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藻毒素對魚和哺乳動物紅細胞致毒效應及對哺乳動物造血機能影響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15 07:00
藍藻水華暴發(fā)引發(fā)的生態(tài)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而且已經(jīng)嚴重威脅到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類的健康。其中研究最多、危害最大的種類就是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已有的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對動物的肝臟、腎臟、免疫器官、生殖器官、胚胎發(fā)育等都有毒性,此外微囊藻毒素還是潛在的促癌劑。目前關于MC對動物貧血的研究多集中在血液學指標、骨髓細胞的增殖活力、遺傳毒性等方面,而MC引起機體貧血的相關機制的研究還比較少。因此,本文通過體外對鯽和小鼠的紅細胞進行急性攻毒實驗,研究了MC-LR對紅細胞的體外毒性效應;研究了小鼠在MC-LR暴露下對其造血功能造成的抑制作用:研究了大鼠在MC-LR暴露下造成的貧血現(xiàn)象以及其骨髓細胞周期及凋亡的影響。主要結果如下:(1)通過在15榅條件下離體培養(yǎng)鯽紅細胞,研究了MC-LR對鯽紅細胞體外培養(yǎng)的致毒效應。主要測定了相關的抗氧化酶、脂質過氧化水平、生理生化相關指標、溶血率以及觀察了紅細胞的形態(tài)變化。試驗結果表明鯽紅細胞發(fā)生了明顯的脂質過氧化(LPO),并表現(xiàn)出一定的時間-劑量效應?偝趸锲缁福⊿OD)、谷胱甘肽-S-轉移酶(GSD、過氧化氫酶(CAT)、谷胱甘...
【文章來源】: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3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縮略語表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 水體富營養(yǎng)化和藍藻水華
2 微囊藻藻毒素產(chǎn)生的主要制約因素
3 微囊藻毒素的一般結構及其理化性質
4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研究概況
4.1 肝臟毒性
4.2 腎臟毒性
4.3 遺傳毒性
4.4 生殖毒性
4.5 其他毒性
5 微囊藻藻毒素致毒機理的研究
6 微囊藻毒素與貧血
7 本研究目的和意義
第二章 微囊藻毒素對鯽紅細胞體外培養(yǎng)的毒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材料
2.2 試驗魚
2.3 鯽紅細胞染毒與樣品采集
2.4 紅細胞破膜上清液的制備
2.5 脂質過氧化和抗氧化系統(tǒng)指標的測定
2.5.1 脂質過氧化(LPO)的測定
2.5.2 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測定
2.5.3 過氧化氫酶(CAT,EC1.11.1.6)活性測定
2.5.4 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EC1.11.1.9)活性測定
2.5.5 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EC2.5.1.18)活性測定
2.5.6 谷胱甘肽(GSH)含量測定
2.6 相關生化指標的測定
2.6.1 乙酰膽堿酯酶(AChE)活性測定
+-K+-ATPase)和鈣鎂ATP酶(Ca2+-Mg2+-ATPase)活性的測定"> 2.6.2 鈉鉀ATP酶(Na+-K+-ATPase)和鈣鎂ATP酶(Ca2+-Mg2+-ATPase)活性的測定
2.6.3 紅細胞膜蛋白含量和血紅蛋白含量測定
2.7 溶血率
2.8 紅細胞形態(tài)變化
2.9 數(shù)據(jù)處理及分析
3 結果
3.1 脂質過氧化水平(LPO)的變化
3.2 SOD活性變化
3.3 CAT活性變化
3.4 Gpx活性變化
3.5 GST活性變化
3.6 GSH含量的變化
3.7 AChE活性的變化
+-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的測定"> 3.8 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的測定
3.9 溶血率的變化
3.10 紅細胞形態(tài)的觀察
4 討論
5 小結
第三章 微囊藻毒素對小鼠紅細胞體外培養(yǎng)的毒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材料
2.2 試驗小鼠
2.3 小鼠紅細胞染毒和樣品采集
2.4 紅細胞破膜上清液的制備
2.5 脂質過氧化和抗氧化系統(tǒng)指標的測定
2.5.1 脂質過氧化(LPO)的測定
2.5.2 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測定
2.5.3 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EC1.11.1.9)活性測定
