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LID的雨水污染物去除效果評價
【圖文】:
圖1透水鋪裝結構示意圖Figure1Structureofpermeablepavement降雨事件的進水和出水。相關降雨事件特征(表1)。降雨初期大約每10min采樣一次,后期約每30min采樣一次。采用250ml玻璃采樣瓶收集水樣,樣品采集后及時檢測,未能當天測定者儲存于實驗室冰箱內(nèi),溫度控制為4℃,時間不超過72h。表1出流降雨事件的降雨特征Table1Characteristicsofrainfallsineffluentevents特征值最小值最大值中值平均值圖2植草溝結構示意圖Figure2Structureofgrassswales降雨量(mm)12.376.631.541.2降雨歷時(h)3.818.56.29.6平均降雨強度(mm·min-1)0.0450.1630.0680.072前期晴天數(shù)310.85.24.91.3樣品處理對樣品標記并謹慎處理,以防止誤認和交叉污染。樣品收集后,對三個LID的進水和出水中的以下參數(shù)圖3透水鋪裝結構示意圖Figure3Structureofbioretention進行計量:總懸浮固體(TSS),化學需氧量(COD),營養(yǎng)物(NH3-N、NO3-N、TP),重金屬包括鎘(Cd)、銅(Cu)、鉛(Pb)和鋅(Zn)。分析方法:TSS采用烘干法測定;COD采用比色法測定;重金屬離子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營養(yǎng)物采用離子色譜法測定。為保證設備和取樣方法的精確度,樣品一式三份進行測試。另外,儀器使用前通過標準曲線進行校準。1.4數(shù)據(jù)分析所有水質(zhì)指標均實行過程樣的連續(xù)監(jiān)測,結合流量過程的監(jiān)測獲得單次降雨事件的污染物事件平均濃度,污染物的平均濃度值為整個降雨徑流事件中該污染物質(zhì)量與徑流總體積之比,所有出水事件中的污染物平均濃度值為該污染物的總平均濃度(eventmeanconcentration,EMC),采用降雨平均污染物濃度效率方法評價污染物去除效率(CRE),用公式表示為:CRE=(1-EMC出EMC進)×100%(1)式中:CRE表示污染物去
圖1透水鋪裝結構示意圖Figure1Structureofpermeablepavement降雨事件的進水和出水。相關降雨事件特征(表1)。降雨初期大約每10min采樣一次,后期約每30min采樣一次。采用250ml玻璃采樣瓶收集水樣,樣品采集后及時檢測,未能當天測定者儲存于實驗室冰箱內(nèi),溫度控制為4℃,時間不超過72h。表1出流降雨事件的降雨特征Table1Characteristicsofrainfallsineffluentevents特征值最小值最大值中值平均值圖2植草溝結構示意圖Figure2Structureofgrassswales降雨量(mm)12.376.631.541.2降雨歷時(h)3.818.56.29.6平均降雨強度(mm·min-1)0.0450.1630.0680.072前期晴天數(shù)310.85.24.91.3樣品處理對樣品標記并謹慎處理,以防止誤認和交叉污染。樣品收集后,對三個LID的進水和出水中的以下參數(shù)圖3透水鋪裝結構示意圖Figure3Structureofbioretention進行計量:總懸浮固體(TSS),化學需氧量(COD),營養(yǎng)物(NH3-N、NO3-N、TP),,重金屬包括鎘(Cd)、銅(Cu)、鉛(Pb)和鋅(Zn)。分析方法:TSS采用烘干法測定;COD采用比色法測定;重金屬離子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營養(yǎng)物采用離子色譜法測定。為保證設備和取樣方法的精確度,樣品一式三份進行測試。另外,儀器使用前通過標準曲線進行校準。1.4數(shù)據(jù)分析所有水質(zhì)指標均實行過程樣的連續(xù)監(jiān)測,結合流量過程的監(jiān)測獲得單次降雨事件的污染物事件平均濃度,污染物的平均濃度值為整個降雨徑流事件中該污染物質(zhì)量與徑流總體積之比,所有出水事件中的污染物平均濃度值為該污染物的總平均濃度(eventmeanconcentration,EMC),采用降雨平均污染物濃度效率方法評價污染物去除效率(CRE),用公式表示為:CRE=(1-EMC出EMC進)×100%(1)式中:CRE表示污染物去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馬效芳;陶權;姚景;梁英;;生物滯留池用于城市雨水徑流控制研究現(xiàn)狀和展望[J];環(huán)境工程;2015年06期
2 車生泉;謝長坤;陳丹;于冰沁;;海綿城市理論與技術發(fā)展沿革及構建途徑[J];中國園林;2015年06期
3 黃俊杰;沈慶然;李田;;植草溝控制道路徑流污染效果的現(xiàn)場實驗研究[J];環(huán)境科學;2015年06期
4 朱義;孫嘉;崔心紅;張群;王斌;;植被過濾帶對城區(qū)道路徑流的延滯效果及TSS、Zn削減效率影響[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nóng)業(yè)科學版);2015年01期
5 王哲;謝杰;謝強;賴立;吳德意;;透水鋪裝地面滯蓄凈化城鎮(zhèn)雨水徑流研究進展[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3年S2期
