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心理幸福感、宗教性、壓力知覺及社會支持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督徒心理幸福感、宗教性、壓力知覺及社會支持的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基督徒 心理幸福感 宗教性 壓力知覺 社會支持
【摘要】:幸福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快樂論與實現(xiàn)論的幸福觀?鞓氛撝鲝埧鞓肥切腋5谋举|(zhì),然而西方的宗教學者和思想家并不認同這一觀點,他們認為幸福是自我實現(xiàn)和個體潛能的充分發(fā)揮。心理幸福感是基于實現(xiàn)論的幸福觀而產(chǎn)生的。在西方,心理幸福感與宗教、自我實現(xiàn)、寬恕、社會支持等概念密切相關,研究比較深入。然而國內(nèi)關于基督徒的心理幸福感及影響因素的研究相對較少。基督教在中國屬于一種外來宗教,在中國宗教發(fā)展戰(zhàn)略轉(zhuǎn)型期以及宗教多元發(fā)展的背景下,對具有雙文化的中國基督徒而言,宗教信仰能否帶給他們心理上的幸福,與非教徒相比其心理幸福感會有什么不同等一系列問題都是值得我們探討的。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國基督徒心理幸福感與宗教性等的基本現(xiàn)狀,并對基督徒和非教徒的心理幸福感進行對比,在此基礎上對影響教徒心理幸福感的相關因素進行研究。 本研究首先修訂了心理幸福感量表與基督徒的宗教性量表,用AMOS17.0對問卷進行了驗證性因子分析;其次對基督徒與非教徒的心理幸福感、宗教性、壓力知覺以及社會支持進行了對比研究;再次對教徒的心理幸福感的一般現(xiàn)狀與相關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并使用AMOS17.0對宗教性與心理幸福感的中介變量模型進行了檢驗;最后對部分教徒進行了半結構化的訪談。 本研究隨機抽取甘肅省蘭州市山字十教堂、安寧區(qū)基督教堂、張掖基督教堂以及西安基督教堂基督徒300人(年齡19-72歲,平均年齡42.6歲),并在張掖、蘭州和西安隨機抽取非教徒300人作為對照組。最后收回有效問卷437份,其中基督徒205份,男性88份,女性117份,非教徒232份,其中男性112份,女性120份。采用問卷法和訪談法調(diào)查了教徒和非教徒的心理幸福感等方面的問題。所使用的研究工具主要有修訂后的心理幸福感量表、修訂后的內(nèi)外傾宗教性量表、領悟社會支持量表、中文版壓力知覺量表。最終得出以下結論: (1)修訂后的宗教性量表由13個項目組成,仍然保留原量表的內(nèi)、外傾宗教性兩個維度。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區(qū)分度,也具有良好的構想效度。驗證性因子分析各項擬合指標較高;修訂后的心理幸福感量表由17個項目組成,仍保留原量表的一個維度即心理幸福感,具有良好的信度和區(qū)分度,也具有良好的構想效度,驗證性因子分析各項擬合指標較高。 (2)基督徒與非教徒在心理幸福感及社會支持各因子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是基督徒壓力知覺總分顯著高于非教徒。 (3)不同年齡組的基督徒在宗教性、壓力知覺、心理幸福感與社會支持上存在顯著差異。隨著年齡的增加,基督徒的心理幸福感、宗教性、社會支持在增強,知覺到的壓力在降低。 (4)男女基督徒在心理幸福感、社會支持、壓力知覺上存在顯著差異,在內(nèi)外傾宗教性上存在臨界顯著效應;女性基督徒的心理幸福感、社會支持、內(nèi)傾宗教性得分顯著高于男性,男性基督徒的壓力知覺、外傾宗教性得分顯著高于女性基督徒。 (5)不同身體健康狀況的基督徒的宗教性、心理幸福感存在顯著差異,身體越健康,心理幸福感越強,宗教性反而降低。 (6)心理幸福感與內(nèi)傾宗教性、社會支持存在中等相關,與壓力知覺存在較低的負相關;同時內(nèi)傾宗教性與壓力知覺、社會支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外傾宗教性與壓力知覺和社會支持不存在顯著相關。 (7)壓力知覺在宗教性與心理幸福感之間存在完全中介效應;社會支持在宗教性與心理幸福感之間的中介效應有待進一步驗證。
【關鍵詞】:基督徒 心理幸福感 宗教性 壓力知覺 社會支持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B978
【目錄】: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1 引言11
- 2 文獻綜述11-24
- 2.1 心理幸福感的理論淵源及相關定義11-15
- 2.1.1 心理幸福感的理論淵源11-13
- 2.1.2 心理幸福感的定義13-14
- 2.1.3 心理幸福感的研究進展14-15
- 2.2 宗教性的定義及測量15-17
- 2.2.1 宗教性的定義15-16
- 2.2.2 內(nèi)—外傾宗教性16
- 2.2.3 宗教性的測量16-17
- 2.3 社會支持17-21
- 2.3.1 社會支持:定義和分類17-18
- 2.3.2 社會支持的測量18-19
- 2.3.3 社會支持的作用19-20
- 2.3.4 社會支持的測量20-21
- 2.3.5 社會支持的研究進展21
- 2.4 壓力知覺21-23
- 2.4.1 壓力知覺的定義21-22
- 2.4.2 壓力知覺的測量22
- 2.4.3 壓力知覺的研究進展22-23
- 2.5 心理幸福感、宗教性、壓力知覺及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23-24
- 2.5.1 宗教與心理幸福感23
- 2.5.2 社會支持與心理幸福感23
- 2.5.3 壓力知覺與心理幸福感23-24
