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花蜱對殺蟲劑的毒理學和生理學反應及長角血蜱雄性特異性抗菌肽的基因克隆和特性分析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X174
【圖文】:
也克隆鑒定到一條具明顯防御素特點的多肽(Johns et al., 2001)。此后,又有許多蜱源防御素被陸續(xù)分離鑒定,這些多肽多在雌蜱唾液腺和中腸中表達(Cruzet al., 2010; Pichu et al., 2009; Saito et al., 2009)(圖1)。
也克隆鑒定到一條具明顯防御素特點的多肽(Johns et al., 2001)。此后,又有許多蜱源防御素被陸續(xù)分離鑒定,這些多肽多在雌蜱唾液腺和中腸中表達(Cruzet al., 2010; Pichu et al., 2009; Saito et al., 2009)(圖1)。
圖 1.1 墨西哥牛至葉子粗提精油處理后美洲花蜱若蜱的死亡率。A: 1h,B:3h,C:6h,D:24h。濃度從左至右依次為 0(對照組)、0.04、0.07、0.15、0.29、0.58、1.17、2.33 和4.66 μg cm-2。Fig. 1.1 Mortality of nymphal Amblyomma americanum treated by essential oil of Lippiagraveolens leaves. A: 1h, B: 3h, C: 6h, D: 24h.率全部為 100%。表 1.1 列出了墨西哥牛至、多香果和荊芥三種植物粗提精油對美洲花蜱若蜱濃度-死亡率關系的概率分析結果。結果顯示三種植物精油對美洲花蜱毒性程度不盡相同,其中同時間點相比墨西哥牛至的 LC50和 LC90值最低,并且置信區(qū)間與多香果和荊芥之間不存在重疊,說明墨西哥牛至的毒性明顯高于后兩者。相比而言,多香果和荊芥的 LC50和 LC90值要高很多,尤其處理后 1、3、6 小時的 LC50和 LC90比墨西哥牛至高幾十倍甚至幾百倍,并且兩者的置信區(qū)間也存在重疊現(xiàn)象,說明這兩種藥物毒性相近。斜率值的大小反映了藥物濃度變化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召兄;潘曉亮;任耀軍;;抗菌肽概述及抗菌分子機理的研究進展[J];草食家畜;2006年04期
2 林承德;彭鴻娟;王衍海;;抗菌肽的應用及存在的問題[J];熱帶醫(yī)學雜志;2007年01期
3 黃瑩;張守純;趙越;張哲;張宇;趙旭;;抗菌肽基因工程研究進展及其在畜牧生產體系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30期
4 張鑫;苗向陽;尹遜河;馬艷芳;曲朝杰;張秋婷;;抗菌肽在轉基因動植物中的研究進展[J];生物技術通報;2009年02期
5 馮興軍;王建華;單安山;;抗菌肽基因工程研究及其表達策略[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06年03期
6 李敏惠;楊平;何正波;;昆蟲抗菌肽及其基因工程研究進展[J];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2006年03期
7 王德成;佘敏;佘銳萍;李文貴;王英華;孫泉;;抗菌肽的構效關系及其基因表達調控的研究進展[J];中國獸醫(yī)科學;2008年03期
8 崔奕;王平;黃赤夫;;抗菌肽的基因工程研究及應用[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07期
9 楊學明;江林源;蔣和生;;水生動物抗菌肽及其基因工程研究[J];生物技術通訊;2006年01期
10 韓俊友;喬紅偉;趙瑞利;胡博;謝芳;王金玲;鄭偉;雷連成;韓文瑜;;牛蛙(Rana catesbeiana)蛙皮抗菌肽基因的克隆、測序及其表達[J];中國獸醫(yī)學報;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汪以真;韓菲菲;;豬源抗菌肽抗菌、免疫、表達特性及其營養(yǎng)調控的研究進展[A];飼料營養(yǎng)研究進展(2010)[C];2010年
2 徐家萍;王成林;楊瑩;尤征英;;多功能抗菌肽及其分子改造的研究進展[A];華東·華中地區(qū)第十二次蠶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尚德靜;白冰;李曉帆;付欣;鄭俊杰;;中國林蛙(Rana chensinensis)皮膚抗菌肽基因和功能多樣性研究[A];“基因、進化與生理功能多樣性”海內外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生理學會第七屆比較生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09年
4 孫振鈞;;蚯蚓抗菌肽研究進展[A];畜牧業(yè)環(huán)境、生態(tài)、安全生產與管理——2010年家畜環(huán)境與生態(tài)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李蓮瑞;陳根元;顧海洋;;新疆扁吻魚抗菌肽基因的克隆和分析[A];格萊姆抗菌肽——抗菌肽開發(fā)與應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柯濤;毛晗;董彩華;郭學蘭;黃思良;劉勝毅;;油菜抗菌肽基因的生物信息學分析[A];基因開啟未來:新時代的遺傳學與科技進步——湖北省遺傳學會第八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7 孫偉;沈以紅;王曉瑩;向仲懷;張澤;;家蠶抗菌肽基因的進化[A];中國蠶學會第六屆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C];2009年
