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道教之重構:壯族道公教研究
本文關鍵詞:漢傳道教之重構:壯族道公教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本文以廣西天等縣上映鄉(xiāng)廣原村下莊屯為個案,運用地方文獻及田野調查資料,對壯族民間廣泛存在的宗教形式——道公教進行淺層研究。道教進入壯族地區(qū)后,由于同源互感的原因,即與壯族原生性宗教相互交融,在與壯族民俗的互動過程中,形成有壯族特色的道教形式。與漢傳道教相比,壯族道公教除了稟承道教之衣缽,還表現出儀式的地方化、宗教的民俗化、神靈的壯族化、宗教功能的萎縮與民俗性增強、巫性的強化等異質。這些異質的出現表明,,道教以其民間性、容異性、延展性在壯族中得以生存并成為壯族重要的宗教形態(tài)——道公教,道公教是漢傳道教進入壯族后之重構。
【關鍵詞】:壯族 道公教 道教 少數民族宗教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B958
【目錄】:
- 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8
- 第1章 緒論8-18
- 1.1 課題提出及研究意義8-11
- 1.2 相關學術史回顧11-16
- 1.2.1 少數民族道教研究11-13
- 1.2.2 廣西道教研究13
- 1.2.3 磨教、師公教與道公教研究13-16
- 1.3 本課題的資料及研究方法16-18
- 第2章 山深有道:研究背景18-25
- 2.1 下莊屯概貌18-20
- 2.2 當地道公教文化符號20-25
- 2.2.1 存在著一定數量的道公20-21
- 2.2.2 道公傳說的流傳21
- 2.2.3 祖龕上的道公教神譜21-23
- 2.2.4 其它道公教文化符號23-25
- 第3章 “道”無恒常:從漢傳道教到道公教25-47
- 3.1 道公教之淵源25-31
- 3.1.1 道教在廣西的傳入25-27
- 3.1.2 道教在壯族地區(qū)的流布27-30
- 3.1.3 道公教教派30-31
- 3.2 同源互感——道教在壯族民間流布之信仰基礎31-39
- 3.2.1 鬼魂觀念34-35
- 3.2.2 祖先崇拜35-36
- 3.2.3 巫風傳統(tǒng)36-39
- 3.3 道教與壯族民俗的互動——道公教的形成39-47
- 第4章 “道”所道非“常道”:道公教對漢傳道教稟承及變異之諸象47-80
- 4.1 道器加身——法具及法服47-55
- 4.1.1 法具47-52
- 4.1.2 服飾52-55
- 4.2 道承有制——傳承及戒律55-57
- 4.3 道之所依——道公教經書57-66
- 4.3.1 文本表征58-60
- 4.3.2 分類及內容60-66
- 4.4 道亦有“道”——道公教的理論體系66-69
- 4.4.1 陰陽交泰66-68
- 4.4.2 萬法在身68-69
- 4.5 神外有神——道公教的神仙世界69-80
- 4.5.1 道教神靈69-73
- 4.5.2 地方神靈73-80
- 結論80-81
- 附錄81-87
- 參考文獻87-94
-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與主要成果94-95
- 致謝95-97
- 個人簡歷97-9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蔣生彬;;論壯族嗩吶與壯族民俗的關系[J];大眾文藝;2011年12期
2 潘其旭;;壯族布洛陀神話破除中國無創(chuàng)世體系神話的舊說[J];廣西民族研究;2011年02期
3 黃桂秋;孟憲平;;壯族通靈巫師的組織流派及其他——壯族巫信仰研究系列論文之三[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4 龍紀峰;;云南壯族繪畫史發(fā)展概說[J];文山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5 覃麗丹;;壯族地區(qū)土官夫人墓葬石刻藝術研究——以萬承土州岑氏墓為例[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6 韋筱毓;;廣西壯漢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民族教育;2011年09期
7 許六軍;;云南壯劇音樂中〔壯劇皮黃〕的音樂形態(tài)——云南壯劇音樂初探(之九)[J];文山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8 李萍;;區(qū)域特色歌圩整體性開發(fā)模式研究——以廣西田陽縣布洛陀文化歌圩的建構為個案[J];廣西社會科學;2011年05期
9 蒙元耀;;關于植物名稱的壯漢翻譯問題[J];民族翻譯;2010年03期
10 潘朝陽;;試談新聞標題的漢壯翻譯問題[J];民族翻譯;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家林;黃小鵬;陳滌;;廣西漢壯族地區(qū)學生營養(yǎng)干預效果及對策的研究[A];中華預防醫(yī)學會兒少衛(wèi)生分會第六屆全國學術交流會、中國健康教育協會學校分會第三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2 黃桂秋;;麼淥甲新論[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3 沈云剛;;繼承和開發(fā)壯族優(yōu)良傳統(tǒng)道德 狠抓邊疆地區(qū)民族德育教育[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一卷)[C];2005年
