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氧方式對水芹菜-微生物聯合作用處理冬季養(yǎng)殖廢水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11-19 22:51
為探究不同增氧方式對水芹菜-微生物聯合作用處理養(yǎng)殖廢水消化液及微生物群落結構變化的影響,設置循環(huán)和曝氣兩組試驗,以靜置處理作為對照,共運行35 d,間隔7 d取樣,測定常規(guī)水質指標,在試驗開始和結束時分別測定水芹菜生長情況,并采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對微生物群落結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經過35 d的處理,靜置組、曝氣組和循環(huán)組的DO(溶解氧)分別達到0.60、10.38 mg·L-1和10.85 mg·L-1;靜置培養(yǎng)的水芹菜長勢最好,相對生長速率為0.03 g·g-1·d-1;三種處理方式對水質的凈化效果差異顯著,循環(huán)組的水質凈化效果最好,COD(化學需氧量)、NH3-N(氨氮)和TN(總氮)的去除率分別達89.89%、69.40%和77.65%;黃桿菌屬(Flavobacterium)的相對豐度從43.21%下降到0.16%,克里斯滕森菌屬(Christensenellaceae)和瘤胃球菌屬(Ruminococcaceae)的相對豐度則大幅增加。水芹菜在冬季于養(yǎng)殖廢水消化液中可...
【文章來源】: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 2020,37(05)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7 頁
【部分圖文】:
試驗裝置示意圖
三種處理方式對COD的去除效果明顯,同一階段各處理組間差異顯著(P<0.05),處理方式和處理時間及兩者的交互作用對COD均有影響。前期COD的去除以植物根系過濾、吸附和沉積作用為主。由于曝氣組和循環(huán)組的水體處于流動狀態(tài),使有機物的沉淀效果變差,前7 d,靜置組中COD的去除率為16.16%,高于曝氣組(8.12%)和循環(huán)組(4.90%)。第14~35 d,循環(huán)組和曝氣組對COD的去除率高于靜置組,這是由于溶解氧(DO)的增加有助于異養(yǎng)微生物的代謝,從而提高了COD的去除率[15]。經過35 d的處理,循環(huán)組對COD的去除率為89.89%,出水COD濃度為40.20 mg·L-1。氮素的去除過程中,同一階段各處理組間差異顯著(P<0.05),處理方式和處理時間及兩者的交互作用對NH3-N均有影響。前7 d,三種處理方式對氮素均有較好的去除效果,這是由于試驗前期植物處于快速營養(yǎng)生長階段,對氮素的吸收利用較快,其中循環(huán)組的NH3-N和TN去除速率最高,分別為3.04 mg·L-1·d-1和7.67 mg·L-1·d-1。7~21 d,循環(huán)組中氮素去除速率降低,靜置組與曝氣組中氮素濃度的升高,可能與試驗前期被根系截濾的氮素重新釋放到水體有關[16]。經過35 d的處理,循環(huán)組對NH3-N和TN的去除率分別為69.40%和77.65%。
從門的生物學分類水平對樣本進行分析,如圖3A所示,處理前,水體中的優(yōu)勢菌門為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51.04%),其次為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26.62%)和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13.99%),其他少量微生物為厚壁菌門(Firmicutes)(5.24%)。經過35 d的處理,水體優(yōu)勢菌門類發(fā)生明顯變化。原本優(yōu)勢度很低的厚壁菌門在三種處理方式中均成為優(yōu)勢菌門,在靜置組、循環(huán)組和曝氣組中的占比分別為40.02%、42.16%和43.28%。為揭示不同處理方式中發(fā)揮作用的功能菌屬,選取相對豐度前10的菌屬進行分析,如圖3B所示。在試驗開始前,黃桿菌屬(Flavobacterium)的相對豐度為43.19%,為優(yōu)勢菌屬,其次為壤霉菌屬(Agromyces)(6.26%)、消化球菌屬(Terrisporobacter)(2.49%)和地桿菌屬(Pedobacter)(2.48%)。經過35 d的處理,循環(huán)組和曝氣組的優(yōu)勢菌屬為克里斯滕森菌屬(Christensenellaceae),相對豐度分別為6.96%和7.64%。靜置組中,瘤胃球菌屬(Ruminococcaceae)(6.10%)成為優(yōu)勢菌屬。本試驗中的優(yōu)勢菌屬與其他學者的研究存在差異。王青璐等[23]研究表明,污水類型和溫度是影響微生物群落結構的主要因素。本試驗中的克里斯滕森菌和瘤胃球菌屬是典型的腸道微生物,這與試驗所用的污水來源符合。