8 江麗娜;雷連成;韓文瑜;;牛蛙抗菌肽基因的真核表達及批量生產條件的初探[A];2008年中國微生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9 趙東紅;戴祝英;周開亞;張林元;;人工合成家蠶抗菌肽基因類CMIV在昆蟲細胞中的表達(摘要)[A];紀念六足學會創(chuàng)建八十周年、江蘇省昆蟲學會四十周年論文集粹[C];2000年
10 楊小蓉;朱家勇;;一個新家蠅抗菌肽基因——diptericin的克隆與生物信息學分析[A];全國寄生蟲學與熱帶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曹繼軍 通訊員 趙如江;我科學家首次發(fā)現(xiàn)附睪中一種抗菌肽基因[N];光明日報;2001年
2 張學全;我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N];中國醫(yī)藥報;2001年
3 吳存遠 記者 朱彤;我首次證實綿羊生殖系統(tǒng)中存在抗菌肽[N];科技日報;2010年
4 ;原來生育可調控[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5 暨南大學醫(yī)藥生物技術研究開發(fā)中心 鄭青博士后;抗菌肽 前景廣闊的新型抗生素[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1年
6 奇云;男性避孕藥物何時問世[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7 本報記者 薛冬 通訊員 吳保平;生命科學在這里閃光[N];光明日報;2002年
8 本報記者 杜軍玲;建立自己的創(chuàng)新體系[N];人民政協(xié)報;2002年
9 毛杰;神奇昆蟲入菜入藥[N];北京科技報;2003年
10 艾夫;我國棉花抗黃萎病研究獲重大成果[N];中國紡織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洪遠;美洲花蜱對殺蟲劑的毒理學和生理學反應及長角血蜱雄性特異性抗菌肽的基因克隆和特性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2 孫龍;兩種鞘翅目昆蟲抗菌肽的分離純化與活性研究[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2年
3 丁云超;魚類卵黃高磷蛋白衍生抗菌肽的免疫調節(jié)功能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4 枚春成(MAI XUAN THANH);二級結構對抗菌肽的抗菌活性及特異性的影響[D];吉林大學;2013年
5 王芳;高蛋白海洋解脂耶羅維亞酵母遺傳改良以及表達重組抗菌肽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6 黃金豐;α-螺旋型膜活性多肽對不同細胞膜的構效關系及作用機理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溫武軍;鯉抗菌肽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馮新;重組鱟素的規(guī)模化制備及其體內外生物學效應與作用機制[D];吉林大學;2011年
9 肖向紅;微生物脅迫下東北林蛙皮膚抗菌肽和功能蛋白差異表達的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2年
10 李麗;抗菌肽Abaecin制備及其對肉雞生長及免疫影響的研究[D];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曉平;哈爾濱地區(qū)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夏季皮膚抗菌肽多樣性的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0年
2 宋濤;奶牛血液紅細胞抗菌肽的分離與純化[D];河南科技學院;2010年
3 高飛;抗菌肽快速篩選方法與抗菌活性的研究[D];江南大學;2011年
4 黃平;草魚腸道抗菌肽分離純化及部分理化性質的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5 梁蘇;一種高效克隆抗菌肽編碼基因的新方法[D];湖北大學;2011年
6 潘朋朋;光滑爪蟾皮膚抗菌肽的分離純化及生物活性的鑒定[D];吉林大學;2012年
7 譚娟娟;抗菌肽的構效關系與活性機理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8 周世成;小麥蛋白抗菌肽的制備及其特性研究[D];河南工業(yè)大學;2011年
9 趙啟鳳;黑水虻抗菌肽誘導及粗提物活性研究[D];遵義醫(yī)學院;2012年
10 谷素美;牛血白細胞抗菌肽的粗提取及防腐保藏功效檢測[D];河南農業(yè)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8065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06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