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印度教改教運動“回家運動”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9-29 19:37
“回家運動”是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在將印度建設(shè)成為印度教國家的目的驅(qū)動下開展的,改變部分印度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宗教信仰,使其成為印度教徒的改教運動,是印度教民族主義政治與現(xiàn)代印度教改革融合的產(chǎn)物。在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看來,這些基督徒和穆斯林祖上均為印度教徒,后因受到外部影響改信了其他宗教,所以將這些“曾經(jīng)的印度教徒”改教回印度教是在宗教意義上的“回家”;并且,這種帶有政治色彩的宗教活動有助于增加印度教徒人口,進而推動將印度建設(shè)為由印度教民族主義者所理解的印度教徒民族主導的印度教國家。本文首先基于第一手文獻資料分析“回家運動”在印度教改革和印度教民族國家建設(shè)兩方面的思想基礎(chǔ),回溯雅利安社的“凈化運動”轉(zhuǎn)變?yōu)橛《冉堂褡逯髁x者的“回家運動”的歷史過程。在此基礎(chǔ)上,本文結(jié)合印度本地對于“回家運動”相關(guān)事件的報道,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四個“回家運動”案例加以分析,從“回家運動”影響的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情況、“回家運動”面向的人群、核心組織和活動發(fā)展過程,總結(jié)“回家運動”的特點和其對印度宗教社會的影響,并考察印度教民族主義者是如何通過“回家運動”來推動建設(shè)印度教國家,而這一運動又如何進一步影響了印度教民族主...
【文章頁數(shù)】:5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致謝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背景和研究意義
(二)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三) 研究問題和方法
(四) 研究內(nèi)容
第一章 印度教改教運動的思想基礎(chǔ)
第一節(jié) 雅利安社的印度教改革思想
第二節(jié) 印度教民族主義思想
第二章 印度教改教運動的發(fā)展歷程
第一節(jié) 雅利安社的“凈化運動”
第二節(jié) 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的“回家運動”
第三章 “回家運動”具體案例分析
第一節(jié) 針對部落民基督徒的“回家運動”
第二節(jié) 針對達利特基督徒的“回家運動”
第三節(jié) 針對穆斯林拉其普特的“回家運動”
第四節(jié) 針對穆斯林納特種姓的“回家運動”
第四章 “回家運動”的特點和影響
第一節(jié) “回家運動”的特點
第二節(jié) “回家運動”的影響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外文文獻
相關(guān)媒體報道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印度的“部落”:作為學術(shù)概念和治理范疇[J]. 吳曉黎. 世界民族. 2014(05)
[2]印度穆斯林種姓摭議[J]. 蔡晶. 世界宗教研究. 2012(03)
[3]印耶皈依之辯——殖民時期印度教與基督教的對話[J]. 邱永輝. 南亞研究季刊. 2009(04)
[4]淺析“印度教特性”政治[J]. 邱永輝. 南亞研究季刊. 2003(02)
[5]二十世紀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歷史與社會探源[J]. 王紅生. 北大史學. 1997(00)
[6]達耶難陀·娑羅室伐底的宗教和社會思想述評——紀念達耶難陀·娑羅室伐底逝世一百周年[J]. 黃心川. 南亞研究. 1983(04)
本文編號:3683187
【文章頁數(shù)】:5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致謝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背景和研究意義
(二)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三) 研究問題和方法
(四) 研究內(nèi)容
第一章 印度教改教運動的思想基礎(chǔ)
第一節(jié) 雅利安社的印度教改革思想
第二節(jié) 印度教民族主義思想
第二章 印度教改教運動的發(fā)展歷程
第一節(jié) 雅利安社的“凈化運動”
第二節(jié) 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的“回家運動”
第三章 “回家運動”具體案例分析
第一節(jié) 針對部落民基督徒的“回家運動”
第二節(jié) 針對達利特基督徒的“回家運動”
第三節(jié) 針對穆斯林拉其普特的“回家運動”
第四節(jié) 針對穆斯林納特種姓的“回家運動”
第四章 “回家運動”的特點和影響
第一節(jié) “回家運動”的特點
第二節(jié) “回家運動”的影響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外文文獻
相關(guān)媒體報道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印度的“部落”:作為學術(shù)概念和治理范疇[J]. 吳曉黎. 世界民族. 2014(05)
[2]印度穆斯林種姓摭議[J]. 蔡晶. 世界宗教研究. 2012(03)
[3]印耶皈依之辯——殖民時期印度教與基督教的對話[J]. 邱永輝. 南亞研究季刊. 2009(04)
[4]淺析“印度教特性”政治[J]. 邱永輝. 南亞研究季刊. 2003(02)
[5]二十世紀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歷史與社會探源[J]. 王紅生. 北大史學. 1997(00)
[6]達耶難陀·娑羅室伐底的宗教和社會思想述評——紀念達耶難陀·娑羅室伐底逝世一百周年[J]. 黃心川. 南亞研究. 1983(04)
本文編號:36831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3683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