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宗玉泉系”考辨
本文關(guān)鍵詞:“天臺宗玉泉系”考辨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佛教宗派研究的深入,在天臺宗研究方面,國內(nèi)有學者認為唐代的天臺宗除本山系外,還存在著“天臺宗玉泉系”。自從徐文明的《天臺宗玉泉一派的傳承》一文發(fā)表以來,其他學者紛紛著述對這一系加以研究和關(guān)注,但終無法擺脫徐文的影響。 玉泉寺是天臺宗的重要祖庭,是天臺智榃(538—598)晚年為“答謝生地恩”,回到家鄉(xiāng)荊州創(chuàng)建的。智榃在此先后講授了《法華玄義》、《摩訶止觀》,并培養(yǎng)了眾多僧才,如在《佛祖統(tǒng)紀》中智榃大師和章安灌頂門下可以發(fā)現(xiàn)不少玉泉僧人的名字。自智榃建寺后,玉泉寺是相當活躍的,有許多僧人前來學習和弘法,如禪宗北宗的神秀、南岳懷讓等。因此,玉泉寺受到學者們的重視當在常理之中。然而,《宋高僧傳》、《佛祖統(tǒng)紀》等佛教典籍以及《全唐文》中雖有玉泉僧人的記載,但能否把這些與玉泉寺有關(guān)的僧人稱為“天臺宗玉泉系”是有待考證的,而學者們并未對“天臺宗玉泉系”是否存在這一問題加以反思和考辨。本文正是基于這一未被重視的問題加以研究,來判斷“天臺宗玉泉系”是否存在。 “天臺宗玉泉系”包括兩個基本邏輯內(nèi)涵:“天臺宗”和“玉泉系”,即玉泉系是天臺宗的一個支脈,二者牽涉到“宗派”和“系”的問題。本文試圖通過對“宗派”和“系”的一些問題,如中國有無宗派,隋唐佛教宗派特點,僧人宗派歸屬以及“系”這一概念在佛學中的適用范圍和其一般特征等,進行重新探討,然后,通過學者們對“天臺宗玉泉系”的闡述以及資料記載,與“系”、“宗派”的特征比較,從而得出結(jié)論:天臺宗玉泉系是存在的。
【關(guān)鍵詞】:天臺宗玉泉系 宗派 系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政法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B946
【目錄】:
- 摘要4-6
- 緒論6-8
- 第一章“天臺宗玉泉系”問題的由來8-11
- 第二章 “宗派”和“系”問題再探討11-23
- 第一節(jié) “宗派”的記載及隋唐時宗派11-19
- 一、有關(guān)“宗派”的記載11-13
- 二、隋唐之宗派13-17
- 三、判斷隋唐僧人宗屬的標準17-19
- 第二節(jié) “系”的特征19-23
- 第三章“天臺宗玉泉系”是否存在23-34
- 第一節(jié) 天臺宗玉泉系的代表人物23-24
- 第二節(jié) 天臺宗玉泉系的傳承24-31
- 第三節(jié) 天臺宗玉泉系的宗風31-34
- 結(jié)語34-36
- 參考文獻36-39
- 后記3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煥忠;;慧思大師的《法華》觀[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2 萬方;;佛教名山巡禮——衡山[J];書屋;2011年07期
3 李洪民;;不該忘卻的神圣與輝煌——記東晉古剎瓦官寺[J];法音;2011年08期
4 李昶;;淺析圓仁法師對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貢獻[J];呂梁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5 ;《智者大師講經(jīng)圖》創(chuàng)作談[J];茶博覽;2011年05期
6 曹雪芹;;黃花白柳詞(外一首)[J];國土綠化;2011年06期
7 袁志偉;;大同善化寺二十四諸天像考辨[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4期
8 黎日光;;信念與皈依[J];佛教文化;2010年03期
9 桑吉扎西;;中國佛教代表團訪問日本[J];法音;2011年09期
10 田艷;;“慧思大師與南岳佛教”學術(shù)研討會在南岳衡山舉行[J];法音;2011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衛(wèi)林;;中唐詩境說與天臺宗的關(guān)系[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四輯)[C];2008年
2 李梅花;;試述宋日文化交流的特點及內(nèi)容[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guān)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guān)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3 谷林;許緒相;;天臺縣城城區(qū)污水收集系統(tǒng)[A];浙江省2005年給水排水論文集[C];2005年
4 周琦;;天臺山文化“和合學”概論[A];秩序與進步:社會建設(shè)、社會政策與和諧社會研究——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暨2007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郭魯芳;;關(guān)于浙江開發(fā)有特色的旅游細分市場的思考[A];區(qū)域旅游開發(fā)與旅游業(yè)發(fā)展[C];1996年
6 鮑志成;;歷史上浙江與朝鮮半島的友好交往[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guān)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guān)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7 徐弘祖;徐建春;;游天臺山日記浙江臺州府[A];徐霞客在浙江[C];1998年
8 卜永堅;;“自古叢社中興,必借王臣外護”——晚明天臺宗僧人無盡傳燈的文化網(wǎng)絡(luò)[A];明史研究論叢(第九輯)[C];2011年
9 高建立;;從心性論看朱熹對佛學思想的吸收與融會[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王守華;;朱子學在日本[A];朱熹與中國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會論文集[C];198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敏;臨海龍頭寺與日本佛教天臺宗[N];臺州日報;2005年
2 記者 張廣艷;中韓牽手共同研討“和諧社會與佛教”[N];中國民族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吳仲銀;天臺問禪:一草一木總關(guān)情[N];華東旅游報;2010年
4 記者 許淵;天臺四項目同時“申遺”[N];臺州日報;2005年
5 ;天臺山國清寺[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
6 記者 馬莉莉 通訊員 趙佳;以史為鑒發(fā)展中日友好關(guān)系[N];浙江日報;2005年
7 譚明悅;促中日友好 綻和平之花[N];人民政協(xié)報;2006年
8 靳虎松 周煒;氣勢磅礴的青蓮寺[N];山西日報;2006年
9 沈永昌;天臺祖庭國清寺[N];中國民族報;2003年
10 靳虎松;我國早期佛教寺院青蓮寺[N];山西政協(xié)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程群;智榃禪學探微[D];復旦大學;2004年
2 成建華;龍樹與中國佛教哲學[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郝祥滿;Y]然與宋初的中日佛法交流[D];浙江大學;2006年
4 于海波;清代凈土宗著述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5 阮氏金鳳(釋嚴蓮);龍樹中觀思想在華流播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6 哈磊;四念處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7 蘭天;中國佛教早期判教理論述評[D];西北大學;2004年
8 孔祥玲;“菩薩唯識觀行”的研究——以《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為范圍[D];四川大學;2004年
9 劉朝霞;早期天臺學對唯識古學的吸收與抉擇[D];四川大學;2005年
10 師敏;圓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對日本文化的影響[D];西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綠琴;“天臺宗玉泉系”考辨[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2 陳保同;止觀與性具[D];安徽大學;2005年
3 劉洪英;隋唐天臺宗派特色之蠡測[D];廈門大學;2007年
4 魯海軍;志磐<佛祖統(tǒng)紀>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5 陳思穎;天臺六即論[D];四川大學;2005年
6 王磊;天臺宗山家與山外之爭評述[D];吉林大學;2006年
7 蘇磊;判攝與圓融[D];黑龍江大學;2007年
8 劉朝霞;天臺宗隨自意三昧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9 王福芹;古代中韓佛教哲學中的圓融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D];延邊大學;2007年
10 陳氏論(釋如田);智者大師性具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9232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923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