另外溫度也會影響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變化,溫度降低導致膜的流動性變差,從而抑制微生物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和代謝產物的排除。本試驗時段的環(huán)境溫度為5~18℃,此時中溫菌的活性受到抑制,而低溫微生物仍具有降解鹽類、有機物、表面活性劑等污染物的能力[24]。在廢水處理中,常見的低溫菌主要為擬桿菌門、厚壁菌門和變形菌門。這與本試驗所處的低溫環(huán)境所得到的優(yōu)勢微生物門類相符。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豬糞厭氧發(fā)酵消化液回流體系微生物群落結構特征與產氣關系研究[J]. 孔德望,張克強,房芳,高文萱,梁軍鋒,梁雨,杜連柱. 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18(03)
[2]自然微生物掛膜處理水產養(yǎng)殖廢水的效果及微生物群落分析[J]. 藺凌云,尹文林,潘曉藝,袁雪梅,姚嘉赟,徐洋,王超,沈錦玉. 水生生物學報. 2017(06)
[3]16S rRNA高通量測序研究集雨窖水中微生物群落結構及多樣性[J]. 楊浩,張國珍,楊曉妮,武福平,趙煒,張洪偉,張翔. 環(huán)境科學. 2017(04)
[4]濕地植物在處理紡織工業(yè)廢水中的應用及作用機制[J]. 高志勇,謝恒星,劉楠楠,劉史力. 北方園藝. 2016(08)
[5]季節(jié)氣溫變化對潛流人工濕地處理效果的影響[J]. 張彩瑩,杜瑞卿,王巖. 環(huán)境工程學報. 2016(04)
[6]植物修復農田退水氮、磷污染研究進展[J]. 羅良國,陳崇娟,趙天成,劉汝亮,楊林章. 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 2016(01)
[7]根際氧濃度對水稻產量及其氮素利用的影響[J]. 胡志華,朱練峰,林育炯,胡繼杰,張均華,金千瑜. 中國水稻科學. 2015(04)
[8]耐冷亞硝酸鹽型反硝化細菌Pseudomonas putida Y-12脫氮特性[J]. 何騰霞,李振輪,徐義. 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15(10)
[9]潛流人工濕地對畜禽養(yǎng)殖廢水的凈化效果[J]. 張彩瑩,王巖,王妍艷.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13(17)
[10]北方地區(qū)表流人工濕地冬季污水脫氮效果及微生物分布分析[J]. 黃有志,劉永軍,熊家晴,王曉昌. 水處理技術. 2013(01)
碩士論文
[1]濕地植物在不同水力條件處理下的凈化效果與生長特性研究[D]. 胡碧瑩.西南大學 2017
[2]溶解氧水平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底泥氮磷轉化影響的研究[D]. 李薇.南京理工大學 2014
[3]水生經濟植物浮床在水產養(yǎng)殖廢水凈化中的應用[D]. 武艷.華東師范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506038
【文章來源】: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 2020,37(05)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7 頁
【部分圖文】:
試驗裝置示意圖
三種處理方式對COD的去除效果明顯,同一階段各處理組間差異顯著(P<0.05),處理方式和處理時間及兩者的交互作用對COD均有影響。前期COD的去除以植物根系過濾、吸附和沉積作用為主。由于曝氣組和循環(huán)組的水體處于流動狀態(tài),使有機物的沉淀效果變差,前7 d,靜置組中COD的去除率為16.16%,高于曝氣組(8.12%)和循環(huán)組(4.90%)。第14~35 d,循環(huán)組和曝氣組對COD的去除率高于靜置組,這是由于溶解氧(DO)的增加有助于異養(yǎng)微生物的代謝,從而提高了COD的去除率[15]。經過35 d的處理,循環(huán)組對COD的去除率為89.89%,出水COD濃度為40.20 mg·L-1。氮素的去除過程中,同一階段各處理組間差異顯著(P<0.05),處理方式和處理時間及兩者的交互作用對NH3-N均有影響。前7 d,三種處理方式對氮素均有較好的去除效果,這是由于試驗前期植物處于快速營養(yǎng)生長階段,對氮素的吸收利用較快,其中循環(huán)組的NH3-N和TN去除速率最高,分別為3.04 mg·L-1·d-1和7.67 mg·L-1·d-1。7~21 d,循環(huán)組中氮素去除速率降低,靜置組與曝氣組中氮素濃度的升高,可能與試驗前期被根系截濾的氮素重新釋放到水體有關[16]。經過35 d的處理,循環(huán)組對NH3-N和TN的去除率分別為69.40%和77.65%。
