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湖泊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演變及驅(qū)動因子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8-18 14:13
【摘要】: 洞庭湖是長江中游調(diào)節(jié)洪水與泥沙的重要樞紐,清代全盛時期湖面面積曾達近六千平方公里,其后,洞庭湖不斷萎縮。20世紀80年代,洞庭湖水面范圍縮減為兩千六百余平方公里。隨著洞庭湖迅速萎縮,湖區(qū)洪澇災害不斷加劇,生態(tài)環(huán)境全面惡化,災害損失不斷增大。因此,研究洞庭湖的演變與發(fā)展趁勢,探索正確認識洞庭湖的方法和思路,已成為當務之急。 對洞庭湖區(qū)的問題前人進行過許多研究,涉及水文、歷史、地理、氣候、氣象等多個學科,得出了許多重要的結(jié)論。論文在綜合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力求在研究思路上有新的突破,進行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綜合性研究分析。以洞庭湖為核心,避免將視野過分擴大;將洞庭湖水沙運動、現(xiàn)代地質(zhì)活動和人類活動對其演變的影響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系統(tǒng)分析。以湖泊的現(xiàn)狀為分析的著眼點,同時視洞庭湖為一不斷發(fā)展演化的環(huán)境系統(tǒng),主要分析其近、現(xiàn)代的演變規(guī)律,探討各驅(qū)動因子與影響因素的作用及湖泊產(chǎn)生的反應。 本論文以系統(tǒng)工程理論為基礎(chǔ),以湖泊為研究對象,完成了分析湖泊人工—自然復合環(huán)境系統(tǒng)分析的理論框架構(gòu)建,并以此理論框架為基礎(chǔ),在工程應用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上,討論了洞庭湖演變的驅(qū)動因子、影響因素及演變特征。闡述自然條件下系統(tǒng)固有的演變規(guī)律,分析了增加人為活動影響后的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功能及其機制。應用了遙感、地理信息系統(tǒng)等多種方法進行分析、對比和驗證。以一些具體的區(qū)域及特殊的現(xiàn)象為例,從不同的驅(qū)動因子出發(fā),分析了多種相關(guān)因素對演變的影響及各因子的作用。 現(xiàn)代洞庭湖水沙的組成、泥沙淤積和湖床演變的時空分布特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本研究將水沙運動和人為作用分別作為湖泊演變的內(nèi)因和外因進行分析,對洞庭湖的地貌發(fā)育及其階段進行了探討,論述了洞庭湖現(xiàn)代演變的地貌發(fā)育階段及其臨界閾值特點。 植物的存在對湖泊的演變有重要影響,而此種影響應該從植物對水流運動的阻力影響出發(fā)開始研究。本文從邊壁和床面剪切力分割為基礎(chǔ),首先分析了床面植物高度及其不均勻性對阻力的影響。然后以目平湖為例,采用1:10000的大比例地形圖,建立了1975年和1995年的數(shù)字地形模型,通過GIS分析,將植物作為湖泊系統(tǒng)中特殊的部分進行研究,定量對目平湖的沖淤分布特點進行了探討,并利用多時相遙感影像資料,探討了植物對湖泊的沖淤分布和演變發(fā)展的影響。研究表明泥沙淤積和植被分布密切相關(guān),泥沙的淤積特性決定著不同植被之間的相對變化。泥沙在不同高程的淤積特性決定了蘆葦、湖草、白泥洲、水體四者之間擴展的相對速率。泥沙空間分布的不均勻性會引起植被分布和變化的地域差異。不同的植物特性不同,其生長區(qū)的泥沙淤積情況也不一樣。 采用遙感解譯分析與地質(zhì)調(diào)查結(jié)合的方法,對洞庭湖現(xiàn)代地質(zhì)活動進行了分析,明確了地質(zhì)活動在湖泊演變過程中的表象和特點。在湖盆地質(zhì)變遷整體分析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沖淤分析研究了響水坎跌坎的演變及成因,響水坎段湖床演變的地質(zhì)因素包括第四系沉積,近、現(xiàn)代地質(zhì)構(gòu)造活動和斷裂展布等;得出了現(xiàn)代地質(zhì)活動是草尾河局部跌坎成因及演變的控制因素的結(jié)論。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X143
【圖文】:
四 口 分 流 分 沙 入 湖 , 洞 庭 湖 自 此 由 全 盛 時 期 走 上 迅 速 衰 落 。進 入 20 世 紀 以 來 , 四 口 大 量 的 泥 沙 傾 瀉 入 湖 , 導 致 湖 底 淤 淺 及 北 岸沙 洲 的 增 長 。 到 1949 年 , 洞 庭 湖 的 湖 泊 面 積 尚 余 4350km2。 建 國 以 后 湖區(qū) 進 行 了 3 次 大 的 圍 墾 , 50 年 代 后 期 , 是 圍 墾 外 湖 最 快 時 期 , 總 面 積 達600 多 km2; 此 后 , 分 別 于 60 年 代 和 70 年 代 有 兩 次 大 的 圍 墾 , 到 1978年 水 面 為 2691km2。1967 年 、 1969 年 分 別 對 長 江 中 洲 子 、 上 車 灣 實 施 人 工 裁 彎 , 1972年 沙 灘 洲 發(fā) 生 自 然 裁 彎 。 其 后 , 裁 彎 段 及 其 上 游 河 道 河 床 沖 刷 , 四 口 分流 入 洞 庭 湖 的 水 沙 量 減 少 , 城 陵 磯 出 口 河 段 發(fā) 生 淤 積[ 2]。 1997 年 長 江 水利 委 員 會 對 洞 庭 湖 盆 區(qū) 進 行 了 萬 分 之 一 地 形 圖 量 算 。 經(jīng) 過 湖 泊 面 積 、 容積 量 算 , 湖 泊 總 面 積 為 2625km2, 其 中 七 里 湖 75km2, 目 平 湖 332km2, 南洞 庭 湖 905km2, 東 洞 庭 湖 1313km2, 分 別 比 1978 年 減 少 19km2, 17km2,15km2;總 容 積 為 167 億 m3 [2 7 ],F(xiàn) 今 的 洞 庭 湖 洪 水 期 汪 洋 一 片( 圖 1.2 左 ),枯 水 期 僅 剩 幾 條 帶 狀 水 域 ( 圖 1.2 右 )。
