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內(nèi)丹學中的順逆理論闡釋
本文關鍵詞:道教內(nèi)丹學中的順逆理論闡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內(nèi)丹學是道教哲學的核心思想,其中包含著道教的宇宙觀、人體觀、生命觀等思想,也是道教中對于人類自身能力的超越性追求。內(nèi)丹學是一套非常完備的人類身心轉化提升理論,是道教中追求人與宇宙之真諦的路徑與方法,但具體方法歷來都是師徒間的口耳相授,見諸文字者亦是隱語重重令人費解。近來道教內(nèi)丹學的研究中對于順逆思想的研究性論文比較少,且細致性欠佳,因而筆者選擇了其中具有宏觀層次的順逆理論來進行闡述,本文從順逆觀在內(nèi)丹修煉中的理論方面和內(nèi)在的性命修煉角度進行闡釋,分析了內(nèi)丹學順逆觀的理論淵源、理論方法和追求目標,并對其具體方法的理論根據(jù)也進行了大致的闡釋。 內(nèi)丹學修煉的目的就是要超越人類的局限,跳出自然界的規(guī)律達到與先天大道相合而表現(xiàn)為長生不死,這是一種對宇宙真諦至高的追求而不是一種貪念,真正的修道之士為的是對大道的追求,而了脫煩惱,體悟大道,長生不死及超人的能力只不過是仙道成就的附屬。 本文認為內(nèi)丹學中所提到的“順”的含義有兩種:一是順世俗之欲,不懂得效法自然之道,隨欲逐流,乃至墮落,這是常人所具有的或者潛在的特點;二是順應自然大道,按世間規(guī)律辦事,來達到一種高層次的修養(yǎng),這是一種對大道的隨順和世間法的體悟,能達到此的已經(jīng)屬于賢德之列。 內(nèi)丹學中的逆修觀念就是在順應自然、體悟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對于世間規(guī)律的進一步提升和超越,進而以此來達到“我命在我不由天”的目的。內(nèi)丹學是心性與肉體生命的共同提升之學,只有完全克服人類的局限和人類自身與道相比中的不足之處,才能達到先天本源的境界,這就是逆向修為在性命修煉當中的作用與地位。人的欲望永遠都不會滿足,這是人的習性,不知反省不知克制自己欲望的人往往就會隨欲望的推引而離人道越來越遠,如果追求長生不死之人順從或安于人類共有的習性,那仍然無法脫離人類自身的規(guī)律,只能停留在凡人的境界之中。 道教內(nèi)丹學中的性命轉化是其修煉理論中的重中之重,是有著具體的方法步驟的,通過老師的口耳相授,修煉者潛心體悟步步修習,加上修煉者自身的資質與刻苦修煉才能轉化人體氣質,超越人類局限,接近甚至達到神仙境界。而心性的逆返是達到與大道相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是道教中神仙施行種種超能力的基礎。超越人的自身規(guī)律,逆其欲望而行,只是克制欲望還是不夠的,只有消除化解所有欲望,內(nèi)心真正超脫,再加上生理上的逆向功夫,才能徹底解脫自然的束縛而成仙了道。
【關鍵詞】:內(nèi)丹學 順逆 性命 超越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政法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B958
【目錄】:
- 內(nèi)容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1
- 一、順逆與凡仙11-15
- (一) “順則凡”11-13
- (二) “逆則仙”13-15
- 二、順逆與道性15-21
- (一) 道的兩層境界16-17
- (二) 順與天地之道17-19
- (三) 逆與先天之道19-21
- 三、順逆與宇宙21-26
- (一) 宇宙間順的演化21-24
- (二) 逆與陰陽二氣的作用24-26
- 四、順逆與性命26-39
- (一) 性命的生成26-29
- (二) 心性的逆反理論29-36
- 1、儒釋兩家心性逆反理論的影響30-33
- 2、心性的逆返及其作用33-36
- (三) 命功的返還功夫36-39
- 結論39-40
- 致謝40-41
- 參考文獻41-4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敏;;試論李昌仁的道教煉養(yǎng)思想[J];中國道教;2011年04期
2 宋晶;楊銘碩;;《抱樸子外篇·嘉遁》的道教思想[J];中國道教;2011年03期
3 羅明月;;吳筠道教詩歌探析[J];名作欣賞;2011年22期
4 戈國龍;;性命雙修語境下的“有為”與“無為”[J];齊魯文化研究;2010年00期
5 宋麗莎;;從《抱樸子》看葛洪的“以玄代道”思想[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年04期
6 丁培仁;楊璐;;蘇州玉壇扶乩中的西方凈土信仰[J];學術論壇;2011年07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孚琛;;道教內(nèi)丹學的西傳和科學解釋[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2 陳娟英;;道教文化與玉皇信仰[A];閩臺玉皇文化研究[C];1996年
3 傅鳳英;;淺論《性命圭旨》的作者和成書年代[A];宗教與民族(第叁輯)[C];2004年
