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榮格心理類型理論對宗教心理學研究的價值
本文關鍵詞:論榮格心理類型理論對宗教心理學研究的價值
【摘要】:榮格心理類型理論在榮格的研究生涯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意義,其對不同個體心理類型的深入分析及結(jié)論,有助于對個體宗教態(tài)度及行為差異研究的進一步展開。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此理論并未受到宗教心理學研究者的重視。本文從宗教心理學的研究歷史及研究困境的角度出發(fā),以心理類型理論內(nèi)容為基礎,提出并論述了將榮格心理類型理論引入宗教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
【關鍵詞】: 榮格 心理類型理論 宗教心理學研究
【分類號】:B91-05
【正文快照】: 一、榮格心理類型理論內(nèi)容概述:(一)心理類型理論的基本內(nèi)容困惑于為何自己對心理學的見解同弗洛伊德、阿德勒有著巨大的不同,卻又各自合理,榮格開始探索心理類型。1913年,榮格第一次公開提出了對該理論的初步構(gòu)想,1921年,榮格則在《心理類型》這本著作中詳細的闡述了自己對該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彭運石;林崇德;車文博;;西方心理學的方法論危機及其超越[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鈞恒;;心理學中的主觀范式與客觀范式[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年09期
2 孟娟;彭運石;;人本心理學方法論的形成與發(fā)展[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3 李梅;張向葵;;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對心理學中幽默感研究的方法論超越[J];理論探討;2007年02期
4 萬明鋼;楊寶琰;;宗教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分歧與整合[J];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5 何文廣;宋廣文;;生態(tài)心理學的理論取向及其意義[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6 雷伶;;人本心理學的教學觀與心理學實驗教學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年10期
7 余寒露;;解釋學的心理學方法論蘊含[J];社會心理科學;2012年08期
8 孫丹陽;孟維杰;;論心理學的人文精神[J];心理研究;2013年06期
9 彭運石;王珊珊;;環(huán)境心理學方法論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9年03期
10 楊文登;;心靈如何被感知:從松果體到鏡像神經(jīng)元[J];心理學探新;2012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顧波;馬克思人本心理觀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2 方雙虎;整合與分化—威廉·詹姆斯與現(xiàn)代心理學[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3 高媛媛;心理學的知識互惠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4 孟娟;走向人文科學心理學[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5 吳玉英;庫利科夫斯基文學創(chuàng)作心理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6 魏萍;西方心理學的馬克思主義取向新進展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7 張伯邑;具身心智相態(tài)文化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8 馮永輝;超越主觀與客觀的對立[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柳佳;從心理機制到意義建構(gòu)[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2 彭林海;心理學中工具理性主義的反思與超越[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3 張欣;論心理學的分裂危機與整合之路[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4 雷伶;人本主義教學思想與心理學實驗教學[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何群群;從“方法”到“存在”[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6 姚滿團;一種闡釋意識問題的新取向[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鐘暗華;論心理學中的科學主義及其人文缺失[D];吉林大學;2008年
8 劉昭雯;心理治療中國化研究的思考[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9 唐婷;心理學的歷史圖景[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10 王珊珊;人與環(huán)境之和諧的回歸[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安步贏;范紅霞;;榮格心理類型學與心理健康[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2 曾憲源;;C·G·榮格[J];外國心理學;1984年04期
3 高嵐,,申荷永;榮格心理學與中國文化[J];心理學報;1998年02期
4 張冰;原型重釋——對當下原型定義的一點補充[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5 邵海燕;;紀景姝:不破不立[J];經(jīng)理人;2008年03期
6 陳華;;簡析原型理論中的“原型”概念[J];文學教育(中);2010年06期
7 霍樹云;徐慧;;榮格分析心理學中“陰影”的探究[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8 何玉蔚;《達羅衛(wèi)夫人》的另一種闡釋視角[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9 郭永玉;榮格及其學派與超個人心理學[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2年05期
10 包莉秋;榮格的原型理論與中國月亮意象之比較研究[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馮建國;劉曉明;王興華;;兩位西方心理分析家心中的中國之道——讀戴維·羅森《榮格之道:整合之路》[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C];2010年
2 范紅霞;申荷永;;母親意象人格陰影結(jié)構(gòu)的探索、驗證及分析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全會;李永壽;石志紅;匡延齡;孟憲法;;急性低氧P波微細變化的動態(tài)特性及其個體差異[A];第四屆全國心功能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1994年
4 董東華;;“培優(yōu)輔差”的內(nèi)涵及其實現(xiàn)[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階段性成果集(華南卷)[C];2012年
5 宮大志;李壽欣;岳鵬飛;;不同認知方式個體完成視空間工作記憶任務的ERP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宋鎮(zhèn)星;;論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中醫(yī)證的個體差異[A];第五次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中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7 梁竹苑;許燕;;決策中個體差異作用的研究現(xiàn)狀[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戚煒穎;朱華珍;;親密性研究的理論綜述[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王力;柳恒超;張厚粲;;連續(xù)性模式:個體差異跨時間穩(wěn)定性的動態(tài)性模型[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趙季生;;彰顯個性 完善自我——淺議新課標下高中政治個性化教學與教師自身的發(fā)展[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彪;榮格[N];中國民族報;2011年
2 本報評論員 蘇群;“個體差異”說難釋公眾質(zhì)疑[N];中華工商時報;2011年
3 呂 斌;飲食 也有個體差異[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5年
4 甘肅省軍區(qū)幼兒園 周倩倩;區(qū)域活動與幼兒個體差異[N];甘肅日報;2011年
5 李樺;按幼兒個體差異教學[N];貴州日報;2000年
6 余秋雨;站在橋梁上的“現(xiàn)代人”[N];光明日報;2001年
7 許錦東;人有個體差異 用藥量體裁衣[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8 本報記者 魏鑫;疾病復雜 個體差異導致醫(yī)療高風險[N];保健時報;2005年
9 福建省稅務學校 蔡少優(yōu);教育培訓要關注個體差異[N];中國稅務報;2007年
10 劉海峰;個體差異與用藥劑量[N];中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導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恒豪;榮格的基督宗教心理觀[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葉湘虹;榮格道德整合思想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3 常如瑜;榮格:自然、心靈與文學[D];蘇州大學;2010年
4 李清;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遺傳藥理學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5 高穎;《大毗婆沙論》的修心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6 高玉振;大鼠電針鎮(zhèn)痛及束縛應激后恢復速度個體差異的基因解析[D];蘇州大學;2007年
7 陳湛a;情緒詞匯加工的心理生理和病理機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8年
8 程華;個體差異與消費者接受網(wǎng)上購物——基于杭州樣本的實證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9 孫金鉑;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針刺研究方法論探討[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10 王芳芳;自由·參與·共識[D];西南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曉蘭;整合與超越——榮格象征理論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2 郭品希;榮格人格面具思想探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3 杜朝暉;個性化作文教學的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4 王萍;小組策略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5 陸婷;中學生學習風格調(diào)查及其與英語學習成績的關系[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6 魏青;對中學體育選項課設置與實踐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曹彬;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以學生需求為出發(fā)點的教學模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8 劉書龍;認知負荷、加工時間對工作記憶廣度的影響[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9 劉章桔;差異教學對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影響[D];重慶大學;2007年
10 司洋;個體差異和學習策略之間的關系與自主學習[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7305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730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