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穆斯林社會融合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25 13:21
本文關鍵詞:流動穆斯林社會融合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在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問題逐漸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作為流動人口一部分的流動穆斯林群體,由于其獨特的流動人口、少數民族和伊斯蘭教徒的三重身份,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除了面臨漢族流動人口也會面臨的體制和城鄉(xiāng)差異的問題,他們還會受到文化和宗教的影響,從而使其社會融合過程較之一般的流動人口更加復雜和艱難。因此深入研究流動穆斯林的社會融合問題,不僅有利于我國的城鄉(xiāng)統(tǒng)籌和地區(qū)統(tǒng)籌,還對民族團結、宗教和睦和社會和諧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所關注和探討的就是南京流動穆斯林的社會融合問題。在中國伊斯蘭教的發(fā)展上,南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中心地區(qū)。近年來,南京市更是以其優(yōu)越的人文地理經濟環(huán)境,而成為流動穆斯林相對集中的地區(qū)之一。本研究選取南京作為調查地點,通過訪談法、觀察法和文獻研究法等多種手段,從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心理四個維度對流動穆斯林社會融合的狀況進行研究,并對其制度和個人層面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研究發(fā)現南京流動穆斯林在職業(yè)、空間、社交、文化、心理等方面與南京本地人區(qū)分開來,面臨身有所屬、心有所歸的融合現實。具體體現在拉面館的經濟生活、哲瑪提的社會互動、伊斯蘭的文化生活、以及外地人的心理感受四個方面。流動穆斯林的社會融合過程受到制度和個人層面因素的雙重影響。從制度層面來看,沒有城市戶籍的流動穆斯林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受到了戶籍制度及附著在戶籍制度之上的教育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的限制。從個人層面來看,新型社會資本的缺失、人力資本的不足、宗教信仰的限制使得流動穆斯林的社會融合受到影響。最后,針對流動穆斯林社會融合中存在的問題,本研究提出了相應的社會政策和社會工作服務建議。
【關鍵詞】:流動穆斯林 社會融合 制度 社會資本 人力資本 宗教信仰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B968;C912.6
【目錄】: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緒論9-13
- 一、流動穆斯林社會融合的研究背景9-10
- (一) 中國流動人口9
- (二) 中國穆斯林流動人口9
- (三) 流動穆斯林的社會融合問題9-10
- 二、流動穆斯林社會融合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問題10-11
- (一) 研究對象10
- (二) 研究問題10-11
- 三、流動穆斯林社會融合的研究意義11-12
- (一) 理論意義11
- (二) 現實意義11
- (三) 政策意義11-12
- 本章小結12-13
- 第二章 文獻回顧13-29
- 一、流動人口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13-15
- (一) 流動人口研究13-14
- (二)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14-15
- 二、流動穆斯林研究15-18
- (一) 流動穆斯林的涵義15-16
- (二) 流動穆斯林的特征16-17
- (三) 流動穆斯林的社會適應17-18
- 三、社會排斥與社會融合研究18-27
- (一) 從社會排斥到社會融合18-20
- (二) 社會融合的理論視角20-21
- (三) 社會融合的測量維度21-23
- (四) 社會融合的影響因素23-27
- 本章小結27-29
- 第三章 流動穆斯林社會融合的研究框架與研究方法29-41
- 一、流動穆斯林社會融合的研究框架29-30
- 二、流動穆斯林社會融合的研究方法30-39
- (一) 研究方法的選擇30
- (二) 研究資料的收集30-37
- (三) 研究資料的分析37-38
- (四) 研究的倫理和局限38-39
- 本章小結39-41
- 第四章 流動穆斯林的社會融合的多維度分析41-67
- 一、拉面館的經濟生活41-50
- (一) 就業(yè):餐飲與服務41-46
- (二) 居住:前店和后屋46-48
- (三) 消費:有限與低度48-50
- 二、哲瑪提的社會互動50-55
- (一) 人際交往:以穆斯林為主50-52
- (二) 社會參與:以宗教為紐帶52-55
- 三、伊斯蘭的文化生活55-60
- (一) 不變的鄉(xiāng)音55-56
- (二) 移植的風俗習慣56-58
- (三) 特定的宗教信仰58-60
- 四、外地人的心理感受60-64
- (一) 身份上的他者61-63
- (二) 移而不遷63-64
- 本章小結64-67
- 第五章 流動穆斯林社會融合的影響因素分析67-84
- 一、流動穆斯林社會融合的制度層面分析67-73
- (一) 戶籍制度與社會融合67-69
- (二) 教育制度與社會融合69-71
- (三) 社會保障制度與社會融合71-73
- 二、流動穆斯林社會融合的個人層面分析73-82
- (一) 社會資本與社會融合73-77
- (二) 人力資本與社會融合77-79
- (三) 宗教信仰與社會融合79-82
- 本章小結82-84
- 第六章 結論與討論84-90
- 一、結論84-86
- (一) 融合現狀:身有所屬、心有所歸84-85
- (二) 影響因素:制度與個人層面的雙重制約85-86
- 二、討論86-87
- (一) 社會融合與民族融合86-87
- (二) 結構與行動雙重視角87
- 三、流動穆斯林社會融合的社會政策和社會工作服務建議87-89
- 四、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89-90
- 參考文獻90-97
- 附錄A:訪談提綱97-99
- 致謝99-10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康雯琴,丁金宏;大城市開發(fā)區(qū)流動人口居住特征研究——以上海浦東新區(qū)為例[J];城市發(fā)展研究;2005年06期
2 嘎日達;黃匡時;;西方社會融合概念探析及其啟發(fā)[J];國外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3 季文;應瑞瑤;;農民工流動、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J];江漢論壇;2006年04期
4 朱力;論農民工階層的城市適應[J];江海學刊;2002年06期
5 文軍;黃銳;;超越結構與行動:論農民市民化的困境及其出路——以上海郊區(qū)的調查為例[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年02期
6 王琛,周大鳴;試論城市少數民族的社會交往與族際交流——以深圳市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7 周競紅;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城市民族工作[J];民族研究;2001年04期
8 朱力;準市民的身份定位[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9 李林鳳;;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區(qū)支持[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10 馬冬梅;;都市外來回族穆斯林社會網絡的建構——以桂林市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本文關鍵詞:流動穆斯林社會融合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938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393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