6 潘國艷;夏軍;張翔;王紅萍;劉恩民;;生物滯留池水質(zhì)效應的模擬試驗[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6期
7 胡愛兵;李子富;張書函;陳建剛;;模擬生物滯留池凈化城市機動車道路雨水徑流[J];中國給水排水;2012年13期
8 邢薇;趙冬泉;陳吉寧;王浩正;;基于低影響開發(fā)(LID)的可持續(xù)城市雨水系統(tǒng)[J];中國給水排水;2011年20期
9 胡愛兵;張書函;陳建剛;;生物滯留池改善城市雨水徑流水質(zhì)的研究進展[J];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2011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玉玉;高效滲透減排透水鋪裝對徑流的控制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15年
2 徐西奎;可吸附重金屬離子的透水性水泥基材料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黛詩;王澤陽;曾如婷;;生態(tài)新區(qū)修建性詳細規(guī)劃層面海綿城市規(guī)劃研究——以廈門鼓鑼流域為例[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18年S1期
2 高嘉;王云才;;從美國西雅圖雨水管理系統(tǒng)看我國海綿城市發(fā)展[J];中國城市林業(yè);2015年06期
3 孫琴;王峰;梁英梅;;中山陵音樂臺排水設計探析[J];農(nóng)業(yè)科技與信息(現(xiàn)代園林);2015年12期
4 朱釗;;住區(qū)低影響開發(fā)雨水管理措施構建探析[J];住宅科技;2015年12期
5 張亮;俞露;任心欣;孫翔;;基于歷史內(nèi)澇調(diào)查的深圳市海綿城市建設策略[J];中國給水排水;2015年23期
6 王艷芳;楊國利;;論低影響開發(fā)(LID)技術在雨水收集利用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年33期
7 胡暉;張建豐;張瑞f^;;探討低影響開發(fā)技術在灃西新城的應用[J];環(huán)境保護科學;2015年06期
8 劉小梅;趙冬泉;國小偉;盛政;;基于監(jiān)測與模擬技術的海綿城市一體化管控平臺介紹[J];北京規(guī)劃建設;2015年06期
9 高曉麗;張書函;肖娟;孟瑩瑩;;雨水生物滯留設施中填料的研究進展[J];中國給水排水;2015年20期
10 陳小龍;趙冬泉;盛政;羅睿;;海綿城市規(guī)劃系統(tǒng)的開發(fā)與應用[J];中國給水排水;2015年19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明光;用于排水蓋板的纖維增強透水混凝土性能試驗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9年
2 徐雪玲;滲濾結構對道路徑流污染的凈化機理研究[D];揚州大學;2018年
3 楊婕;填海造陸地區(qū)海綿城市規(guī)劃設計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年
4 馮都喜;海綿城市技術導向下的住區(qū)綠地系統(tǒng)參數(shù)化設計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18年
5 王冰;碳纖維混凝土透水蓋板的開發(fā)研究[D];長安大學;2018年
6 李運程;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中的應用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7年
7 龔澤宇;竹埠港工業(yè)區(qū)建筑固廢重金屬污染固化研究[D];湘潭大學;2017年
8 秦全城;適用于弱透水土質(zhì)地區(qū)的新型透水鋪裝系統(tǒng)徑流控制性能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17年
9 張玉蘋;開孔泡沫混凝土的制備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7年
10 張會霞;石墨烯水泥基復合材料吸附性能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仇保興;;海綿城市(LID)的內(nèi)涵、途徑與展望[J];建設科技;2015年01期
2 托尼黃;王健斌;;生態(tài)型景觀,水敏型城市設計和綠色基礎設施[J];中國園林;2014年04期
3 張園;于冰沁;車生泉;;綠色基礎設施和低沖擊開發(fā)的比較及融合[J];中國園林;2014年03期
4 馬燕婷;楊凱;;國際低影響開發(fā)實踐對上海城市雨水管理的啟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3年04期
5 陳水平;付國楷;喻曉琴;徐官安;雷莉;;城市雨水徑流水質(zhì)特征及應對方法[J];三峽環(huán)境與生態(tài);2013年04期
6 李立青;呂書叢;朱仁肖;劉澤權;單保慶;;北京市新建城區(qū)不透水地表徑流N、P輸出形態(tài)特征研究[J];環(huán)境科學;2012年11期