2.5.4 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EC2.5.1.18)活性測定
2.5.5 谷胱甘肽(GSH)含量測定
2.6 相關生化指標的測定
2.6.1 乳酸脫氫酶(LDH)活性測定
2.6.2 乙酰膽堿酯酶(AChE)活性測定
+-K+-ATPase)和鈣鎂ATP酶(Ca2+-Mg2+-ATPase)活性的測定"> 2.6.3 鈉鉀ATP酶(Na+-K+-ATPase)和鈣鎂ATP酶(Ca2+-Mg2+-ATPase)活性的測定
2.6.4 紅細胞膜蛋白含量和血紅蛋白含量測定
2.7 溶血率
2.8 紅細胞形態(tài)變化
2.9 數(shù)據(jù)處理及分析
3 結果
3.1 LPO水平的變化
3.2 SOD活性變化
3.3 Gpx活性變化
3.4 GST活性變化
3.5 GSH含量的變化
3.6 LDH活性的變化
3.7 AChE活性的變化
+-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的測定"> 3.8 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的測定
3.9 溶血率的變化
3.10 紅細胞形態(tài)的觀察
4 討論
5 小結
第四章 微囊藻毒素對小鼠造血功能的抑制
1 引言
2 材料與方法
2.1 主要試劑和試劑盒
2.2 試驗動物與染毒
2.3 血樣采集與血清樣品制備
2.4 外周血象指標的測定
2.5 骨髓細胞樣品的制備
2.6 骨髓嗜多染紅細胞微核率的觀察
2.7 骨髓細胞增殖能力的測定
2.8 血消中造血生長因子水平的測定
2.8.1 GM-CSF含量的測定
2.8.2 EPO、IL-3和TNF-α含量的測定
2.9 骨髓細胞中造血生長因子mRNA表達水平的測定
2.9.1 骨髓細胞RNA提取
2.9.2 逆轉錄(reverse transcriptase)
2.9.3 引物設計及Real-Time PCR分析
2.10 血清中細胞凋亡因子水平的測定
2.11 數(shù)據(jù)處理及分析
3 結果
3.1 外周血象指標
3.2 骨髓嗜多染紅細胞微核率的變化
3.3 骨髓有核細胞計數(shù)
3.4 骨髓細胞增殖能力
3.5 血清中相關造血因子含量水平的變化
3.6 骨髓細胞中造血生長因子mRNA表達水平的變化
3.7 血清中細胞凋亡因子的含量水平變化
4 討論
4.1 微囊藻毒素對小鼠外周血象指標的影響
4.2 微囊藻毒素對小鼠骨髓有核細胞的影響
4.3 微囊藻毒素對小鼠嗜多染紅細胞微核率的影響
4.4 微囊藻毒素對小鼠造血生長因子的影響
4.5 微囊藻毒素對小鼠細胞凋亡及骨髓細胞增殖活力的影響
5 小結
第五章 微囊藻毒素對骨髓細胞周期及凋亡的影響
1 引言
2 材料與方法
2.1 主要試劑和試劑盒
2.2 試驗動物
2.3 血樣采集
2.4 外周血象指標的測定
2.5 骨髓細胞樣品的制備
2.6 骨髓細胞周期分析
2.7 骨髓細胞中細胞凋亡因子mRNA表達水平的測定
2.7.1 骨髓細胞RNA提取
2.7.2 逆轉錄(reverse transcriptase)
2.7.3 引物設計
2.7.4 Real-Time PCR分析
2.8 數(shù)據(jù)處理及分析
3 結果
3.1 外周血象指標
3.2 骨髓細胞周期分析
3.3 骨髓細胞中細胞凋亡因子mRNA表達水平的變化
4 討論
5 小結
參考文獻
致謝
在學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本文編號:2917862
【文章來源】: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3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縮略語表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 水體富營養(yǎng)化和藍藻水華
2 微囊藻藻毒素產(chǎn)生的主要制約因素
3 微囊藻毒素的一般結構及其理化性質
4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研究概況
4.1 肝臟毒性
4.2 腎臟毒性
4.3 遺傳毒性
4.4 生殖毒性
4.5 其他毒性
5 微囊藻藻毒素致毒機理的研究
6 微囊藻毒素與貧血
7 本研究目的和意義
第二章 微囊藻毒素對鯽紅細胞體外培養(yǎng)的毒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材料
2.2 試驗魚
2.3 鯽紅細胞染毒與樣品采集
2.4 紅細胞破膜上清液的制備
2.5 脂質過氧化和抗氧化系統(tǒng)指標的測定
2.5.1 脂質過氧化(LPO)的測定
2.5.2 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測定
2.5.3 過氧化氫酶(CAT,EC1.11.1.6)活性測定
2.5.4 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EC1.11.1.9)活性測定
2.5.5 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EC2.5.1.18)活性測定
2.5.6 谷胱甘肽(GSH)含量測定
2.6 相關生化指標的測定
2.6.1 乙酰膽堿酯酶(AChE)活性測定
