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善惡報應思想
本文關鍵詞:道教的善惡報應思想,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重新理解道教的善惡報應觀對于我們研究與拯救當代的道德缺失的社會問題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現(xiàn)實意義,并能為之提供思想指導。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道教中“善”“惡”以及“報應”的具體含義。然后要了解道教善惡報應觀的歷史淵源,從原始社會的鬼神崇拜開始導致中國人一直信奉著在人類世界之外,存在著一種超越自然的力量,這種超越自然的力量會對人類的行為有所引導,而長生不死以及靈魂不滅的觀念也導致人們對于報應的不可逃避性有所畏懼。 接下來是介紹道教善惡報應觀的主要內容,在這一部分里主要是以道教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以及《太上感應篇》還有功過格為例。其中《太平經(jīng)》成書較早,是道教形成之初的主要著作之一,它代表的是道教早期的善惡報應觀的主要觀點,主要內容是承負報應的思想,即天道承負說。其主要含義是后人承擔前人的行為所造成的后果,前人作惡、后人遭殃,前人行善、后人享福。而《太上感應篇》則是代表了道教晚期的善惡報應觀的主要觀點。其主要內容是通過論述倫理道德來勸善懲惡,融合了儒、釋、道三教特色,并且提出了詳細的善惡的標準。最后說到功過格,那是一種用明確的分數(shù)來表示善惡程度,使懲惡揚善得到具體指導和衡量標準的一類勸善書,對于功過之格與罪惡的等級劃分極其到位,一張清晰如畫的功過格清單呈現(xiàn)在眼前。 然后是道教與佛教、儒教在善惡報應觀方面的比較,文中將佛教的善惡報應觀和儒教的善惡報應觀分別與道教的善惡報應觀做比較,這樣才能更加凸顯出道教善惡報應觀的特點。通過比較,才能史好的去發(fā)現(xiàn)各種善惡報應觀的精華或糟粕思想,以求取長補短,史好的發(fā)揮其道德教化的作用。
【關鍵詞】:善惡報應 承負報應 勸善 因果報應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B95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1
- 一、選題目的和意義8
- 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8-10
- 三、研究方法和理論創(chuàng)新點10-11
- (一) 研究方法10
- (二) 理論創(chuàng)新點10-11
- 第一章 道教善惡報應思想的產(chǎn)生11-17
- 第一節(jié) 道教中“善”、“惡”和“報應”11-13
- (一) “善”的含義11
- (二) “惡”的含義11-12
- (三) 報應的含義12-13
- 第二節(jié) 道教善惡報應思想的淵源13-17
- (一) 鬼神崇拜與祖先崇拜觀念13-15
- (二) 長生不死與得道成仙觀念15-17
- 第二章 道教善惡報應思想的內容17-32
- 第一節(jié) 《太平經(jīng)》的報應思想17-23
- (一) 《太平經(jīng)》的歷史地位17
- (二) 《太平經(jīng)》一書及其內容17-19
- (三) 《太平經(jīng)》的承負報應思想19-23
- 第二節(jié) 太上感應篇的報應思想23-28
- (一) 《太上感應篇》的地位及其內容23-25
- (二) 《太上感應篇》的倫理報應思想25-28
- 第三節(jié) 功過格的報應思想28-32
- (一) 功過格的基本含義28-29
- (二) 功過格的思想內容29-30
- (三) 功過格的歷史作用30-32
- 第三章 道教與佛教、儒教在善惡報應思想方面的比較32-40
- 第一節(jié) 道教善惡報應思想與佛教的區(qū)別32-36
- (一) 報應主體:全體與自身32-33
- (二) 報應范圍:社會與“六道”33-34
- (三) 報應來源:無“道”與未“作業(yè)”34-36
- 第二節(jié) 道教善惡報應思想與儒教的區(qū)別36-40
- (一) 報應范圍:社會與家族36-37
- (二) 報應來源:神明與天命37-40
- 結語40-41
- 參考文獻41-44
- 致謝44-45
- 碩士期間發(fā)表的論文4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孔令梅;;道教承負說淺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2 鄭宗言;;“承負”思想探源[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6年10期
3 弓元元;;因果報應傳統(tǒng)與《閱微草堂筆記》[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4 劉寬亮;簡論中國傳統(tǒng)報怨的三種方式[J];道德與文明;2003年06期
5 唐景;韓愈歷史學說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6 黃景春;;“承負說”源流考——兼談漢魏時期解除“重復”法術[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7 崔雪茹;;三種報怨方式的倫理分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8 張踐;;因果報應論對傳統(tǒng)政治正義觀的補充[J];理論學刊;2007年01期
9 王月清;中國佛教善惡報應論初探[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10 胡超;;富蘭克林的道德修善法與《了凡四訓》的改變命運之法的比較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楊松賀;德在孔子思想體系中的地位[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彤偉;《三國志》同義詞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3 史婷婷;《太平經(jīng)》哲學思想探微[D];山東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馬麗;明末的勸善思想和慈善事業(yè)[D];蘇州大學;2005年
2 熊紅艷;承負說與因果報應論的比較分析[D];西南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道教的善惡報應思想,,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844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384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