7 杜建康;李衛(wèi)群;陳波;繆維維;;雨水調(diào)蓄塘在防治城市內(nèi)澇中的應用[J];給水排水;2012年10期
8 羅彬;李納;王軍霞;;城市面源污染形成過程及其排放特征研究進展[J];四川環(huán)境;2012年04期
9 張建云;;城市化與城市水文學面臨的問題[J];水利水運工程學報;2012年01期
10 張千千;王效科;郝麗嶺;侯培強;歐陽志云;;重慶市路面降雨徑流特征及污染源解析[J];環(huán)境科學;2012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幺海博;透水鋪裝控流截污試驗及其設計應用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13年
2 鐘坤;多孔混凝土材料的減振吸噪性能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3 荊祿波;低噪音多孔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9年
4 周勇;無砂透水再生混凝土試驗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09年
5 林青;土壤中重金屬Cu、Cd、Zn、Pb吸附及遷移的實驗研究[D];青島大學;2008年
6 廖秀華;透水性混凝土的研究[D];廣西大學;2006年
7 萬煒;透水性生態(tài)混凝土的制備及抗凍性研究[D];江蘇大學;2006年
8 霍亮;透水性混凝土路面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D];東南大學;2004年
9 葉力佳;硅藻土對廢水中重金屬離子的吸附性能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付恒陽;李榜晏;;三種LID的雨水污染物去除效果評價[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7年09期
2 趙迪;李冉;孫占國;蔣婷;;生態(tài)混凝土對氮系污染物去除效果的研究[J];水電能源科學;2016年04期
3 趙兵兵;馮霖;;基于LID的沈陽市徑流污染控制及對策[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03期
4 張婷婷;張建;楊芳;謝慧君;胡振;李一冉;;溫度對污水脫氮系統(tǒng)污染物去除效果及氧化亞氮釋放的影響[J];環(huán)境科學;2012年04期
5 秦怡;李勇;金龍;黃勇;;人工濕地中常用填料和植物對污染物去除效果的比較[J];江蘇環(huán)境科技;2006年05期
6 梁霞;李小平;史雅娟;;周叢藻類水質(zhì)處理系統(tǒng)中氮、磷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8年04期
7 鄧潔;吳家權;;生物膜工藝填料粒徑對污染物去除效果的探討[J];資源節(jié)約與環(huán)保;2015年10期
8 陳韜;曹凱琳;李業(yè)偉;李研;;城市降雨徑流N、P營養(yǎng)物及其LID措施控制效果[J];中國給水排水;2015年24期
9 陳韜;李研;曹凱琳;張雅君;;基于SUSTAIN的小區(qū)LID對徑流污染控制效果評價[J];中國給水排水;2016年09期
10 曹磊;楊冬冬;黃津輝;;基于LID理念的人工濕地規(guī)劃建設探討——以天津空港經(jīng)濟區(qū)北部人工濕地為例[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周艷;金云峰;;山地特征的藍綠生態(tài)網(wǎng)絡系統(tǒng)修復——LID雨景單元設計方法研究[A];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7年會論文集[C];201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金炳;污水處理人工快速滲濾系統(tǒng)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林帥;婁山河污水處理廠進出水及污染物去除效果變化規(guī)律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2 余李鑫;西安高新區(qū)不同下墊面雨水水質(zhì)特征及LID利用技術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年
3 鄒常亮;低影響開發(fā)(LID)小區(qū)面源污染過程與控制效果研究[D];青島大學;2017年
4 劉鈺欽;徑流雨水中典型污染物在LID設施中的遷移變化及其相互影響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7年
5 肖可心;平原河網(wǎng)地區(qū)不透水面的環(huán)境水文效應:時空分異與LID響應[D];上海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5751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575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