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水溶性有機碳來源與光吸收特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8-13 17:41
水溶性有機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 WSOC)和二次有機氣溶膠(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OA)密切相關,而且其吸收光譜表現(xiàn)出棕色碳的特征,因此已成為大氣環(huán)境研究領域的國際前沿和熱點。本研究將長期、連續(xù)的外場觀測和近源樣品采集相結(jié)合,聯(lián)合運用多種分析手段,探討了高生物質(zhì)燃燒排放背景下WSOC的一、二次來源,識別了影響WSOC光吸收特征的關鍵因素,并通過甲醇提取獲取了非水溶性有機組分的光吸收特征,進而探討了基于WSOC的有機氣溶膠光吸收特征表征方法。外場觀測結(jié)果表明,北京市細顆粒物中左旋葡聚糖濃度普遍高于歐美地區(qū),且其變化趨勢與WSOC基本一致,說明生物質(zhì)燃燒排放對WSOC有重要貢獻。夏季的高WSOC/OC比值、WSOC和二次有機/無機組分的強相關性、WSOC生成潛勢和相對濕度的響應關系等定性判據(jù),以及基于受體模型的定量解析結(jié)果均表明即使在高生物質(zhì)燃燒排放背景下,WSOC的成分仍以SOA為主。吸收光譜分析結(jié)果表明,北京市WSOC的光吸收強度平均值為6.9±6.9Mm-1,遠高于歐美地區(qū);AAE指數(shù)(ngstr m Abso...
【文章來源】:清華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2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顆粒物的環(huán)境影響
1.1.2 我國細顆粒物污染現(xiàn)狀
1.2 水溶性有機氣溶膠與 SOA
1.2.1 SOA 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2.2 基于 WSOC 的 SOA 表征
1.3 水溶性有機氣溶膠與棕色碳
1.3.1 棕色碳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3.2 WSOC光吸收特征
1.4 研究目的與意義
1.5 研究內(nèi)容與技術路線
第2章 樣品采集與分析
2.1 樣品采集
2.1.1 環(huán)境樣品采集
2.1.2 近源樣品采集
2.2 化學物種分析
2.2.1 有機碳/元素碳
2.2.2 水溶性有機碳
2.2.3 水溶性離子
2.2.4 左旋葡聚糖
2.3 水溶性有機碳吸收光譜分析
2.3.1 測定方法
2.3.2 數(shù)據(jù)處理
2.4 氣象數(shù)據(jù)獲取與源解析模型選擇
2.4.1 氣象數(shù)據(jù)獲取
2.4.2 源解析模型選擇
第3章 高生物質(zhì)燃燒排放下水溶性有機碳來源的二次性
3.1 概述
3.2 北京市水溶性有機碳的濃度水平與時間變化
3.3 北京市生物質(zhì)燃燒示蹤物種濃度水平與時間變化
3.4 北京市水溶性有機碳一、二次來源的定性研究
3.4.1 WSOC 與二次有機碳的相關性
3.4.2 WSOC 與二次無機離子的相關性
3.4.3 相對濕度對 WSOC 生成潛勢的影響
3.5 北京市水溶性有機碳來源的定量解析
3.6 本章小結(jié)
第4章 北京市水溶性有機碳的光吸收特征
4.1 概述
4.2 水溶性有機碳的吸收光譜
4.3 水溶性有機碳的光吸收強度
4.4 水溶性有機碳光吸收效率及其影響因素
4.4.1 水溶性有機碳光吸收效率時空變化
4.4.2 水溶性有機碳光吸收效率的影響因素
4.5 近源樣品中水溶性有機碳光吸收特征
4.5.1 近源樣品中水溶性有機碳的吸收光譜
4.5.2 近源樣品中水溶性有機碳的光吸收效率
4.6 本章小結(jié)
第5章 水溶性與非水溶性有機組分光吸收特征比較
5.1 概述
5.2 甲醇對 PM2.5中有機組分的提取效率
5.3 水溶性有機碳與甲醇提取有機組分光吸收特征比較
5.3.1 吸收光譜比較
5.3.2 光吸收強度比較
5.4 水溶性與非水溶性有機組分光吸收效率
5.5 本章小結(jié)
第6章 結(jié)論與建議
6.1 結(jié)論
6.2 建議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mass burning contribution to Beijing aerosol[J]. Cachier H.. Science in China(Series B:Chemistry). 2005(05)
本文編號:3340863
【文章來源】:清華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2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顆粒物的環(huán)境影響
1.1.2 我國細顆粒物污染現(xiàn)狀
1.2 水溶性有機氣溶膠與 SOA
1.2.1 SOA 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2.2 基于 WSOC 的 SOA 表征
1.3 水溶性有機氣溶膠與棕色碳
1.3.1 棕色碳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3.2 WSOC光吸收特征
1.4 研究目的與意義
1.5 研究內(nèi)容與技術路線
第2章 樣品采集與分析
2.1 樣品采集
2.1.1 環(huán)境樣品采集
2.1.2 近源樣品采集
2.2 化學物種分析
2.2.1 有機碳/元素碳
2.2.2 水溶性有機碳
2.2.3 水溶性離子
2.2.4 左旋葡聚糖
2.3 水溶性有機碳吸收光譜分析
2.3.1 測定方法
2.3.2 數(shù)據(jù)處理
2.4 氣象數(shù)據(jù)獲取與源解析模型選擇
2.4.1 氣象數(shù)據(jù)獲取
2.4.2 源解析模型選擇
第3章 高生物質(zhì)燃燒排放下水溶性有機碳來源的二次性
3.1 概述
3.2 北京市水溶性有機碳的濃度水平與時間變化
3.3 北京市生物質(zhì)燃燒示蹤物種濃度水平與時間變化
3.4 北京市水溶性有機碳一、二次來源的定性研究
3.4.1 WSOC 與二次有機碳的相關性
3.4.2 WSOC 與二次無機離子的相關性
3.4.3 相對濕度對 WSOC 生成潛勢的影響
3.5 北京市水溶性有機碳來源的定量解析
3.6 本章小結(jié)
第4章 北京市水溶性有機碳的光吸收特征
4.1 概述
4.2 水溶性有機碳的吸收光譜
4.3 水溶性有機碳的光吸收強度
4.4 水溶性有機碳光吸收效率及其影響因素
4.4.1 水溶性有機碳光吸收效率時空變化
4.4.2 水溶性有機碳光吸收效率的影響因素
4.5 近源樣品中水溶性有機碳光吸收特征
4.5.1 近源樣品中水溶性有機碳的吸收光譜
4.5.2 近源樣品中水溶性有機碳的光吸收效率
4.6 本章小結(jié)
第5章 水溶性與非水溶性有機組分光吸收特征比較
5.1 概述
5.2 甲醇對 PM2.5中有機組分的提取效率
5.3 水溶性有機碳與甲醇提取有機組分光吸收特征比較
5.3.1 吸收光譜比較
5.3.2 光吸收強度比較
5.4 水溶性與非水溶性有機組分光吸收效率
5.5 本章小結(jié)
第6章 結(jié)論與建議
6.1 結(jié)論
6.2 建議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mass burning contribution to Beijing aerosol[J]. Cachier H.. Science in China(Series B:Chemistry). 2005(05)
本文編號:33408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34086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