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地氣候分區(qū)框架下城市熱島時空分異特征研究進展
發(fā)布時間:2020-12-22 08:10
局地氣候分區(qū)(LCZ)框架自2012年提出以來,在城市熱島研究領(lǐng)域備受重視,但目前對LCZ框架下城市熱島(簡稱LCZ城市熱島)時空分異特征仍缺乏系統(tǒng)性總結(jié)。本文以統(tǒng)計和"薈萃分析"為手段,系統(tǒng)梳理了2012—2019年LCZ城市熱島研究在數(shù)據(jù)獲取手段、時空格局和影響因素3個方面的進展,并對今后研究進行了初步展望。結(jié)果表明,迄今為止全球范圍內(nèi)已在超過130座城市開展了LCZ城市熱島研究,這些城市主要集中于中緯度(35°N~55°N)的亞洲和歐洲地區(qū),且主要聚焦于以近地表氣溫表征的"冠層熱島"和以地表溫度表征的"地表熱島"。具體而言:①在溫度數(shù)據(jù)獲取方面,站點觀測(文獻數(shù)量占比42.5%)、模型模擬(38.3%)與移動測量(19.2%)是獲取氣溫的主要方法,其中模型模擬方法占比逐年升高。而衛(wèi)星熱紅外遙感是獲取地表溫度的主要手段(86.5%)。②在時空格局方面,就全球而言,LCZ氣溫的類間極值差(均值為3.1 K)顯著低于地表溫度的類間極值差(9.8 K),且該極值差通常在夏季或冬季較大;冠層熱島與地表熱島均存在顯著的"LCZ類內(nèi)熱島"現(xiàn)象。③在影響因素方面,多數(shù)研究局限于定性分析地表結(jié)構(gòu)、...
【文章來源】:地理學報. 2020年09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9 頁
【部分圖文】:
LCZ體系的基本類型(據(jù)Stewart[12]改繪))
圍繞LCZ城市熱島的學術(shù)活動和研究項目也相繼開展。學術(shù)活動方面,Remote Sensing期刊早在2015年即為LCZ城市熱島研究設立了?痆32]。ICUC (2015年和2018年)[33]、PLEA (2017年和2018年)[34]以及JURSE (2017年和2019年)[35]等國際會議均多次設立有關(guān)LCZ城市熱島理論與應用的專門議題。此外,在中國香港和成都、愛爾蘭都柏林與法國圖盧茲等多座城市也專門開展了LCZ研討會(1)。研究項目方面,逐漸涌現(xiàn)了諸多基于LCZ分類框架的項目,如WUDAPT項目[36]、URBAN-PATH項目[37]、Map UCE項目[38]與URBAN-FLUXES項目[39]等。這些項目都旨在進一步促進城市氣候理論與應用研究。特別地,在LCZ框架指導下,URBAN-PATH項目聯(lián)合構(gòu)建了塞爾維亞諾維薩德和匈牙利塞格德的氣象監(jiān)測網(wǎng),專門用來研究以城市熱島為代表的城市氣候。3 基于LCZ的城市熱島分析文獻綜述
在研究LCZ冠層和地表熱島前,分別需要獲取氣溫與地表溫度數(shù)據(jù),這兩類溫度數(shù)據(jù)的獲取手段存在較大差異。圖4 采用不同溫度獲取手段的LCZ冠層和地表熱島文獻數(shù)量逐年變化情況對比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局地氣候分區(qū)理論的城市形態(tài)及其熱島量級研究[J]. 黃媛,劉敬,陳方麗,慎利,伊恩·斯圖爾特. 新建筑. 2019(04)
[2]城市局部氣候分區(qū)對地表溫度的影響——以大連市區(qū)為例[J]. 金珊合,張育慶,楊俊. 測繪通報. 2019(04)
[3]2003-2017年北京市地表熱力景觀時空分異特征及演變規(guī)律[J]. 喬治,黃寧鈺,徐新良,孫宗耀,吳晨,楊俊. 地理學報. 2019(03)
[4]南京夏季城市局地氣溫時空變化特征[J]. 楊小山,姚靈燁,金濤,姜之點,彭立華,葉燕華. 土木與環(huán)境工程學報(中英文). 2019(01)
[5]WUDAPT項目:城市形式與功能信息的眾包解決方案及其應用[J]. 黃媛,劉靜怡,Jason Ching. 南方建筑. 2018(04)
