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地理思想及思維模式探析
本文關鍵詞:原始佛教地理思想及思維模式探析
【摘要】:原始佛教是佛教發(fā)展的最初階段,該階段的教理、戒律等內(nèi)容為佛教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以《阿含經(jīng)》為主的總計三十余篇經(jīng)文比較集中地反映了這一時期佛教的地理思想。這些經(jīng)文涉及佛家有關世界構(gòu)成、演化的思想?傮w而言,佛家地理思想的特征在于其宗教性,這不同于中國古代地理思想的政治性。究其原因,思維模式是關鍵因素。隨著佛教的東傳,佛家地理思想中的一些概念,如"世界"、"三界"等概念逐漸融入到中國文化之中,而具有了普世意義。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關鍵詞】: 原始佛教 地理思想 思維模式
【分類號】:B949
【正文快照】: 佛教產(chǎn)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在與古印度諸多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交流的過程中最終形成,共經(jīng)歷了大約1800年[1](P52),一直到公元十二三世紀1。從發(fā)展過程上來劃分,大致可以分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幾個階段,原始佛教是佛教發(fā)展最初也是極為重要的階段。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邱紫華;原始思維與印度美學的不解之緣[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2 王博識;;老子與原始佛教哲學思想比較[J];南亞研究;2011年02期
3 李馨宇;孫晶;;試析中印思維模式的特點——兼論東西方文明影響的差異[J];南亞研究季刊;2011年02期
4 曹玉濤,韋留柱,楊仁忠;直覺思維:印度佛學中國化的認識論基礎[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5期
5 姚衛(wèi)群;;印度古代哲學中的辯證思維初探[J];南亞研究;1989年04期
6 姚衛(wèi)群;;古代印度人的思維方法初探[J];南亞研究季刊;1990年04期
7 呂建福;佛教世界觀對中國古代地理中心觀念的影響[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8 高穎;;原始佛教的心理思想[J];宗教學研究;2007年01期
9 賴永海;;佛教對中國傳統(tǒng)思維模式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01期
10 方立天;中印佛教思維方式之比較[J];哲學研究;1989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春元;;《聊齋志異》中的善惡報應作品散論[J];蒲松齡研究;2006年02期
2 鄒林珊;;以佛教法相解析孟子心性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3 金小方;試論佛教的生命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4 李昌舒;;自然與自由——論慧能之自性[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5 張勇;;詩情與道性[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6 郭淑新;;慧遠的“因果報應”論新詮[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7 牛延鋒;胡東東;;論構(gòu)建和諧社會視野下佛教凈土宗的作用[J];保定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8 姚衛(wèi)群;佛教的有為法與無為法觀念[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9 薛克翹;;論加比爾的宗教哲學[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10 姚衛(wèi)群;;《成唯識論》中的唯識空觀及其對“外道”的批判[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學愚;;佛學模式轉(zhuǎn)換:“無我”與“如來藏”[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賴品超;;文化全球化與中國佛教對現(xiàn)代科學及基督宗教的回應[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陳勝;;全球化視角下省察中國近代佛教人世思想及其現(xiàn)代啟示[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張志剛;;共建和諧世界的“中國經(jīng)驗”——中國前輩學者探索成果評述[A];北京論壇(2010)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責任與行動:“信仰與責任——全球化時代的精神反思”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10年
5 程群;;“隨自意三昧”及其當代意義[A];第二屆中國南北哲學論壇暨“哲學的當代意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袁牧;單德啟;;當代漢地佛教建筑現(xiàn)代化初探——以安徽九華山為例[A];中國民族建筑研究論文匯編[C];2008年
7 劉邦凡;唐歆;宋茜;;簡論近代以來的我國因明教學[A];第一次南開邏輯學專業(yè)學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8 陳立明;;宗教的公共性及其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8集)[C];2014年
9 侯傳文;;佛經(jīng)文學性引論[A];東方叢刊(1993年第4輯 總第七輯)[C];199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勝坡;二十世紀易學本體論的兩條基本路向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呂偉;體用之間[D];南開大學;2010年
3 趙娜;北宋“文字禪”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4 稂荻;無盡的現(xiàn)象圓融[D];吉林大學;2011年
5 王振華;見心與踐心—羅汝芳哲學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藺熙民;隋唐時期儒釋道的沖突與融合[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陸軍;五世達賴喇嘛政教地位的確立[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賈國寶;傳統(tǒng)僧人文學近代以來的轉(zhuǎn)型[D];復旦大學;2011年
