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渠對扎龍濕地退化的影響及生態(tài)恢復設計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2-22 00:35
水是濕地中不可缺少的生命要素,是濕地環(huán)境構成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水文地貌條件制約著濕地的生物、物理和化學過程,控制著濕地生物的類型與分布,影響著群落的物種組成、生物量和生理生態(tài)特征乃至生物生命的整個歷程。濕地水文地貌條件不僅直接影響著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形成與發(fā)育,更決定著濕地的健康狀態(tài)和演化方向。人類活動應該怎樣控制濕地的水文條件,以達到減緩濕地退化、實施濕地恢復的目的,已經成為困擾科學界的一項重要難題。溝渠是高強度人類活動的一種體現,它具有輸水和阻水等兩種截然不同的作用。由于溝渠能夠改變自然狀況下的濕地水文格局,使?jié)竦氐乃枯斎牒洼敵觥⑻烊凰w滯留時間發(fā)生多方面的改變,因而對濕地系統(tǒng)的發(fā)育、演化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當前社會人口、資源環(huán)境的不斷發(fā)展,黑龍江省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上游區(qū)域即烏袼爾河與雙陽河的來水逐年減少,同時在濕地周邊和濕地內部區(qū)域,興建了大量的人工溝渠。特別是這些濕地溝渠,改變了濕地區(qū)中原有的水文地貌格局,導致了濕地水循環(huán)的路徑、水體在濕地中的滯留地點和滯留時間發(fā)生了顯著改變,濕地退化程度也逐年加深。盡管目前國內外已經有許多地區(qū)開展了有關濕地恢復的實踐,特別是在退化濕地的補水...
【文章來源】: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1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及選題意義
1.1.1 選題背景
1.1.2 選題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進展
1.2.1 濕地退化與濕地水文特征之間的關系
1.2.2 溝渠對濕地退化的影響
1.2.3 溝渠對濕地水文特征影響的研究方法
1.2.4 濕地生態(tài)恢復研究進展
1.2.5 扎龍濕地及周邊溝渠的興建
1.2.6 小結
1.3 研究內容和研究目標
1.3.1 研究內容
1.3.2 研究目標
1.4. 技術路線、研究方法及創(chuàng)新點
1.4.1 技術路線
1.4.2 研究方法
1.4.3 創(chuàng)新點
第二章 研究區(qū)概況
2.1 區(qū)位特點
2.1.1 研究區(qū)所在流域自然概況
2.1.2 扎龍保護區(qū)位置
2.2 研究區(qū)環(huán)境背景
2.2.1 自然環(huán)境特征
2.2.2 土地利用狀況
2.2.3 社會經濟狀況
2.2.4 水利工程現狀
2.2.5 扎龍自然保護區(qū)范圍及功能區(qū)劃分
第三章 上游來水變化及其對濕地面積的影響
3.1 1956-2000年間烏雙流域徑流變化特征
3.1.1 研究烏雙流域徑流特征所選水文站
3.1.2 數據來源
3.1.3 分析方法
3.2 結果
3.2.1 近50年來烏雙流域徑流量變化
3.2.2 近50年來烏雙流域徑流年內分配特征變化
3.2.3 近50年來烏雙流域豐枯水年變化
3.2.4 近50年來烏雙流域徑流隨機變化特性分析
3.2.5 烏雙流域徑流變化對扎龍濕地面積消長的影響
3.3 本章小結
第四章 1980-2006年間扎龍濕地溝渠動態(tài)變化
4.1 扎龍濕地溝渠動態(tài)變化
4.1.1 溝渠分類
4.1.2 扎龍濕地溝渠動態(tài)變化
4.2 扎龍濕地道路和堤壩動態(tài)變化
4.3 扎龍濕地溝渠分布特點
4.3.1 溝渠的長度與密度不斷增大
4.3.2 溝渠由濕地周邊向濕地內部擴展
4.4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溝渠對扎龍濕地水文水資源分布格局的影響
5.1 溝渠對濕地景觀結構的影響及其與濕地水文連接度的關系
5.2 溝渠對濕地水系分布格局的影響
5.2.1 自然狀態(tài)下濕地水系分布格局
5.2.2 溝渠影響下的濕地水系分布格局
5.3 溝渠對濕地來水路徑的影響
5.4 溝渠對濕地地表水的影響
5.4.1 溝渠對濕地地表水資源空間分布的影響
5.4.2 溝渠對濕地地表水水位的影響
5.5 本章小結
第六章 溝渠對扎龍濕地景觀結構的影響及其生態(tài)效應
6.1 溝渠對扎龍濕地景觀結構的影響
6.2 溝渠影響下的扎龍濕地景觀結構變化及其生態(tài)效應
6.2.1 濕地景觀破碎化對濕地植物的影響
6.2.2 溝渠影響下扎龍濕地景觀破碎化對濕地動物的影響
6.3 溝渠影響下扎龍濕地景觀結構變化引起的其它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