[6]城市熱環(huán)境的規(guī)劃改善策略研究——以武漢市為例[J]. 岳亞飛,詹慶明,王炯.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2018(02)
[7]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機理及其作用規(guī)律——以上海市為例[J]. 彭保發(fā),石憶邵,王賀封,王亞力. 地理學報. 2013(11)
[8]長江三角洲城市帶擴展對區(qū)域溫度變化的影響[J]. 謝志清,杜銀,曾燕,施雅風,武金崗. 地理學報. 2007(07)
[9]上海城市太陽輻射與熱島強度[J]. 周淑貞,鄭景春. 地理學報. 1991(02)
本文編號:2931434
【文章來源】:地理學報. 2020年09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9 頁
【部分圖文】:
LCZ體系的基本類型(據(jù)Stewart[12]改繪))
圍繞LCZ城市熱島的學術(shù)活動和研究項目也相繼開展。學術(shù)活動方面,Remote Sensing期刊早在2015年即為LCZ城市熱島研究設立了?痆32]。ICUC (2015年和2018年)[33]、PLEA (2017年和2018年)[34]以及JURSE (2017年和2019年)[35]等國際會議均多次設立有關(guān)LCZ城市熱島理論與應用的專門議題。此外,在中國香港和成都、愛爾蘭都柏林與法國圖盧茲等多座城市也專門開展了LCZ研討會(1)。研究項目方面,逐漸涌現(xiàn)了諸多基于LCZ分類框架的項目,如WUDAPT項目[36]、URBAN-PATH項目[37]、Map UCE項目[38]與URBAN-FLUXES項目[39]等。這些項目都旨在進一步促進城市氣候理論與應用研究。特別地,在LCZ框架指導下,URBAN-PATH項目聯(lián)合構(gòu)建了塞爾維亞諾維薩德和匈牙利塞格德的氣象監(jiān)測網(wǎng),專門用來研究以城市熱島為代表的城市氣候。3 基于LCZ的城市熱島分析文獻綜述
在研究LCZ冠層和地表熱島前,分別需要獲取氣溫與地表溫度數(shù)據(jù),這兩類溫度數(shù)據(jù)的獲取手段存在較大差異。圖4 采用不同溫度獲取手段的LCZ冠層和地表熱島文獻數(shù)量逐年變化情況對比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局地氣候分區(qū)理論的城市形態(tài)及其熱島量級研究[J]. 黃媛,劉敬,陳方麗,慎利,伊恩·斯圖爾特. 新建筑. 2019(04)
[2]城市局部氣候分區(qū)對地表溫度的影響——以大連市區(qū)為例[J]. 金珊合,張育慶,楊俊. 測繪通報. 2019(04)
[3]2003-2017年北京市地表熱力景觀時空分異特征及演變規(guī)律[J]. 喬治,黃寧鈺,徐新良,孫宗耀,吳晨,楊俊. 地理學報. 2019(03)
[4]南京夏季城市局地氣溫時空變化特征[J]. 楊小山,姚靈燁,金濤,姜之點,彭立華,葉燕華. 土木與環(huán)境工程學報(中英文). 2019(01)
[5]WUDAPT項目:城市形式與功能信息的眾包解決方案及其應用[J]. 黃媛,劉靜怡,Jason Ching. 南方建筑. 2018(04)
[6]城市熱環(huán)境的規(guī)劃改善策略研究——以武漢市為例[J]. 岳亞飛,詹慶明,王炯.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2018(02)
[7]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機理及其作用規(guī)律——以上海市為例[J]. 彭保發(fā),石憶邵,王賀封,王亞力. 地理學報. 2013(11)
[8]長江三角洲城市帶擴展對區(qū)域溫度變化的影響[J]. 謝志清,杜銀,曾燕,施雅風,武金崗. 地理學報. 2007(07)
[9]上海城市太陽輻射與熱島強度[J]. 周淑貞,鄭景春. 地理學報. 1991(02)
本文編號:29314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93143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