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土地利用與碳排放知識圖譜分析——基于CiteSpace軟件的計量分析
本文關鍵詞:國外土地利用與碳排放知識圖譜分析——基于CiteSpace軟件的計量分析 出處:《中國土地科學》2017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土地利用 碳排放 CiteSpace 知識群組 演化路徑
【摘要】:研究目的:以"Web of Science"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2002—2015年期間發(fā)表的土地利用與碳排放相關研究主題文獻進行文獻共被引網(wǎng)絡、關鍵詞共現(xiàn)網(wǎng)絡及突現(xiàn)詞分析,厘清國外土地利用與碳排放知識圖譜進展。研究方法:文獻計量分析法,歸納法。研究結(jié)果:植被碳和土壤碳的測算、土壤碳排放、森林采伐碳排放、交互作用引致碳排放和生物燃料等成為國外相關研究主要知識群組,不同知識群組之間呈現(xiàn)交叉影響的演化;研究主題集聚成4條核心路徑:土地利用變化與土壤碳排放,氣候變化模型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熱帶雨林森林采伐與森林退化(REDD)碳排放,生物燃料生命周期模型;REDD和生物燃料利弊成為國外研究前沿和研究熱點。研究結(jié)論:國外土地利用與碳排放研究已完成了基礎理論和研究體系的架構,表現(xiàn)出學科交叉性強,研究基礎理論豐富,研究主題從微觀到中觀到宏觀層層遞進的演化關系特點。
[Abstract]:Objective: to use the literature on land use and carbon emissions related research topics published in 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from 2002 to 2015 as a co-citation network. Key words co-occurrence network and emergent word analysis to clarify the foreign land use and carbon emissions knowledge map progress. Research methods: bibliometric analysis, induction. Research results: vegetation carbon and soil carbon measurement. Soil carbon emissions, forest cutting carbon emissions, the interac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biofuels have become the main knowledge groups of foreign related research, different knowledge groups show cross-impact evolution; The research topics are clustered into four core pathways: land use change and soil carbon emissions, climate change models and ecosystems, rainforest harvesting and forest degrad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Biofuel life cycle model;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EDD and biofuel have become the research frontier and research hotspot abroad. Conclusion: foreign land use and carbon emissions research has completed the framework of the basic theory and research system, showing a strong interdisciplinary.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study is abundant, and the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from microscopic to mesoscopic to macroscopic are studied.
【作者單位】: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14 BGL218);國家社科基金(16CJY04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15YJC630011)
【分類號】:F301.2;X24
【正文快照】: 1引言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碳排放是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1-2],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對自然生態(tài)和社會經(jīng)濟系統(tǒng)產(chǎn)生多方面、多層次的影響。過去幾十年大氣中大約有45%的CO2排放來自化石燃料燃燒和土地利用變化,剩下的CO2被稱作是“碳庫”的海洋和陸地吸收了[3]。隨著研究的進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敏;張衛(wèi)國;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費碳排放分析[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09年08期
2 萊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國向大規(guī)模降低碳排放邁進:兩年下降9%[J];世界環(huán)境;2009年06期
3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4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5 張秀梅;李升峰;黃賢金;李穎;;江蘇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應及時空格局分析[J];資源科學;2010年04期
6 ;法國政府宣布擱置碳排放稅計劃[J];節(jié)能與環(huán)保;2010年04期
7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8 張超;;碳排放、家庭與城市發(fā)展[J];產(chǎn)經(jīng)評論;2010年04期