從門的生物學分類水平對樣本進行分析,如圖3A所示,處理前,水體中的優(yōu)勢菌門為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51.04%),其次為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26.62%)和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13.99%),其他少量微生物為厚壁菌門(Firmicutes)(5.24%)。經過35 d的處理,水體優(yōu)勢菌門類發(fā)生明顯變化。原本優(yōu)勢度很低的厚壁菌門在三種處理方式中均成為優(yōu)勢菌門,在靜置組、循環(huán)組和曝氣組中的占比分別為40.02%、42.16%和43.28%。為揭示不同處理方式中發(fā)揮作用的功能菌屬,選取相對豐度前10的菌屬進行分析,如圖3B所示。在試驗開始前,黃桿菌屬(Flavobacterium)的相對豐度為43.19%,為優(yōu)勢菌屬,其次為壤霉菌屬(Agromyces)(6.26%)、消化球菌屬(Terrisporobacter)(2.49%)和地桿菌屬(Pedobacter)(2.48%)。經過35 d的處理,循環(huán)組和曝氣組的優(yōu)勢菌屬為克里斯滕森菌屬(Christensenellaceae),相對豐度分別為6.96%和7.64%。靜置組中,瘤胃球菌屬(Ruminococcaceae)(6.10%)成為優(yōu)勢菌屬。本試驗中的優(yōu)勢菌屬與其他學者的研究存在差異。王青璐等[23]研究表明,污水類型和溫度是影響微生物群落結構的主要因素。本試驗中的克里斯滕森菌和瘤胃球菌屬是典型的腸道微生物,這與試驗所用的污水來源符合。另外溫度也會影響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變化,溫度降低導致膜的流動性變差,從而抑制微生物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和代謝產物的排除。本試驗時段的環(huán)境溫度為5~18℃,此時中溫菌的活性受到抑制,而低溫微生物仍具有降解鹽類、有機物、表面活性劑等污染物的能力[24]。在廢水處理中,常見的低溫菌主要為擬桿菌門、厚壁菌門和變形菌門。這與本試驗所處的低溫環(huán)境所得到的優(yōu)勢微生物門類相符。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豬糞厭氧發(fā)酵消化液回流體系微生物群落結構特征與產氣關系研究[J]. 孔德望,張克強,房芳,高文萱,梁軍鋒,梁雨,杜連柱. 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18(03)
[2]自然微生物掛膜處理水產養(yǎng)殖廢水的效果及微生物群落分析[J]. 藺凌云,尹文林,潘曉藝,袁雪梅,姚嘉赟,徐洋,王超,沈錦玉. 水生生物學報. 2017(06)
[3]16S rRNA高通量測序研究集雨窖水中微生物群落結構及多樣性[J]. 楊浩,張國珍,楊曉妮,武福平,趙煒,張洪偉,張翔. 環(huán)境科學. 2017(04)
[4]濕地植物在處理紡織工業(yè)廢水中的應用及作用機制[J]. 高志勇,謝恒星,劉楠楠,劉史力. 北方園藝. 2016(08)
[5]季節(jié)氣溫變化對潛流人工濕地處理效果的影響[J]. 張彩瑩,杜瑞卿,王巖. 環(huán)境工程學報. 2016(04)
[6]植物修復農田退水氮、磷污染研究進展[J]. 羅良國,陳崇娟,趙天成,劉汝亮,楊林章. 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 2016(01)
[7]根際氧濃度對水稻產量及其氮素利用的影響[J]. 胡志華,朱練峰,林育炯,胡繼杰,張均華,金千瑜. 中國水稻科學. 2015(04)
[8]耐冷亞硝酸鹽型反硝化細菌Pseudomonas putida Y-12脫氮特性[J]. 何騰霞,李振輪,徐義. 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15(10)
[9]潛流人工濕地對畜禽養(yǎng)殖廢水的凈化效果[J]. 張彩瑩,王巖,王妍艷.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13(17)
[10]北方地區(qū)表流人工濕地冬季污水脫氮效果及微生物分布分析[J]. 黃有志,劉永軍,熊家晴,王曉昌. 水處理技術. 2013(01)
碩士論文
[1]濕地植物在不同水力條件處理下的凈化效果與生長特性研究[D]. 胡碧瑩.西南大學 2017
[2]溶解氧水平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底泥氮磷轉化影響的研究[D]. 李薇.南京理工大學 2014
[3]水生經濟植物浮床在水產養(yǎng)殖廢水凈化中的應用[D]. 武艷.華東師范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5060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50603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