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臭氧氧化法的含難降解水溶性高分子污染物廢水的處理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基于臭氧氧化法的含難降解水溶性高分子污染物廢水的處理研究 出處:《吉林大學(xué)》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xué)位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黃腐酸 聚乙烯醇 臭氧 超聲 催化劑 降解
【摘要】:我國屬于世界上嚴重缺水的13個國家之一,而水體的大量污染使得水資源短缺狀況愈發(fā)突出。廢水中很大一部分有機污染物尤其是水溶性高分子污染物,產(chǎn)量多、危害大,將其直接排放自然水體會對水環(huán)境造成污染,需要對該類水溶性高分子污染物進行預(yù)處理。黃腐酸(FA)及聚乙烯醇(PVA)屬于水溶性難降解大分子有機污染物,其中FA作為一種芳香族醌類化合物,廣泛存在于天然水體及垃圾滲濾液中,而PVA屬于表面活性劑,在工業(yè)、醫(yī)療和生活等多領(lǐng)域廣泛存在。由于這兩種污染物的廣泛存在性及對環(huán)境的危害性,需要對其進行預(yù)處理。高級氧化法是近年來應(yīng)用比較廣泛的處理難降解有機污水的一類新技術(shù),其中的臭氧氧化法因具有氧化性強、反應(yīng)迅速且能氧化水中大部分難降解有機物等優(yōu)點被廣泛應(yīng)用,而超聲及催化劑的加入也極大地提高了臭氧類氧化法的氧化效率。論文首先以FA為主要代表性目標污染物,采用單獨臭氧(O_3)、臭氧-超聲(O_3/US)及臭氧-超聲-催化劑聯(lián)用方法(O_3/US/Fe~(3+))對其進行降解,以FA和COD的去除率為主要指標,就影響因子、協(xié)同效應(yīng)、降解機理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并將聯(lián)用處理方法應(yīng)用于PVA的預(yù)處理,為氧化體系的廣泛應(yīng)用性提供理論依據(jù)。在O_3、O_3/US及O_3/US/Fe~(3+)三類降解體系中,FA降解率普遍較高,這說明臭氧類高級氧化體系可高效地降解FA大分子物質(zhì)。在單獨O_3體系中,通過對FA的COD去除率的考察可知:增加臭氧通入速率、提高pH值及增加反應(yīng)時間均能使COD去除率上升。在O_3/US體系中:20 kHz,中性pH條件下COD的去除率較高。在臭氧-超聲-催化劑體系中:催化劑對反應(yīng)的強化順序為Fe~(3+)Fe2+Mn2+Cu2+,故后續(xù)采取Fe~(3+)作為聯(lián)用處理方法的催化劑;pH對O_3/US/Fe~(3+)聯(lián)用工藝的影響較大,在pH=5時催化效果最佳,隨著反應(yīng)溫度的升高及FA初始質(zhì)量濃度的降低,COD去除率有所升高;通過配制低(20 mg/L)、中(100 mg/L)、高(200 mg/L)濃度FA廢水進行正交試驗,在實驗最佳條件下,COD去除率分別為100%、89.2%、69.2%,其中催化劑濃度對反應(yīng)的影響最大。依次采用O_3、O_3/US、O_3/Fe~(3+)、US/Fe~(3+)、O_3/US/Fe~(3+)五種方法降解FA廢水,對FA的去除率依次為99.5%、99.6%、99.6%、30.5%、99.9%,對TOC的去除率依次為15.3%、41.2%、38.1%、6.7%、63.5%,對COD的去除率依次為43.5%、61.8%、70.2%、18.1%、89.2%,O_3/US/Fe~(3+)相比單獨O_3氧化法對TOC與COD的去除率分別增加了48.2%、45.8%,去除率較高程度的提升一方面是由于臭氧、超聲及催化劑的協(xié)同作用提高羥基自由基產(chǎn)率,另一方面鐵離子的絮凝沉淀作用對有機物的去除起到促進作用。利用O_3/US/Fe~(3+)對PVA進行降解實驗并探究其影響因素,聯(lián)用處理方法同樣表現(xiàn)出良好的協(xié)同作用,強化了PVA的處理效果。對結(jié)果進行分析比較后發(fā)現(xiàn),O_3/US/Fe~(3+)相比于單獨O_3氧化方法對TOC及COD的去除率分別提高了45.2%、47.9%。因此,本研究所構(gòu)建的O_3/US/Fe~(3+)聯(lián)用體系是一種有應(yīng)用前景的含水溶性高分子難降解的廢水的處理方法。
[Abstract]:In the system of O _ 3 , O _ 3 / US and O _ 3 / US / Fe ~ ( 3 + ) , the removal rate of FA and COD is high . In the system of O _ 3 , O _ 3 / US and O _ 3 / US / Fe ~ ( 3 + ) , the removal rate of FA is higher . In the system of O _ 3 / US / US and O _ 3 / US / Fe ~ ( 3 + ) , the removal rate of COD is higher . In the system of O _ 3 / US / US and O _ 3 / US / Fe ~ ( 3 + ) , the removal rate of COD is higher . In the system of O _ 3 / US / US and O _ 3 / US / Fe ~ ( 3 + ) , the catalytic effect is the best . The removal rates of TOC and COD were increased by 48.2 % and 45.8 % , respectively , and the removal rates of TOC and COD were 54.3 % , 41.8 % , 70.2 % , 60.7 % and 69.5 % , respectively . The removal rate of TOC and COD were 15.3 % , 41.8 % , 70.2 % , 60.7 % , 89.2 % , respectively . 47.9 % . Therefore , the O _ 3 / US / Fe ~ ( 3 + ) system constructed by the Institute is a promising method for treating wastewater containing water - soluble polymer which is difficult to degrade .
