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宗教論文 >

中國道教與印度瑜伽養(yǎng)生的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31 06:01

  本文關鍵詞:中國道教與印度瑜伽養(yǎng)生的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隨著人們追求健康熱潮的不斷高漲,使具有東方特色的傳統(tǒng)養(yǎng)生健身方法備受世人關注。本文將中國傳統(tǒng)民族道教養(yǎng)生與時下流行的瑜伽健身進行對比,證實兩者在養(yǎng)生方面理論體系及實踐方法上具有極大的相似性。 在研究中通過查閱大量有關中印歷史、中印哲學、中印宗教、道教和瑜伽相關養(yǎng)生理論及方法的文獻資料。運用邏輯分析法、比較分析方法,對中國道教與印度瑜伽兩者的歷史演變發(fā)展、養(yǎng)生哲學及理論、具體健身方式及方法進行系統(tǒng)整理,找出兩者的差異及共性。 研究認為,中國道教與印度瑜伽擁有著各自獨立的養(yǎng)生哲學,“天人合一”“梵我一如”是相同思想的不同表達。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形神共養(yǎng)存在于兩者的養(yǎng)生理論中,以不同的方式指導著人們對身體“形、氣、神”三方面的養(yǎng)護。研究通過比較推論出兩者存在發(fā)展狀態(tài)差異的部分因素,兩者在未來的發(fā)展中可以通過相互借鑒各取所長,使優(yōu)秀的東方民族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能在現(xiàn)代體育健身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中國道教 印度瑜伽 哲學思想 養(yǎng)生理論 養(yǎng)生方式 飲食養(yǎng)生文化
【學位授予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B958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緒論8-14
  • 第一節(jié) 選題依據8-9
  • 第二節(jié) 文獻綜述9-11
  • 一、有關中國道教思想的研究現(xiàn)狀9
  • 二、有關印度瑜伽思想的研究現(xiàn)狀9-11
  • 第三節(jié) 發(fā)展概況11-13
  • 一、中國道教發(fā)展簡史11-12
  • 二、印度瑜伽發(fā)展簡史12-13
  • 第四節(jié) 相關概念的界定13-14
  • 一、道教、道家13
  • 二、印度瑜伽13-14
  • 第一章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14-15
  • 第一節(jié) 研究對象14
  • 第二節(jié) 研究方法14-15
  • 一、文獻資料法14
  • 二、邏輯分析法14
  • 三、比較分析法14-15
  • 第二章 中國道教與印度瑜伽的歷史交流15-17
  • 本章小結16-17
  • 第三章 中國道教與印度瑜伽的思想哲學17-21
  • 第一節(jié) “天人合一” 與 “梵我一如”17-18
  • 第二節(jié) 養(yǎng)重于治與 “我命在我”18-19
  • 本章小結19-21
  • 第四章 中國道教與印度瑜伽的養(yǎng)生健身基本理論21-29
  • 第一節(jié) 陰陽五行學說21-24
  • 第二節(jié) 臟腑經絡學說24-26
  • 第三節(jié) 形神相依共養(yǎng)26-27
  • 本章小結27-29
  • 第五章 中國道教與印度瑜伽的養(yǎng)生健體方式29-42
  • 第一節(jié) 練形:軀體結構29-33
  • 一、導引與體式29-31
  • 二、按摩與放松31-32
  • 三、五官的運動32-33
  • 第二節(jié) 練氣:生命結構33-37
  • 一、行氣與調息33-35
  • 二、六字訣與語音冥想35-36
  • 三、內丹周天功與收束契合法36-37
  • 第三節(jié) 練神:心理結構37-40
  • 一、存思與冥想37-39
  • 二、以德養(yǎng)生39-40
  • 本章小結40-42
  • 第六章 中國道教與印度瑜伽的飲食養(yǎng)生文化42-46
  • 第一節(jié) 素食觀42
  • 第二節(jié) 飲食均衡42-43
  • 第三節(jié) 季節(jié)與養(yǎng)生43
  • 第四節(jié) 飲食態(tài)度及情緒43-44
  • 第五節(jié) 飲食的節(jié)制44
  • 本章小結44-46
  • 結語46-48
  • 參考文獻48-50
  • 致謝50-51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5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周永慎;;中國道教學院第二屆研究生圓滿完成畢業(yè)論文答辯[J];中國道教;2011年03期