9 姜鑫民;;正確看待中國碳排放增加[J];中國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10 ;歐盟將制定2013年碳排放目標[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zhì)量;2010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初枝;黃賢金;;區(qū)域碳排放及影響因素差異比較研究——以江蘇省為例[A];第二屆全國循環(huán)經(jīng)濟與生態(tài)工業(yè)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生態(tài)經(jīng)濟學會工業(yè)生態(tài)經(jīng)濟與技術專業(yè)委員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劉紅光;劉衛(wèi)東;;貿(mào)易對中國產(chǎn)業(yè)能源活動碳排放的影響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劉慶;雷莉萍;侯姍姍;;中國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區(qū)域性特征發(fā)展分析[A];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zhuǎn)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劉晶茹;;中國八大區(qū)域間碳排放轉(zhuǎn)移研究[A];2010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2010年專刊(一)[C];2010年
5 王寧;;煤炭行業(yè)降低碳排放強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7分會場-實現(xiàn)“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40-45%”的途徑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黃賢金;;江蘇省碳排放及影響因素區(qū)域差異比較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黃賢金;胡初枝;;區(qū)域產(chǎn)業(yè)結(jié)構變化的碳排放效應研究——以江蘇省為例[A];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黃蕊;王錚;劉慧雅;劉曉;翟石艷;馬曉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趨勢研究[A];地理學核心問題與主線——中國地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慶典論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揚;張曉明;周茂松;曾棟鴻;;城市居住社區(qū)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評估模型研究——以廣州市為例[A];2012城市發(fā)展與規(guī)劃大會論文集[C];2012年
10 吳婕;肖榮波;江海燕;艾勇軍;;廣州居住社區(qū)碳排放評估方法與評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發(fā)展與規(guī)劃大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李學梅;法擱置碳排放稅計劃[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2 國網(wǎng)能源研究院博士 陳武 國網(wǎng)能源研究院碩士 常燕;中國碳排放符合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N];中國電力報;2011年
3 本報記者 任佳;尋求碳排放計算新方法[N];中國建設報;2013年
4 記者 雷新;2011年中國碳排放占到世界總量的24%[N];人民政協(xié)報;2013年
5 暨南大學教授 孫東川;是碳排放,,還是碳消費?[N];光明日報;2013年
6 公管學院;齊曄、何建坤等與美英科學家辨析中國碳排放之謎[N];新清華;2013年
7 本報實習記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權指標交易開放在即[N];中國證券報;2013年
8 李榮;上海出臺碳排放管理辦法[N];中國能源報;2013年
9 記者 楊汛;碳排放罰款“第一單”兩周內(nèi)下發(fā)[N];北京日報;2014年
10 記者 王秀蘭 實習記者 劉鵬程;美國將控制電廠碳排放[N];中國化工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秋賢;基于3E模型的中國碳排放地域差異及碳排放空間計算研究[D];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2015年
2 黃杰;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碳排放強度的影響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3 李炎亭;甘肅產(chǎn)業(yè)結(jié)構變動的碳排放效應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4 錢明霞;產(chǎn)業(yè)部門關聯(lián)碳排放及責任的實證研究[D];江蘇大學;2015年
5 陳立蕓;公平與效率權衡下的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及減排成本研究[D];天津大學;2015年
6 陳亞楠;能源消費碳排放驅(qū)動因素分析與實證研究[D];天津大學;2015年
7 梅天華;基于求償權的電力碳排放權公平分配及收益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8 王乃春;青島市城鎮(zhèn)碳排放水平及低碳城鎮(zhèn)評價體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9 徐杰;低碳城市重點行業(yè)碳排放監(jiān)控與優(yōu)化決策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6年
10 田雷;吉林省能源碳排放驅(qū)動因素與新常態(tài)背景下碳排放趨勢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農(nóng)業(yè)區(qū)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評估[D];蘭州大學;2010年
2 肖翔;江蘇城市15年來碳排放時空變化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3 牛曉婧;甘肅省碳排放特征及行業(yè)碳排放強度貢獻率分析[D];蘭州大學;2012年
4 趙明;城市化對上海市碳排放的影響分析[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2年
5 何偉;城市化發(fā)展與碳排放的關系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6 王天格;基于我國碳排放制度下的企業(yè)碳會計核算體系研究[D];遼寧大學;2015年
7 吳梅;江蘇省碳排放驅(qū)動因素的動態(tài)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8 戰(zhàn)文娟;山東省金融發(fā)展與碳排放關系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5年
9 段康;基于重置成本法的碳排放權價值評估[D];蘭州財經(jīng)大學;2015年
10 王嬋娟;中國碳減排財稅政策研究[D];天津商業(yè)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3612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61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