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華嚴思想向中國的傳播
本文關鍵詞:域外華嚴思想向中國的傳播,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佛教向中國的傳播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外來文化輸入,也是整個世界的古代歷史上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一次文化交往。本文以域外華嚴學向中國的傳播作為研究的對象,試圖通過對華嚴入華歷史的系統(tǒng)清理以及對影響華嚴入華的各個因素的分析,把握華嚴學向中國傳播的基本線索和基本特征,進而理解唐代以前印度佛教進入中國的基本規(guī)律。 本文從梳理國內外關于華嚴思想產生地域和產生時間的相關研究開始,在分析綜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認為華嚴思想萌生于東南印度,之后向北印度傳播。接著討論古代印度佛學的集大成者龍樹和世親與華嚴思想的關系,認為龍樹時代《十地經》類的華嚴經典已經流行,此時的華嚴思想主要是以“十地”為組織形態(tài)的菩薩行理論。世親時代華嚴思想主要出現了“一心緣起”與“阿賴耶識緣起”聯系起來論證世界各種事物的思想。接著本文從位處印度和中國內地之間的貴霜和于闐入手,討論中亞在華嚴東傳入華方面所發(fā)揮的作用,認為產生于印度的早期華嚴思想,經過貴霜和于闐傳入中國內地,貴霜和于闐作為中印文化交往之間的中轉站,不但促成了域外華嚴思想的向東傳播,也不斷豐富完善乃至改變著早期的華嚴思想,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域外華嚴思想傳入中國的歷史進程。 關于華嚴思想入華的基本進程,本文以《六十華嚴》的譯出為界線,分前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華嚴思想都是經中亞地區(qū)傳入中國內地,,以單本經為傳播的載體,在理論上尚未出現博大精深的體系,早期華嚴譯經者也并沒有突出華嚴,而是眾經并出,學派不明,其傳入的范圍主要局限在洛陽、長安一帶,加之“只譯不說”的傳播特點以及社會的動蕩,華嚴思想的傳入還處于十分稚嫩而脆弱的狀態(tài)。六十華嚴傳入之后,華嚴入華的歷史為之突變,一方面比較完整的域外華嚴思想進入了中國,另一方面,中國人對華嚴的興趣、對華嚴的理解、對華嚴的傳揚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別是到隋代以后,國家統(tǒng)一促成了各地及各種形態(tài)華嚴學的融合,為唐初中國華嚴學理論體系的全面建立奠定了基礎。而經過法順、智儼和法藏三代的努力所創(chuàng)建的華嚴宗,不但完成了華嚴學的中國化過程,建立起了中國的華嚴學思想體系,而且在也宣告了域外華嚴思想向中國的傳播的最后完成。 總體上說,華嚴思想向中國的傳播是以和平的、漸進的、互補的方式進行的,這一歷史進程既受到華嚴學說自身發(fā)展演變軌跡的影響,也受到中印文化交往中轉地中亞地區(qū)特別是于闐地區(qū)的影響,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同中國社會、中國文化發(fā)展密切聯系在一起,顯示了中印文化交往當中眾多復雜的因素。它的成功傳入成為古代中外文化交往的典型,也為當今中外文化交往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
【關鍵詞】:印度 佛教 華嚴 傳播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B949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緒言9-12
- 第一章 華嚴思想的起源和基本理論體系12-20
- 第一節(jié) 學術界關于古代印度華嚴思想起源的研究12-15
- 一、關于華嚴思想產生的地域13
- 二、關于華嚴思想產生的時間13-15
- 第二節(jié) 古代印度華嚴思想的流布與演進15-20
- 一、龍樹時代的華嚴思想15-17
- 二、世親時代的華嚴思想17-20
- 第二章 中亞與華嚴思想的東傳20-26
- 第一節(jié) 貴霜佛教與華嚴典籍東傳漢地20-23
- 第二節(jié) 于闐與華嚴東傳23-26
- 第三章 域外華嚴思想向中國的初傳26-41
- 第一節(jié) 傳入初期的界定及傳入概況26-27
- 一、傳入初期的界定26
- 二、傳入初期華嚴單行本列表26-27
- 第二節(jié) 傳入初期第一階段華嚴單行經的分析27-32
- 一、第一階段時間劃分27
- 二、經典及分析27-32
- 第三節(jié) 傳入初期第二階段華嚴單行經的分析32-36
- 一、第二階段的時間劃分與總體把握32
- 二、此階段輸入并流傳后世的華嚴經典32-35
- 三、遺失經典及分析35-36
- 第四節(jié) 中國人對初期華嚴單行經的回應36-41
- 一、華嚴單行經在北方地區(qū)引起的回應36-38
- 二、華嚴單行經在南方地區(qū)引起的回應38-39
- 三、單行經研究的集大成者僧衛(wèi)39-41
- 第四章 域外華嚴思想的全面輸入41-59
- 第一節(jié) 華嚴經典的全面輸入41-44
- 一、全面輸入的界定41
- 二、晉譯華嚴的翻譯與初期流傳41-44
- 第二節(jié) 華嚴思想與中國文化交往的深入44-51
- 一、《地論》的輸入與華嚴學在中國的發(fā)展44-49
- 二、士大夫、貴族與華嚴思想向中國社會的滲透49-51
- 第三節(jié) 華嚴思想的成熟51-59
- 一、隋代《地論》學在長安的興盛對華嚴學的推動51-54
- 二、多樣型華嚴研究54-55
- 三、杜順、智儼和法藏與華嚴思想體系的建立55-59
- 結語59-63
- 參考文獻63-65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崇琛;;中西交通視野下的《聊齋》狐貍精形象——從《聊齋》中狐貍精的“籍貫”說起[J];蒲松齡研究;2008年03期
2 秦淮;僧肇在兩種文化之間[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3 楊文斌;;延壽、宗密“禪教合一”論的差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4 李暉;唐詩“羯鼓”考[J];安徽新戲;1998年05期