6.3.1 濕地微地貌形態(tài)變化
6.3.2 濕地火災頻繁
6.4 本章小結
第七章 退化濕地生態(tài)補水恢復方法設計
7.1 保護區(qū)補水單元劃分依據
7.2 補水單元劃分方法與過程
7.2.1 天然水系的提取
7.2.2 補水單元的劃分
7.2.3 洼地泡沼提取
7.2.4 線性地物的提取
7.2.5 保護區(qū)補水單元的初步劃分
7.3 補水水源與補水點的確定
7.3.1 補水水源與補水點的確定原則
7.3.2 供水水源的與補水點的確定
7.3.3 補水單元及補水點的最終確定
7.4 補水單元水量配置設計
7.4.1 補水配置原則與方法
7.4.2 各分區(qū)補水量的分配
7.5 不同保證率下的濕地補水量配置方案
7.5.1 平水年補水方案
7.5.2 枯水年補水方案
7.5.3 特枯水年補水方案
7.6 補水時間的設置
7.6.1 自然狀態(tài)下區(qū)間用水的時間模式
7.6.2 長效補水時間設置
7.6.3 應急補水時間設置
7.7 補水方式的選擇
7.8 本章小結
第八章 結論與展望
8.1 結論
8.2 展望
參考文獻
后記
在學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及著作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遼寧省凌河口濕地景觀格局動態(tài)演變及景觀破碎化分析[J]. 成遣,周林飛,譚艷芳.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 2012(03)
[2]濕地退化研究進展[J]. 韓大勇,楊永興,楊楊,李珂. 生態(tài)學報. 2012(04)
[3]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清江流域的應用[J]. 龍海峰,熊立華,萬民.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2012(01)
[4]河道生態(tài)需水量研究進展[J]. 潘扎榮,阮曉紅,周金金,單楠. 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 2011(04)
[5]磴口縣2007年水資源生態(tài)承載力分析[J]. 劉明虎,張景波,張瑞,劉芳,趙英銘,王葆芳,李慧卿. 中國農學通報. 2011(17)
[6]農業(yè)非點源污染物在排水溝渠中的模擬與應用[J]. 李強坤,胡亞偉,李懷恩. 環(huán)境科學. 2011(05)
[7]自然-人為雙重作用下扎龍濕地水文情勢分析[J]. 馮夏清,章光新. 資源科學. 2010(12)
[8]不同防滲措施對渠道滲漏量及周邊土壤水分的影響[J]. 姚立強,毛曉敏,馮紹元,霍再林. 水利學報. 2010(11)
[9]銀川市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演變過程[J]. 王琳瑛,宋乃平,徐秀梅. 寧夏工程技術. 2010(02)
[10]金沙江流域徑流變化特性分析[J]. 陳媛,王順久,王國慶,王文圣. 高原山地氣象研究. 2010(02)
博士論文
[1]河川徑流演變規(guī)律的挖掘與識別技術[D]. 趙雪花.西安理工大學 2005
[2]黃河流域天然年徑流變化特性分析及其預測[D]. 張少文.四川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045159
【文章來源】: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16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及選題意義
1.1.1 選題背景
1.1.2 選題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進展
1.2.1 濕地退化與濕地水文特征之間的關系
1.2.2 溝渠對濕地退化的影響
1.2.3 溝渠對濕地水文特征影響的研究方法
1.2.4 濕地生態(tài)恢復研究進展
1.2.5 扎龍濕地及周邊溝渠的興建
1.2.6 小結
1.3 研究內容和研究目標
1.3.1 研究內容
1.3.2 研究目標
1.4. 技術路線、研究方法及創(chuàng)新點
1.4.1 技術路線
1.4.2 研究方法
1.4.3 創(chuàng)新點
第二章 研究區(qū)概況
2.1 區(qū)位特點
2.1.1 研究區(qū)所在流域自然概況
2.1.2 扎龍保護區(qū)位置
2.2 研究區(qū)環(huán)境背景
2.2.1 自然環(huán)境特征
2.2.2 土地利用狀況
2.2.3 社會經濟狀況
2.2.4 水利工程現狀
2.2.5 扎龍自然保護區(qū)范圍及功能區(qū)劃分
第三章 上游來水變化及其對濕地面積的影響
3.1 1956-2000年間烏雙流域徑流變化特征
3.1.1 研究烏雙流域徑流特征所選水文站
3.1.2 數據來源
3.1.3 分析方法
3.2 結果
3.2.1 近50年來烏雙流域徑流量變化
3.2.2 近50年來烏雙流域徑流年內分配特征變化
3.2.3 近50年來烏雙流域豐枯水年變化
3.2.4 近50年來烏雙流域徑流隨機變化特性分析