4 李安綱;;美猴王為何西游?[A];第二屆全國《西游記》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5 馬恒瑋;劉曉紅;;試論三清山區(qū)十二絕景[A];全國第19屆旅游地學年會暨韶關市旅游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葉濤;;玉皇大帝信仰的塑成及影響[A];閩臺玉皇文化研究[C];1996年
7 夏毅輝;;論中國文化內(nèi)在發(fā)生、發(fā)展的地域因素——從“六朝”地理概念切入的研究[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李思孟;;化生說-從生物學學說到哲學和道教學說[A];全國第四屆生物學哲學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學術研討論文集[C];2005年
9 胡淳艷;;民國石印本《西游真詮》的變異——《西游記》版本中的一個案例分析[A];2005年全國《水滸》與明清小說研討會暨大豐市施耐庵研究會成立20周年慶典專輯[C];2005年
10 黃杰;;中國古代教門及其影響[A];宗教與民族(第六輯)[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銳;群賢畢至探真諦 少長咸集羅浮山[N];南方日報;2010年
2 吳健禮;漫話古代巫術道教與苯教文化的對比和聯(lián)系[N];西藏日報;2006年
3 吳健禮;漫話古代藏漢醫(yī)藥文化的聯(lián)系(二)[N];西藏日報;2006年
4 撰文 本報記者 李長虹 見習記者 鳳飛偉 通訊員 鄧東方 林寶齊 黃觀禮 鄔榕添;山不在高,,有“仙”則名[N];南方日報;2004年
5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望京醫(yī)院 丁烈;神話破滅后的是與非[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0年
6 許衛(wèi) 沈向陽;茅山,不在山高在道高[N];常州日報;2010年
7 嚴其林;葛洪在民間的影響[N];中國民族報;2005年
8 王建堂;洞天福地抱犢山[N];山西日報;2006年
9 張武忠;名山勝景話都嶠[N];廣西日報;2001年
10 武江濤 滕慶海 艾培;中國道教生態(tài)保護論壇在句容舉行[N];新華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郭健;道教內(nèi)丹學與《西游記》[D];四川大學;2003年
2 史國良;《莊子》內(nèi)篇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陳柏青;魏晉南北朝養(yǎng)生學術思想研究及其養(yǎng)生術應用輯要[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4 高新滿;俞琰易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5 章文春;基于形氣神三位一體生命觀的氣功修煉理論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6 陳晨;嶺南黃大仙信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建亮;道教內(nèi)丹學中的順逆理論闡釋[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2 徐春野;魏晉南北朝道教對科技發(fā)展的影響[D];山東大學;2011年
3 趙文杰;中國道教農(nóng)業(yè)史——農(nóng)業(yè)思想初探[D];山東大學;2010年
4 雷丹;中國佛教與道教人生哲學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張光軍;古樹新枝—道教養(yǎng)生探析[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疏娉娉;嵇康與道教的養(yǎng)生[D];安徽大學;2012年
7 宗華;道教文獻中的時空觀念[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林靜;隋唐道教咒語的話語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秀麗;傳統(tǒng)道教形神觀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劉陶;道教養(yǎng)生文化旅游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道教內(nèi)丹學中的順逆理論闡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578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457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