9 覺醒;人間佛教的新形式[D];復旦大學;2011年
10 林曉光;王融與永明時代[D];復旦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蘇婕;青島市宗教園林歷史文化內(nèi)涵及環(huán)境特征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李吉;契嵩孝親觀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理治;佛性的沉浮[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李姿燕;瑜伽對藏、漢女大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比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劉王璐;寧瑪派大圓滿法與禪宗思想之比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6 訾翠霞;中國佛教孝思想的特質(zhì)及現(xiàn)實意義[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7 榮梅;禪宗“自然觀”的理論內(nèi)涵與美學意蘊[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8 游云會;廬山慧遠佛學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9 羅福明;虛云大師禪學思想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10 陳光衛(wèi);論《西游記》的八十一難[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鄔q;;中國古代哲學中信息、系統(tǒng)、復雜性思想的十大特點[J];河北學刊;2008年03期
2 張岱年;論老子的本體論[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4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蕭鉀父,郭齊勇;佛教哲學研究的現(xiàn)代化——讀方立天同志新著《佛教哲學》[J];中國圖書評論;1987年03期
2 魏道儒;;四《阿含》中的“緣起”和“無常”學說[J];南亞研究;1987年01期
3 李海波;;佛教的慈善事業(yè)和生命關懷[J];法音;2009年08期
4 張力力;原始佛教的“無我”論與“十四無記”[J];五臺山研究;1994年04期
5 蔡惠明;;原始佛教的緣起觀[J];法音;1990年05期
6 邱高興,費東佐;原始佛教“因緣”義考察——以四《阿含經(jīng)》為中心[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04期
7 朱曉蘭;;中國印度學總書目(港臺及其他國家補)[J];南亞研究;2008年01期
8 余樹蘋;;自凈其心——關于印度原始佛教的解脫理論[J];蘭州學刊;2009年09期
9 演覺法師;;世界佛教大家庭的共同語言——佛教音樂——兼談佛教音樂的歷史與未來[J];佛教文化;2009年02期
10 蕭貞貞;;從佛教談現(xiàn)代的環(huán)保[J];浙江學刊;201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霍旭初;;龜茲石窟“佛受九罪報”壁畫及相關問題研究[A];龜茲學研究(第二輯)[C];2007年
2 蔡明田;;佛教的生死觀[A];佛教生死哲學與生命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實習記者 張明祿 夏德美;食素和尚 酒肉和尚為何同時存在[N];北京科技報;2005年
2 溫金玉;中國佛教信仰結(jié)構(gòu)解析[N];中國民族報;2006年
3 本報記者 謝穎;一葉一世界[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4 溫金玉;行進中的中國禪宗[N];中國民族報;2006年
5 宗教所 楊曾文;在學習中研究 在研究中寫書[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6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 段玉明;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關系略說[N];中國教育報;2008年
7 楊曾文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全集》的出版大大充實了近現(xiàn)代佛教史的研究資料[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8 毛萬寶;頭銜·筆名·通稿[N];美術報;2008年
9 吳艷;天寧寺大佛:信仰與藝術的結(jié)合[N];中國民族報;2007年
10 ;曇曜五窟[N];大同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哈磊;四念處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2 楊荔薇;原始佛教“正法律”的法理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3 阮氏秋月(釋如月);當代中、越佛教尼眾僧團異同之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4 楊孝容;佛教女性觀源流源流辨析[D];四川大學;2004年
5 丁文慧;佛教性空思想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高穎;《大毗婆沙論》的修心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7 吳之清;貝葉上的傣族文明[D];四川大學;2006年
8 刀吉仁青;藏傳佛教文獻中的佛性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啟淵;原始佛教的架構(gòu)[D];海南大學;2010年
2 李娜;原始佛教“無我”思想再討論[D];山東大學;2013年
3 趙娜;唐玄宗時期的佛教法術現(xiàn)象探析[D];西北大學;2008年
4 扎西平措;論佛教文化中的四大法印[D];西藏大學;2009年
5 董靜;五念門與信心救贖[D];西南大學;2009年
6 稂荻;《阿毗達磨俱舍論》中的“無我”思想[D];吉林大學;2007年
7 陳氏玉霜(釋勇蓮);道宣律師與四分律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8 樊旭琴;生活禪理念及其當代實踐[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9 王榮益;禪宗發(fā)展的唯識學背景研究[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08年
10 馮s,
本文編號:9295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929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