5 王戰(zhàn)睿;;理趣符老莊,風神類談客——論魏晉之際的士僧交往與融合[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6 安尊華;;梁啟超佛經目錄學思想[J];安順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7 姚衛(wèi)群;佛教的“涅i謾憊勰頪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8 鐘仕倫;;“人是精神物”與晉宋之際自然審美觀的形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9 姜元奎,謝路軍;慧遠念佛思想特色探究[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10 丁琪琳;;秦直道的曇花一現及其對交通規(guī)劃的警示——基于交通區(qū)位角度的解釋[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閆愛賓;;錢弘O觥⒑捍芙逃氡嬗∷韃糩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一輯(2011年中國建筑史學學術年會論文集-蘭州理工大學學報第37卷)[C];2011年
2 譚中;;中華文明“表現之秘”從何而來? “CHINDIA/中印大同”開發(fā)中國精神與物質文明的歷史運作[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華文明”國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6年
3 王騰;;隋唐五代西域羅氏流寓中國與敦煌羅氏家族研究[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三編[C];2005年
4 唐思鵬;;《宗鏡錄》的中觀思想[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5 賈東橋;;佛教解脫價值觀及其現代意義[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6 周桓;;義凈前往南海諸國和印度的事跡及其貢獻——兼述古代中國與南海諸國的友好關系[A];河北省歷史學會第二屆年會論文選[C];1981年
7 何志國;;漢晉佛像研究綜述及展望[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高凱;;從人口性比例和疾病狀況看西域在漢晉時期佛教東漸中的作用[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7輯——“草原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阿合買提江·艾海提;阿布力克木·阿布都熱西提;;青金石古今中外名稱考[A];絲綢之路民族古文字與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10 李樹輝;;博采眾長、兼容并蓄的高昌回鶻文化[A];絲綢之路民族古文字與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馮軍;論外宣翻譯中語義與風格的趨同及篩選機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史兵;唐代長安城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羅驤;慧遠與東晉佛教的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5 曹芳宇;唐五代量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呂偉;體用之間[D];南開大學;2010年
7 侯艷;漢譯佛經之美術理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冀愛蓮;翻譯、傳記、交游:阿瑟·韋利漢學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尹勇;隋唐五代內遷蕃胡族源考異[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賈文麗;漢代河西軍事地理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慧;佛教對劉勰及其《文心雕龍》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劉敏;《太平廣記》中的鼠信仰探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詹偉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胡麗娜;牛頭禪佛性論思想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吉;契嵩孝親觀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顏福;藏傳佛教“十善”中的倫理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7 楊成忠;敦煌變文的審美文化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守杯;魏晉南北朝時期涼州佛教述論[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鵬;齊梁詩風嬗變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10 侯曉珊;南朝詩歌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域外華嚴思想向中國的傳播,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457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345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