- 2.5.4 宗教與壓力24
- 2.5.5 宗教與社會支持24
- 3 研究構想24-26
- 3.1 已有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問題的提出24-25
- 3.2 研究目的25
- 3.3 研究假設25
- 3.4 研究意義25-26
- 4 研究一:宗教性量表及心理幸福感量表的修訂26-31
- 4.1 宗教性量表的修訂26-28
- 4.1.1 研究對象26
- 4.1.2 研究工具26
- 4.1.3 研究方法26
- 4.1.4 研究程序26-27
- 4.1.5 研究結果27-28
- 4.2 心理幸福感量表的修訂28-31
- 4.2.1 研究對象28
- 4.2.2 研究工具:牛津心理幸福感量表28
- 4.2.3 研究程序28-29
- 4.2.4 研究結果29-31
- 5 研究二:基督徒心理幸福感、宗教性、社會支持以及壓力知覺的研究31-40
- 5.1 研究方法31-32
- 5.1.1 被試31
- 5.1.2 研究工具31-32
- 5.1.3 研究程序32
- 5.2 研究結果32-40
- 5.2.1 教徒與非教徒心理幸福感、社會支持及壓力知覺的對比性研究32-33
- 5.2.2 心理幸福感、宗教性、壓力知覺、社會支持的差異性檢驗33-36
- 5.2.2.1 不同年齡段基督徒幸福感、宗教性、壓力知覺、領悟社會支持的比較33-34
- 5.2.2.2 不同性別的基督徒心理幸福感、宗教性、壓力知覺、社會支持的差異性檢驗34-36
- 5.2.3 基督徒心理幸福感、宗教性、壓力知覺以及社會支持的相關分析36-38
- 5.2.4 基督徒宗教性與心理幸福感的中介變量研究38-40
- 5.2.4.1 壓力知覺、宗教性與心理幸福感的中介效應研究38-39
- 5.2.4.2 社會支持、宗教性與心理幸福感的中介效應研究39-40
- 6 研究三:訪談所得研究結果40-42
- 7 討論與分析42-48
- 7.1 宗教性量表及心理幸福感量表的修訂42-44
- 7.1.1 宗教性量表的修訂42-43
- 7.1.2 心理幸福感量表的修訂43-44
- 7.2 基督徒與非教徒的心理幸福感、社會支持和壓力知覺的對比性研究44
- 7.3 不同年齡組的基督徒幸福感、宗教性的比較研究44-45
- 7.4 不同性別的基督徒心理幸福感、宗教性、壓力知覺以及壓力知覺的差異性檢驗45
- 7.5 不同健康狀況的基督徒心理幸福感、宗教性的差異性檢驗45-46
- 7.6 基督徒心理幸福感、宗教性、壓力知覺以及社會支持的相關分析46
- 7.7 基督徒宗教性與心理幸福感的中介變量研究46-48
- 8 研究結論48
- 9 本研究的局限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展望48-50
- 參考文獻50-55
- 附錄55-65
- 后記65-6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海英;李穎;于福洋;;研究生社會支持、自我和諧與心理幸福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年07期
2 崔春華,李春暉,楊海榮,臧剛順;958名師范大學學生心理幸福感調(diào)查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5年04期
3 楊軍麗;;大學生社會支持與心理幸福感的關系[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4 宋愛芹,李芳,翟敏;不育婦女個性特征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醫(yī)學與社會;1998年03期
5 李金釗;應對方式、社會支持和心理壓力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心理科學;2004年04期
6 楊玲,趙國軍,陳保平;男性吸毒者吸毒行為與人格、自尊和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4年03期
7 李艷紅,崔亞軍,趙小寧;下崗職工應激水平與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5年05期
8 朱衛(wèi)紅,李向春,李建新;高低兩類社會支持家庭初中生應對方式的初步研究[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9 邵來成,高峰勤;中小學教師的職業(yè)倦怠現(xiàn)狀及其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10 葉金輝;鄒琴;;大學特困學生對社會支持的心理反應(英文)[J];中國臨床康復;2005年4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姍姍;張大均;吳明霞;;中學教師心理幸福感的特點研究[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8年全國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李穎;張雯;于福洋;;小學教師心理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蔣索;蔣曉瑋;;職業(yè)女性心理幸福感與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4 劉淑芳;;老年患者的心理康復與社會支持[A];全國第五屆老年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2年
