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與荊楚巫祭關系考
發(fā)布時間:2017-05-27 08:24
本文關鍵詞:《九歌》與荊楚巫祭關系考,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文從荊楚巫祭與《九歌》的關系入手,來探討荊楚之地先民們的真實生活、民族心理和民俗思維等等。緒論主要是問題的提出、目的與研究的方法。第一章涉及到的是巫祭與荊楚。首先對巫祭的起源、地位加以追溯和正名,進而來界定中國獨特的巫祭含義。其次就是通過屈原時期的巫祭背景,來探求《九歌》生成的環(huán)境和形成時期。第二章是荊楚巫祭與《九歌》的關系。首先通過巫祭的基本理論考證得出,《九歌》是巫祭之曲,是荊楚之地具有原始性質(zhì)的巫祭資料。但《九歌》中并沒有出現(xiàn)“巫”這個字,卻出現(xiàn)了“靈”!拔住焙汀办`”是什么關系?經(jīng)過辨明,巫即靈,這就為研究荊楚巫祭與《九歌》關系提供了首要條件。其次,有關《云中君》、《東君》的神次與所處的位置,歷來頗有爭議,且《云中君》巫祭的是什么神?也是一個重要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為本論題的考證奠定了基礎。第三章是從《九歌》看荊楚巫祭的方式。首先論證出荊楚巫祭的時間在夜晚,即為夜祭。進而通過對待巫祭的態(tài)度、選擇吉日、齋戒、佩香草、更華服、歌舞等巫祭前的準備,來探討荊楚之地巫祭儀典的過程。最后涉及到了《九歌》巫祭儀典的主題、結(jié)構(gòu)和情感脈絡。第四章是從楚墓巫祭竹簡中看《九歌》,主要是通過楚墓出土的巫祭竹簡、文物和《史記·封禪書》兩個方面,來進一步闡述、佐證前面的考證結(jié)論。最后是本論題的結(jié)論,主要是通過前幾章反復闡述、考證的結(jié)果,,試圖得出一些獨特的認知。 總之,緒論是問題的提出、研究意義、研究現(xiàn)狀、研究方法;第一章是荊楚巫祭、《九歌》等相關問題的總體概括;第二章是從理論上和出現(xiàn)的一些爭議著手;第三章是以《九歌》為代表的荊楚巫祭具體的實踐過程;第四章是佐證;最后是結(jié)論。本論題還有很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今初考論其實,以求見諒于大方之家。
【關鍵詞】:荊楚巫祭 《九歌》 楚墓巫祭竹簡
【學位授予單位】:西藏民族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I207.22;B933
【目錄】: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緒論9-14
- 一、選題的意義9-11
- 二、學術(shù)界有關本選題的研究現(xiàn)狀及研究方法11-14
- 第一章 巫祭與荊楚14-21
- 一、巫祭的起源、地位及界定14-18
- (一)起源和地位14-17
- (二)界定17-18
- 二、荊楚之地的巫祭18-21
- (一)屈原時代的巫祭背景18-19
- (二)《九歌》的生成19-21
- 第二章 荊楚巫祭與《九歌》的關系21-33
- 一、“祭不越望”與《九歌》21-27
- (一)《九歌》是否為祭曲21-24
- (二)巫、祝、宗、史、靈辨明24-27
- 二、《九歌》的相關問題質(zhì)疑27-33
- (一)《九歌·東君》的位置27-30
- (二)《云中君》為楚王室的守護神及其在《九歌》巫祭之中的神次30-33
- 第三章 從《九歌》看荊楚巫祭的方式33-50
- 一、《九歌》巫祭的時間考33-35
- 二、《九歌》巫祭前的準備35-44
- (一)巫祭的態(tài)度與吉日35-37
- (二)齋戒、香草與華服37-42
- (三)歌舞42-44
- 三、《九歌》中巫祭的主題及其結(jié)構(gòu)與情感脈絡44-50
- (一)《九歌》中巫祭的主題44-47
- (二)《九歌》巫祭中的結(jié)構(gòu)與情感脈絡47-50
- 第四章 從楚墓巫祭竹簡看《九歌》50-55
- 一、從楚墓巫祭竹簡看《九歌》巫祭的神譜系統(tǒng)50-52
- 二、從楚墓巫祭竹簡和《史記·封禪書》看《九歌》的巫祭52-55
- 結(jié)論55-56
- 參考文獻56-61
- 致歉61-62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科研情況6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許富宏;略論二司命的祭祀對象及命名來源[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2 邱宜文;從《九歌》之草木試論香草與巫術(shù)[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9年05期
3 湯漳平;再論楚墓祭祀竹簡與《楚辭·九歌》[J];文學遺產(chǎn);2001年04期
4 ;戰(zhàn)國楚竹簡概述[J];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04期
5 過常寶;;《離騷》和巫術(shù)儀式[J];文學遺產(chǎn);1992年03期
6 劉信芳;;包山楚簡神名與《九歌》神yG[J];文學遺產(chǎn);1993年05期
本文關鍵詞:《九歌》與荊楚巫祭關系考,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993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399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