3.2.5 烏雙流域徑流變化對扎龍濕地面積消長的影響
3.3 本章小結
第四章 1980-2006年間扎龍濕地溝渠動態(tài)變化
4.1 扎龍濕地溝渠動態(tài)變化
4.1.1 溝渠分類
4.1.2 扎龍濕地溝渠動態(tài)變化
4.2 扎龍濕地道路和堤壩動態(tài)變化
4.3 扎龍濕地溝渠分布特點
4.3.1 溝渠的長度與密度不斷增大
4.3.2 溝渠由濕地周邊向濕地內部擴展
4.4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溝渠對扎龍濕地水文水資源分布格局的影響
5.1 溝渠對濕地景觀結構的影響及其與濕地水文連接度的關系
5.2 溝渠對濕地水系分布格局的影響
5.2.1 自然狀態(tài)下濕地水系分布格局
5.2.2 溝渠影響下的濕地水系分布格局
5.3 溝渠對濕地來水路徑的影響
5.4 溝渠對濕地地表水的影響
5.4.1 溝渠對濕地地表水資源空間分布的影響
5.4.2 溝渠對濕地地表水水位的影響
5.5 本章小結
第六章 溝渠對扎龍濕地景觀結構的影響及其生態(tài)效應
6.1 溝渠對扎龍濕地景觀結構的影響
6.2 溝渠影響下的扎龍濕地景觀結構變化及其生態(tài)效應
6.2.1 濕地景觀破碎化對濕地植物的影響
6.2.2 溝渠影響下扎龍濕地景觀破碎化對濕地動物的影響
6.3 溝渠影響下扎龍濕地景觀結構變化引起的其它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
6.3.1 濕地微地貌形態(tài)變化
6.3.2 濕地火災頻繁
6.4 本章小結
第七章 退化濕地生態(tài)補水恢復方法設計
7.1 保護區(qū)補水單元劃分依據
7.2 補水單元劃分方法與過程
7.2.1 天然水系的提取
7.2.2 補水單元的劃分
7.2.3 洼地泡沼提取
7.2.4 線性地物的提取
7.2.5 保護區(qū)補水單元的初步劃分
7.3 補水水源與補水點的確定
7.3.1 補水水源與補水點的確定原則
7.3.2 供水水源的與補水點的確定
7.3.3 補水單元及補水點的最終確定
7.4 補水單元水量配置設計
7.4.1 補水配置原則與方法
7.4.2 各分區(qū)補水量的分配
7.5 不同保證率下的濕地補水量配置方案
7.5.1 平水年補水方案
7.5.2 枯水年補水方案
7.5.3 特枯水年補水方案
7.6 補水時間的設置
7.6.1 自然狀態(tài)下區(qū)間用水的時間模式
7.6.2 長效補水時間設置
7.6.3 應急補水時間設置
7.7 補水方式的選擇
7.8 本章小結
第八章 結論與展望
8.1 結論
8.2 展望
參考文獻
后記
在學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及著作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遼寧省凌河口濕地景觀格局動態(tài)演變及景觀破碎化分析[J]. 成遣,周林飛,譚艷芳.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 2012(03)
[2]濕地退化研究進展[J]. 韓大勇,楊永興,楊楊,李珂. 生態(tài)學報. 2012(04)
[3]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清江流域的應用[J]. 龍海峰,熊立華,萬民.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2012(01)
[4]河道生態(tài)需水量研究進展[J]. 潘扎榮,阮曉紅,周金金,單楠. 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 2011(04)
[5]磴口縣2007年水資源生態(tài)承載力分析[J]. 劉明虎,張景波,張瑞,劉芳,趙英銘,王葆芳,李慧卿. 中國農學通報. 2011(17)
[6]農業(yè)非點源污染物在排水溝渠中的模擬與應用[J]. 李強坤,胡亞偉,李懷恩. 環(huán)境科學. 2011(05)
[7]自然-人為雙重作用下扎龍濕地水文情勢分析[J]. 馮夏清,章光新. 資源科學. 2010(12)
[8]不同防滲措施對渠道滲漏量及周邊土壤水分的影響[J]. 姚立強,毛曉敏,馮紹元,霍再林. 水利學報. 2010(11)
[9]銀川市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演變過程[J]. 王琳瑛,宋乃平,徐秀梅. 寧夏工程技術. 2010(02)
[10]金沙江流域徑流變化特性分析[J]. 陳媛,王順久,王國慶,王文圣. 高原山地氣象研究. 2010(02)
博士論文
[1]河川徑流演變規(guī)律的挖掘與識別技術[D]. 趙雪花.西安理工大學 2005
[2]黃河流域天然年徑流變化特性分析及其預測[D]. 張少文.四川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0451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04515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