【學(xué)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X70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2010年國際水溶性高分子研討會(中國)征文啟事[J];精細化工;2010年08期
2 ;2010年國際水溶性高分子研討會(中國)征文啟事[J];石油化工;2010年09期
3 樊鐵波;劉利軍;;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性能淺析[J];綏化學(xué)院學(xué)報;2008年05期
4 房存金;;水溶性高分子材料及其應(yīng)用[J];科技創(chuàng)新導(dǎo)報;2009年21期
5 ;2010年國際水溶性高分子研討會(中國)征文啟事[J];工業(yè)水處理;2010年07期
6 ;2010年國際水溶性高分子研討會(中國)征文啟事[J];工業(yè)水處理;2010年08期
7 尚爾和;化妝品用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第一講 概論[J];日用化學(xué)工業(yè);1986年01期
8 尚爾和;化妝品用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第二講 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在化妝品中的主要功能[J];日用化學(xué)工業(yè);1986年02期
9 尚爾和;化妝品用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第三講 天然高分子化合物[J];日用化學(xué)工業(yè);1986年03期
10 嚴名山,溫文鵬,鄒忠桂,朱純熙;水溶性高分子材料在型砂中的應(yīng)用[J];鑄造;1983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楊旭;廖世軍;;以水溶性高分子作輔助模板合成具有特殊形貌的介孔氧化硅[A];第十五屆全國分子篩學(xué)術(shù)大會論文集[C];2009年
2 李密丹;周震;劉尊忠;;粉體顆粒-水溶性高分子稀溶液電導(dǎo)率研究[A];中國顆粒學(xué)會2004年年會暨海峽兩岸顆粒技術(shù)研討會會議文集[C];2004年
3 甘志華;毛靜;魏振柯;孫培健;張玉;賈兵;王凡;;功能化的水溶性高分子和生物降解兩親性高分子的可控聚合與性能研究[A];2009年全國高分子學(xué)術(shù)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下冊)[C];2009年
4 王源升;楊雪;余紅偉;;水溶性高分子降噪性能的研究[A];2006年全國高分子材料科學(xué)與工程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曾敏峰;孫旭東;姚獻東;鄭厚天;王蕓;夏亞一;郝小鵬;王寶義;王天民;齊陳澤;;殼聚糖/水溶性高分子共混體系的自由體積特性研究[A];第九屆全國正電子譜學(xué)會議論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王紅;水溶性高分子需打造行業(yè)“航母”[N];中國化工報;2003年
2 郝喜海 尹美林 林益平;鋼帶流涎成型水溶性高分子薄膜的缺陷控制[N];中國包裝報;2002年
3 記者 龔莉 通訊員 周建宏 嚴冬;共同打造“中國水都”[N];襄陽日報;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3條
1 辛霞;水溶性高分子的物化性質(zhì)及其與羧酸鹽表面活性劑的相互作用[D];山東大學(xué);2008年
2 邢新明;水溶性高分子的制備及性質(zhì)研究[D];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大學(xué);2014年
3 鄭慶康;水溶性高分子在氣液界面的物理化學(xué)性質(zhì)研究[D];四川大學(xué);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5條
1 曹珍;基于臭氧氧化法的含難降解水溶性高分子污染物廢水的處理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17年
2 石少波;水溶性高分子溶液粘度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xué);2005年
3 郝振華;氫鍵局域協(xié)同驅(qū)動的水溶性高分子溫敏特性[D];湘潭大學(xué);2012年
4 魏志娟;水溶性高分子在高硅Y型沸石合成中的應(yīng)用[D];太原理工大學(xué);2007年
5 孫力;水溶性高分子的合成及其在金屬螯合和抗凍性能中的應(yīng)用研究[D];寧波大學(xué);2014年
,本文編號:14201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420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