到 1970年 代 以 前 ,西 洞 庭 已 經(jīng) 大 幅 度 萎 景 觀 ;高 水 淤 灘 ,退 水 沖 刷 。自 那 以 后 洞 庭 。 是 , 上 述 兩 次 大 的 來 水 來 沙 的 改 變 , 都 引 ,開 始 了 一 個 新 的 階 段 。這 種 人 為 或 自 然 改 變 實 際 上 就 是 其 演 變 的 外 部 臨 界 。公元注:1949年數(shù)據(jù)為卞鴻等1993年編庭湖的變遷17001750180018501900195000000000002水面積(面km)圖4.1 洞 庭 湖 水 面 近 二 百 年 演 變 圖 ( 本 圖 轉(zhuǎn)
湖 泊 總 面 積 為 288km2,見 圖5.10。目平湖澧水洪道沅江坡頭牛望咀四分局南咀虎渡河藕池河沱江小河咀瓦屋灣圖 5.9 研 究 區(qū) 域 范 圍 圖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X143
【圖文】:
四 口 分 流 分 沙 入 湖 , 洞 庭 湖 自 此 由 全 盛 時 期 走 上 迅 速 衰 落 。進 入 20 世 紀 以 來 , 四 口 大 量 的 泥 沙 傾 瀉 入 湖 , 導 致 湖 底 淤 淺 及 北 岸沙 洲 的 增 長 。 到 1949 年 , 洞 庭 湖 的 湖 泊 面 積 尚 余 4350km2。 建 國 以 后 湖區(qū) 進 行 了 3 次 大 的 圍 墾 , 50 年 代 后 期 , 是 圍 墾 外 湖 最 快 時 期 , 總 面 積 達600 多 km2; 此 后 , 分 別 于 60 年 代 和 70 年 代 有 兩 次 大 的 圍 墾 , 到 1978年 水 面 為 2691km2。1967 年 、 1969 年 分 別 對 長 江 中 洲 子 、 上 車 灣 實 施 人 工 裁 彎 , 1972年 沙 灘 洲 發(fā) 生 自 然 裁 彎 。 其 后 , 裁 彎 段 及 其 上 游 河 道 河 床 沖 刷 , 四 口 分流 入 洞 庭 湖 的 水 沙 量 減 少 , 城 陵 磯 出 口 河 段 發(fā) 生 淤 積[ 2]。 1997 年 長 江 水利 委 員 會 對 洞 庭 湖 盆 區(qū) 進 行 了 萬 分 之 一 地 形 圖 量 算 。 經(jīng) 過 湖 泊 面 積 、 容積 量 算 , 湖 泊 總 面 積 為 2625km2, 其 中 七 里 湖 75km2, 目 平 湖 332km2, 南洞 庭 湖 905km2, 東 洞 庭 湖 1313km2, 分 別 比 1978 年 減 少 19km2, 17km2,15km2;總 容 積 為 167 億 m3 [2 7 ],F(xiàn) 今 的 洞 庭 湖 洪 水 期 汪 洋 一 片( 圖 1.2 左 ),枯 水 期 僅 剩 幾 條 帶 狀 水 域 ( 圖 1.2 右 )。
到 1970年 代 以 前 ,西 洞 庭 已 經(jīng) 大 幅 度 萎 景 觀 ;高 水 淤 灘 ,退 水 沖 刷 。自 那 以 后 洞 庭 。 是 , 上 述 兩 次 大 的 來 水 來 沙 的 改 變 , 都 引 ,開 始 了 一 個 新 的 階 段 。這 種 人 為 或 自 然 改 變 實 際 上 就 是 其 演 變 的 外 部 臨 界 。公元注:1949年數(shù)據(jù)為卞鴻等1993年編庭湖的變遷17001750180018501900195000000000002水面積(面km)圖4.1 洞 庭 湖 水 面 近 二 百 年 演 變 圖 ( 本 圖 轉(zhuǎn)
湖 泊 總 面 積 為 288km2,見 圖5.10。目平湖澧水洪道沅江坡頭牛望咀四分局南咀虎渡河藕池河沱江小河咀瓦屋灣圖 5.9 研 究 區(qū) 域 范 圍 圖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鄒邵林,劉曉清,劉新平,郭聰;三峽工程對洞庭湖區(qū)灘地出露天數(shù)的影響[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0年02期
2 張人權(quán),梁杏,陳國金,龔樹毅;長江中游盆地地質(zhì)環(huán)境系統(tǒng)演變與防洪對策[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0年01期
3 姜加虎,黃群;三峽工程對洞庭湖水位影響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1996年04期
4 張曉陽,杜耘,蔡述明;洞庭湖演變趨勢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1995年01期
5 潘慶q
本文編號:27963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9632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