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huán)境治理的體系轉型與制度構建——基于麥肯錫7S模型的分析
本文選題:麥肯錫S模型 切入點:環(huán)境治理體系 出處:《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中國現(xiàn)行環(huán)境治理體系存在治理戰(zhàn)略不清、定位不明,管理分散、治理主體孤立、手段單一,整體性治理制度供給不足、法律制度間缺乏有效銜接與組合等弊端,亟需進行轉型以便適應中央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提升的時代需求。麥肯錫7S模型具有社會治理的普適性特征,可與環(huán)境治理形成結構對應,且具有整體管理的系統(tǒng)優(yōu)勢、符合現(xiàn)代治理體系要求的主體型構優(yōu)勢、便于執(zhí)行的效率優(yōu)勢和制度績效激勵的強化優(yōu)勢,契合了中國環(huán)境治理轉型的內生需求。中國的環(huán)境治理體系制度構建應從硬件和軟件二維展開,硬件要素是中國環(huán)境有效治理的外部保證,包括環(huán)境治理戰(zhàn)略、環(huán)境治理結構和環(huán)境治理制度;軟件要素是中國環(huán)境有效治理的內部動力,包括共同理念、治理人員、治理風格和治理技術。環(huán)境法律制度的條理、改造、整合是整個治理體系構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關鍵要素。
[Abstract]: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system in China has some drawbacks, such as unclear governance strategy, unclear positioning,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isolated governance subject, single means, insufficient supply of holistic governance system, lack of effective connection and combination between legal systems, etc. The McKinsey 7S mode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ality of social governance, corresponding to the structure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the system advantage of overall management. The advantages of subject structure, efficiency and institutional performance incentive, which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governance system,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system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wo dimensions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Hardware elements are the external guarantee of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China, including the strategy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system; Software elements are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China, including common concepts, governance personnel, governance styles and governance techniques. Integration is the key link and key element of the whole governance system construction.
【作者單位】: 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民商經(jīng)濟法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3BGL107) 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2016BFX002)
【分類號】:X32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自娟;施本植;;以水環(huán)境承載力為基礎的流域生態(tài)補償準市場化模式研究[J];青海社會科學;2016年05期
2 李健蕓;;生態(tài)文明觀視角下環(huán)境法律制度建設探析[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02期
3 宋萍;;選擇市場路徑,確立環(huán)境法律制度[J];法制與社會;2016年09期
4 周珂;史一舒;;環(huán)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法律責任的制度建構[J];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學報;2015年06期
5 楊健燕;;公眾訴求提升政府環(huán)境治理績效的制度改進[J];中州學刊;2015年10期
6 李彩紅;葛顏祥;;水源地生態(tài)保護外溢生態(tài)效益評估研究[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4期
7 劉國翰;;水環(huán)境社會治理的法制建設——“五水共治”長效化的思考[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5年02期
8 孫佑海;;依法保障生態(tài)文明建設[J];法學雜志;2014年05期
9 黃莉培;;整體政府理論對我國環(huán)境治理的啟示——基于英美德三國環(huán)境治理模式[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年05期
10 蔣洪強;張靜;;環(huán)境技術創(chuàng)新與環(huán)保產(chǎn)業(yè)發(fā)展[J];環(huán)境保護;2012年1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楊華鋒;論環(huán)境協(xié)同治理[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1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世進;魏潔瓊;;多元共治: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機制的實現(xiàn)路徑[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5期
2 盧曉燕;劉萍萍;蔡政英;;水華成因及法制控制對策的研究——以香溪河為例[J];科技展望;2017年21期
3 宋健;宋娜;余玉婷;;生態(tài)文明建設背景下論企業(yè)社會責任約束機制的構建[J];改革與開放;2017年14期
4 王莉;;中國環(huán)境治理的體系轉型與制度構建——基于麥肯錫7S模型的分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04期
5 李曉琦;;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賠償金的使用與監(jiān)管[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3期
6 何成兵;;關于浙江省“五水共治”的法律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7年17期
7 黃萍;;環(huán)境服務機構侵權責任探討——基于《環(huán)境保護法》第65條的分析[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7年03期
8 何璐希;;環(huán)境污染防治中第三方治理制度的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7年13期
9 向佐群;;日本公害事件受害者的救濟體系及對我國的借鑒[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1期
10 賀光銀;張林鴻;;環(huán)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地方規(guī)范初論[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7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靜;我國食品安全“多元協(xié)同”治理模式研究[D];南京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U,
本文編號:16129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612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