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德清三教關系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09 05:56
本文關鍵詞:憨山德清三教關系思想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提起晚明時代,我們往往會浮現(xiàn)政治黑暗,吏治不振,黨爭紛繁的昏暗畫面。生于晚明,是不幸的,因為破敗的明王朝已經(jīng)不復“憶昔開元全盛日”的輝煌,人民在動蕩的環(huán)境中掙扎;生于晚明,又是幸運的,它見證著新舊思想的交替,碰撞出文化的火花。儒、釋、道,這三者誕生的緣由各有差異,所推崇的典籍也大不相同,在各個王朝的地位更是大相徑庭。它們在晚明又將呈現(xiàn)一個怎樣的特點?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作出了系統(tǒng)的解答。憨山大師的經(jīng)歷是傳奇的,他親力親為,一掃明初以來佛教日漸衰微的勢態(tài),猶如一股春風,將佛教信仰與儒、道結合,使得晚明佛教界在三教關系方面有了系統(tǒng)的范本。 本文以憨山大師的三教關系思想研究作為切入點,系統(tǒng)地梳理了憨山大師三教關系思想的理論淵源,從儒釋道三教關系的產(chǎn)生,發(fā)展,以及憨山大師之前的三教關系作了一個簡單地闡述;同時結合憨山大師坎坷起伏的一生,對他的三教思想關系的形成產(chǎn)生的影響也作了一個比較完備的介紹。本文系統(tǒng)整理了憨山的三教一源論,把憨山德清的三教關系思想細化為以一心統(tǒng)三教、五乘三教,圓融不離、止觀修養(yǎng),不離人道三個部分,同時將憨山儒佛、道佛關系區(qū)分開來加以闡述。在憨山的儒佛關系論中,本文主要以憨山的視角,以佛教觀點來禪化儒學,同時以《大學綱目決疑》為范本,對憨山大師的儒佛關系作了一個簡單的介紹,并簡單地與儒家經(jīng)典解釋作了一個比較;在憨山的道佛關系論中,本文也是從憨山大師的視角出發(fā),著重闡述對道家經(jīng)典概念“道”以及莊子經(jīng)典篇目的佛學化理解,并從中提煉出憨山大師的道佛關系。通過文本對憨山儒佛,道佛關系的解讀,本文初步總結憨山德清思想特點是佛通儒道、旨歸利生,憨山以止觀作為三教修行共同的功夫,又以判教的方式,將儒、道、佛三家判分開來,意義不僅僅在于融匯三教本身,更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探討。憨山將傳統(tǒng)的儒家經(jīng)世,道家忘世,佛教出世的分工說重新整合,加以禪化與闡發(fā),同歸于“利生”。此時的佛教已經(jīng)不在是脫離于世俗生活的佛教,而是與現(xiàn)世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是一種現(xiàn)世的經(jīng)世的佛教,以人道作為佛教觀點的基本,憨山大師就將出世與儒家忠孝兩全的矛盾很好的進行了調(diào)和,這也是諸多儒家士大夫進一步去了解佛教,接近佛教,學習佛教的原因之一。為了深化這一觀點,本文將憨山大師的三教關系與同時代相似觀點進行比較:在佛教系統(tǒng)內(nèi)部,本文與當時著名的高僧元賢作了對比,將元賢的三教一理與憨山的三教同源思想放在同一個角度下審視;同時,也與憨山齊名的三大高僧之一智旭的三教思想進行比較,將他的儒道佛思想與憨山的三教關系思想作了比較,期望從對憨山大師三教關系思想的探析,還原一個真實的晚明佛教思想界。在評析憨山大師的三教思想關系的時候,本文是從憨山大師三教關系對三教關系歷史的發(fā)展性與局限性進行闡發(fā),憨山大師的三教關系是在晚明這個特定的時代下形成的,帶有深刻的社會烙印,他是晚明居士佛教興起的原因之一,也是對三教合一這個三教關系思想歷史發(fā)展的一個補充與完善;但同時也要體會到,憨山大師在論證儒佛、道佛關系時,均使用的是佛教自由心證,都是以佛教觀點來禪化儒道,并不是帶有一種嚴密的學理分析,因此也是一家之言。憨山大師對于三教思想的傳承與發(fā)展,于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nèi)绾卫^承與發(fā)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也有著啟示與意義;閱讀憨山大師的三教關系經(jīng)典,也是在體悟憨山大師的“經(jīng)世”之心與“妙悟”之心。
【關鍵詞】:憨山德清 三教合一 儒釋道 晚明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B949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3
- 第一章 憨山德清的三教關系思想產(chǎn)生原因13-20
- 一、憨山大師生平13
- 二、憨山德清三教關系思想淵源13-16
- 1. 儒釋道三教關系思想的產(chǎn)生13-14
- 2. 憨山德清之前儒釋道三教關系思想的發(fā)展概況14-16
- 三、憨山德清思想社會根源16-20
- 1. 憨山大師生平對憨山德清思想的影響16-20
- 第二章 憨山三教關系論20-35
- 一、三教一源論20-26
- 1. 以一心統(tǒng)三教20-22
- 2. 五乘三教,圓融不離22-23
- 3. 止觀修養(yǎng),不離人道23-26
- 二、儒佛關系論26-31
- 1. 佛化儒學26-27
- 2. 《大學綱目決疑》淺析27-31
- 三、道佛關系論31-35
- 1. 佛化老莊31-32
- 2. 憨山對道家看法32-35
- 第三章 憨山三教關系思想特點35-39
- 一、總結憨山三教關系思想特點35-36
- 二、佛教系統(tǒng)內(nèi)三教關系的比較36-39
- 1. 憨山與名僧元賢三教關系思想比較36-37
- 2. 憨山與高僧智旭三教關系思想比較37-39
- 第四章 憨山德清三教關系思想評析39-43
- 一、憨山三教關系思想的發(fā)展性39-40
- 二、憨山三教關系思想的局限性40-41
- 三、憨山德清三教關系思想現(xiàn)代啟示41-43
- 結語43-45
- 參考文獻45-47
- 致謝47-48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4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霞;論明代佛教的三教合一說[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5期
2 李霞;憨山德清的三教融合論[J];安徽史學;2001年01期
3 李四龍;;論儒釋道“三教合流”的類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4 陳永革;經(jīng)世佛教與出世解脫:論晚明佛學復興的困境及其反思[J];佛學研究;2002年00期
5 夏清瑕;憨山德清的三教一源論[J];佛學研究;2002年00期
6 白欲曉;牟宗三儒釋道三教的哲學證立與圓教判釋[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7 孫浩然;翟艷春;;袁宏道與晚明“三教合一”思潮[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10期
8 夏清瑕;憨山德清的凈土思想[J];五臺山研究;1999年03期
9 王紅蕾;;緣起與本根:佛教與道教宇宙觀的沖突與調(diào)和——憨山德清《莊子內(nèi)篇注·齊物論》研究[J];哲學研究;2007年04期
10 黃德昌,王銀桃;試論晚明禪宗新動向[J];中華文化論壇;2000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葛靜萍;憨山大師與晚明社會[D];貴州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憨山德清三教關系思想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518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351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