4 王柏燦;;壯族傳統(tǒng)文化與壯族醫(yī)藥[A];2005全國首屆壯醫(yī)藥學術會議暨全國民族醫(yī)藥經驗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5年
5 龐宇舟;宋寧;;壯醫(yī)“治未病”初探[A];第三屆泛中醫(yī)論壇·思考中醫(yī)2007——中醫(yī)“治未病”暨首屆扶陽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黃繼先;;宮保府與壯族土司文化[A];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7 李彥福;;壯族教育發(fā)展概略[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8 江劍波;段吉禮;劉明春;;壯族獸醫(yī)初探[A];紀念《元亨療馬集》付梓400周年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中獸醫(yī)學分會2008年學術年會華東區(qū)第十八次中獸醫(yī)科研協作與學術研討會暨獸藥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9 蘇漢良;;論壯族醫(yī)藥消癌系列產品[A];中國中醫(yī)藥學會建會20周年學術年會專輯(下)[C];1999年
10 何鵬;楊小平;;壯族食管、賁門癌307例分析[A];2000全國腫瘤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廣西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楊然;壯族與越北少數民族文化比較[N];廣西日報;2008年
2 云亦云;《瓦氏夫人》將再現壯族巾幗風采[N];南寧日報;2008年
3 本報通訊員 覃偉;壯族群眾的貼心人[N];人民代表報;2006年
4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梁庭望;走進曾被遺忘的角落[N];中國民族報;2008年
5 張波;獨辟蹊徑 探源《易經》[N];云南日報;2007年
6 藍陽春;突破與收獲并存[N];廣西日報;2006年
7 劉創(chuàng)舉 潘雨茜 ;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 打造國家舞臺藝術精品[N];中國文化報;2005年
8 付小珍;壯醫(yī)藥線點灸療法[N];民族醫(yī)藥報;2006年
9 李平;壯醫(yī)竹筒灸療法[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7年
10 劉科;劉三姐歌謠 以歌代言,扎根壯鄉(xiāng)[N];西部時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李曉華;桂西壯族與西雙版納傣族封建領主制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2 劉祥學;壯族地區(qū)人地關系過程中的環(huán)境適應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3 何思源;壯族麼經布洛陀語言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4 王志芬;云南壯族坡芽歌書符號意義解讀[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5 張苗苗;社會變遷中的壯文教育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6 蔣俊;帝國邊陲:桂西土司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許曉明;漢傳道教之重構:壯族道公教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2 鄧金鳳;岑毓英“漢裔情結”探析[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3 覃麗丹;壯族土司墓葬石刻藝術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8年
4 蔡秋玲;廣西壯族地區(qū)中小學生兒童虐待狀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09年
5 楊馳;壯族景觀建筑的演變與傳承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09年
6 趙紅萍;壯族民間法中的婦女權益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9年
7 楊芳;梁祝傳說在壯族地區(qū)的流傳與變異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8年
8 李虎;壯族擬親屬關系的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9 鐘健;廣西宜州市做(女牙)禁與山歌研究[D];北京大學;2008年
10 陳慧;中國壯族與泰國泰族土地神祭祀儀式的比較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漢傳道教之重構:壯族道公教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545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454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