5 孫淑敏;;社會支持對住院精神分裂癥病人影響的對照研究[A];二零零六年度全國第五次護理專業(yè)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6 謝曉丹;邵彩霞;;衢州市公安民警工作倦怠與社會支持的現(xiàn)狀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劉春雷;;大學生就業(yè)壓力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沈永健;呂航;肖海雁;;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社會支持的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9 吳漢榮;肖海雁;;高中生網(wǎng)絡成癮與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關系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陳愛學;謝建平;蘇雅芳;張盛杰;江愛玉;;海洛因依賴者社會支持與社會功能缺陷的相關分析[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文立;博物館社會支持力市場培育開發(fā)的意義[N];中國文物報;2006年
2 焦興奮;關于我區(qū)“塞上農(nóng)民新居”建設的建議[N];華興時報;2010年
3 ;甘肅鼓勵社會支持文化建設[N];中國文化報;2003年
4 賀春蘭;用開放的組織形態(tài)贏得廣泛的社會支持[N];人民政協(xié)報;2004年
5 本報記者 劉聲東;社會支持:這個不能沒有[N];解放軍報;2009年
6 華東師范大學 吳薇;引入社會支持 助力高校幫困育人工作[N];中國教育報;2007年
7 瑞金醫(yī)院臨床心理科 沈翔慧;怎樣應對急性創(chuàng)傷應激障礙[N];上?萍紙;2008年
8 ;感謝國際社會支持援助中國抗震救災[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
9 記者 潘劍瑾;志愿者行動需要社會支持[N];中國老年報;2003年
10 本報通訊員 陳昌航邋高文寶 劉煜 星云;黃河灘區(qū)唱和諧[N];濟寧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捷;城市低齡老年人的需要、社會支持和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苗元江;心理學視野中的幸福[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3 雷俊;腎移植患者社會支持、生活質(zhì)量及相關炎性介質(zhì)的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4 夏瑛;中國城市貧困人口的社會資本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5 謝日華;產(chǎn)后抑郁與社會支持、神經(jīng)遞質(zhì)及基因多態(tài)性的關聯(lián)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6 黎春嫻;高校貧困生的社會支持及其對價值觀影響的研究[D];上海大學;2009年
7 楊麗;完美主義、應激、應對、社會支持和抑郁的關系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8 趙麗麗;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會適應和社會支持研究[D];上海大學;2008年
9 楊軍紅;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宋劍鋒;湖北省城鄉(xiāng)居民自殺意念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東霞;河北省省會工人社會支持、心理幸福感與生活質(zhì)量的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周淑慧;高中生心理幸福感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3 陳鴻雁;石家莊市小學教師自尊和社會支持與心理幸福感相關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許春燕;基督徒心理幸福感、宗教性、壓力知覺及社會支持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紅蕾;洪災對受災者心理行為的影響與社會支持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6 徐曉寧;中小學教師職業(yè)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yè)倦怠的關系[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魏金明;福建省高校貧困生社會支持體系研究[D];福州大學;2006年
8 律明;高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D];吉林大學;2008年
9 雷生;高校師范專業(yè)貧困大學生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萬煜;社會支持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及干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9916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991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