2 王薇薇;;2011年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道教協(xié)會秘書長聯(lián)席會議在成都召開[J];中國道教;2011年03期

3 金權;;樊光春新著《西北道教史》評析[J];宗教學研究;2011年02期

4 ;上海市道教協(xié)會第六次代表會議召開[J];中國道教;2011年04期

5 劉軍;;寧夏道教協(xié)會第二次代表會議召開[J];中國道教;2011年04期

6 王宜峨;;“道學與女性:第七屆國際道教學術研討會”在南岳召開[J];中國道教;2011年04期

7 馮鶴;;吉林省道教協(xié)會舉辦“體道七日班”活動[J];中國道教;2011年04期

8 卓才仁卓瑪;;香港道教聯(lián)合會訪問團赴甘肅省參觀考察[J];中國道教;2011年03期

9 殷凌飛;;魏晉神仙道教與阮籍[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10 ;重慶市道教協(xié)會舉辦紀念周至清大師羽化三周年系列活動[J];中國道教;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強昱;;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之前瞻[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2 范恩君;;淺談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道教[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3 郭譚林;;重振道德玄風是新世紀中國道教發(fā)展的唯一出路[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4 閔智亭;;在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上的講話[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5 章偉文;;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教育發(fā)展展望[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6 蔣國星;;在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上的歡迎詞[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7 黃常倫;;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的三個特點[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8 唐理龍;;探尋21世紀中國道教的發(fā)展——關于尊生貴德的思考[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9 張興發(fā);;前進中的中國道教——二十一世紀道教展望[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10 楊世華;;把握發(fā)展方向 展望道教明天——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開幕詞[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王若冰 惠富強;任法融:上善若水 至德無跡[N];天水日報;2005年

2 武江濤 滕慶海 艾培;中國道教生態(tài)保護論壇在句容舉行[N];新華日報;2008年

3 記者 殷泓;中國道教界為臺灣災區(qū)祈福捐款[N];光明日報;2009年

4 記者 衛(wèi)冰;李政文會見中國道教協(xié)會會長任法融[N];山西政協(xié)報;2009年

5 記者 奚冬琪;中國道教協(xié)會為災區(qū)舉行祈福解厄大法會[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6 記者 馬麗;中國道教協(xié)會第八次全國代表會議在京開幕[N];中國民族報;2010年

7 記者 馬麗;賈慶林對中國道教協(xié)會新一屆理事會提出四點希望[N];中國民族報;2010年

8 華中師范大學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劉固盛;大器晚成 銳意創(chuàng)新[N];光明日報;2010年

9 記者 劉維濤;賈慶林會見中國道教協(xié)會全國代表會議代表[N];人民日報;2010年

10 記者 趙超;中國道教協(xié)會全國代表會議閉幕任法融當選新一屆會長[N];人民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張坤;漢晉道教財富倫理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2 史婷婷;《太平經》哲學思想探微[D];山東大學;2009年

3 高明;西安東岳廟壁畫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08年

4 韓吉紹;知識斷裂與技術轉移[D];山東大學;2007年

5 岑孝清;李道純中和哲學思想及其丹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6 丁常春;伍守陽內丹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7 岳齊瓊;漢唐期間道教修煉方式與道教女性觀之變化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8 李洪權;全真教與金元北方社會[D];吉林大學;2008年

9 劉紹云;道教戒律與傳統(tǒng)社會秩序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10 劉永霞;陶弘景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郭雪;中國道教與印度瑜伽養(yǎng)生的比較研究[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1年

2 李姿燕;瑜伽對藏、漢女大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比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張文玨;尋找心靈之光[D];云南大學;2011年

4 張夢君;瑜伽習練者的身心健康特征及相互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5 李曉佳;瑜伽運動處方對女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影響的實驗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6 梁智勛;中韓道教思想略論[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7 祝逸雯;路漫漫其修遠兮[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許巖;古代道醫(yī)綜述[D];蘭州大學;2009年

9 陽淼;論葛洪的“仙—美”觀[D];四川大學;2006年

10 陳濤;試探敦煌文獻中的神、仙[D];蘭州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中國道教與印度瑜伽養(yǎng)生的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0873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40873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969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