3.4 歸趨模型的率定
7.3.5 模型驗證
7.4 POPs歸趨模型的應用
7.4.1 POPs水質(zhì)預報
7.4.2 POPs入海通量
7.5 小結
第八章 結論與創(chuàng)新點
8.1 結論
8.2 創(chuàng)新點
參考文獻
發(fā)表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說明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天津地區(qū)表層土壤多環(huán)芳烴的多元統(tǒng)計分析[J]. 劉瑞民,王學軍,鄭一,陶澍,沈偉然,秦寶平,孫韌,張文具. 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 2005(03)
[2]黃浦江表層沉積物中有機氯農(nóng)藥的分布特征及風險評價[J]. 胡雄星,韓中豪,周亞康,程金平,王文華. 環(huán)境科學. 2005(03)
[3]氣—質(zhì)聯(lián)用儀和元素分析儀分析沉積物[J]. 吳啟航,麥碧嫻. 中國測試技術. 2005(01)
[4]氣相色譜法測定土壤中BHCs和DDTs的殘留[J]. 郭非凡,史雅娟,孟凡喬. 環(huán)境化學. 2005(01)
[5]渤海表層沉積物中DDTs、PCBs及酞酸酯的空間分布特征[J]. 劉文新,陳江麟,林秀梅,許姍姍,陶澍. 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05(01)
[6]天津地區(qū)魚塘水、懸浮物、沉積物和魚體中的DDT[J]. 施治,潘波,何新春,吳水平,曹軍,劉文新,徐福留,李本綱,王學軍,陶澍,沈偉然,秦寶平,孫韌,張文具. 農(nóng)村生態(tài)環(huán)境. 2004(04)
[7]土壤柱液相色譜多級吸附法測定污染物的土壤有機碳吸附常數(shù)[J]. 馬立新,陳吉平,倪余文,梁鑫淼. 色譜. 2004(05)
[8]泥沙污染水質(zhì)模型研究綜述[J]. 何用,李義天. 水資源保護. 2004(05)
[9]澳門水域水體有機氯農(nóng)藥的垂線分布特征[J]. 楊清書,麥碧嫻,羅孝俊,傅家謨,盛國英,林崢. 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04(03)
[10]有機氯農(nóng)藥在天津耕作土壤剖面中的分布[J]. 樸秀英,王學軍,陶澍,沈偉然,秦寶平,孫韌. 環(huán)境科學研究. 2004(02)
碩士論文
[1]海河天津市區(qū)段沉積物中重金屬和六氯苯污染研究[D]. 王勝強.天津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6291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62914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