+-K+-ATPase)和鈣鎂ATP酶(Ca2+-Mg2+-ATPase)活性的測定"> 2.6.2 鈉鉀ATP酶(Na+-K+-ATPase)和鈣鎂ATP酶(Ca2+-Mg2+-ATPase)活性的測定
2.6.3 紅細胞膜蛋白含量和血紅蛋白含量測定
2.7 溶血率
2.8 紅細胞形態(tài)變化
2.9 數(shù)據(jù)處理及分析
3 結果
3.1 脂質過氧化水平(LPO)的變化
3.2 SOD活性變化
3.3 CAT活性變化
3.4 Gpx活性變化
3.5 GST活性變化
3.6 GSH含量的變化
3.7 AChE活性的變化
+-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的測定"> 3.8 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的測定
3.9 溶血率的變化
3.10 紅細胞形態(tài)的觀察
4 討論
5 小結
第三章 微囊藻毒素對小鼠紅細胞體外培養(yǎng)的毒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材料
2.2 試驗小鼠
2.3 小鼠紅細胞染毒和樣品采集
2.4 紅細胞破膜上清液的制備
2.5 脂質過氧化和抗氧化系統(tǒng)指標的測定
2.5.1 脂質過氧化(LPO)的測定
2.5.2 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測定
2.5.3 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EC1.11.1.9)活性測定
2.5.4 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EC2.5.1.18)活性測定
2.5.5 谷胱甘肽(GSH)含量測定
2.6 相關生化指標的測定
2.6.1 乳酸脫氫酶(LDH)活性測定
2.6.2 乙酰膽堿酯酶(AChE)活性測定
+-K+-ATPase)和鈣鎂ATP酶(Ca2+-Mg2+-ATPase)活性的測定"> 2.6.3 鈉鉀ATP酶(Na+-K+-ATPase)和鈣鎂ATP酶(Ca2+-Mg2+-ATPase)活性的測定
2.6.4 紅細胞膜蛋白含量和血紅蛋白含量測定
2.7 溶血率
2.8 紅細胞形態(tài)變化
2.9 數(shù)據(jù)處理及分析
3 結果
3.1 LPO水平的變化
3.2 SOD活性變化
3.3 Gpx活性變化
3.4 GST活性變化
3.5 GSH含量的變化
3.6 LDH活性的變化
3.7 AChE活性的變化
+-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的測定"> 3.8 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的測定
3.9 溶血率的變化
3.10 紅細胞形態(tài)的觀察
4 討論
5 小結
第四章 微囊藻毒素對小鼠造血功能的抑制
1 引言
2 材料與方法
2.1 主要試劑和試劑盒
2.2 試驗動物與染毒
2.3 血樣采集與血清樣品制備
2.4 外周血象指標的測定
2.5 骨髓細胞樣品的制備
2.6 骨髓嗜多染紅細胞微核率的觀察
2.7 骨髓細胞增殖能力的測定
2.8 血消中造血生長因子水平的測定
2.8.1 GM-CSF含量的測定
2.8.2 EPO、IL-3和TNF-α含量的測定
2.9 骨髓細胞中造血生長因子mRNA表達水平的測定
2.9.1 骨髓細胞RNA提取
2.9.2 逆轉錄(reverse transcriptase)
2.9.3 引物設計及Real-Time PCR分析
2.10 血清中細胞凋亡因子水平的測定
2.11 數(shù)據(jù)處理及分析
3 結果
3.1 外周血象指標
3.2 骨髓嗜多染紅細胞微核率的變化
3.3 骨髓有核細胞計數(shù)
3.4 骨髓細胞增殖能力
3.5 血清中相關造血因子含量水平的變化
3.6 骨髓細胞中造血生長因子mRNA表達水平的變化
3.7 血清中細胞凋亡因子的含量水平變化
4 討論
4.1 微囊藻毒素對小鼠外周血象指標的影響
4.2 微囊藻毒素對小鼠骨髓有核細胞的影響
4.3 微囊藻毒素對小鼠嗜多染紅細胞微核率的影響
4.4 微囊藻毒素對小鼠造血生長因子的影響
4.5 微囊藻毒素對小鼠細胞凋亡及骨髓細胞增殖活力的影響
5 小結
第五章 微囊藻毒素對骨髓細胞周期及凋亡的影響
1 引言
2 材料與方法
2.1 主要試劑和試劑盒
2.2 試驗動物
2.3 血樣采集
2.4 外周血象指標的測定
2.5 骨髓細胞樣品的制備
2.6 骨髓細胞周期分析
2.7 骨髓細胞中細胞凋亡因子mRNA表達水平的測定
2.7.1 骨髓細胞RNA提取
2.7.2 逆轉錄(reverse transcriptase)
2.7.3 引物設計
2.7.4 Real-Time PCR分析
2.8 數(shù)據(jù)處理及分析
3 結果
3.1 外周血象指標
3.2 骨髓細胞周期分析
3.3 骨髓細胞中細胞凋亡因子mRNA表達水平的變化
4 討論
5 小結
參考文獻
致謝
在學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本文編號:29178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91786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