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宗教論文 >

論費爾巴哈的宗教思想及其超越性

發(fā)布時間:2017-04-15 10:12

  本文關鍵詞:論費爾巴哈的宗教思想及其超越性,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費爾巴哈是19世紀德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他以對傳統(tǒng)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批判聞名于世。費爾巴哈對宗教產生的根源進行了深入剖析,得出了宗教產生的四個要素——依賴感、愿望、想象力和利己主義,這四者共同構成了宗教產生的根源。以此為依據(jù),費爾巴哈對宗教的本質進行了揭露,他指出宗教的本質其實就是人的本質的反映和體現(xiàn),也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宗教從人的需要和愿望出發(fā)來反映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人在宗教中反映自身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人的自我意識覺醒的過程,人在宗教中使自己的本質對象化,這個異化出去的對象成為與人相對的主體反過來支配人、統(tǒng)治人,人反而成為附屬的客體。當宗教的本質被揭露以后,費爾巴哈對宗教的未來進行了探索,他為宗教的未來開出的藥方就是“愛的宗教”,只有愛的宗教才能消除異化,使人的本質重新復歸,愛的宗教是無神的宗教,愛的宗教主張把人對上帝的愛和上帝對人的愛轉化為人對人的愛,盡管費爾巴哈堅決地反對神學,但他并不反對宗教本身,他甚至認為宗教對于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宗教的起點是人,宗教的中心是人,宗教的終點依然是人。文章還對費爾巴哈“愛的宗教”理論的現(xiàn)實意義和局限性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宗教 費爾巴哈 異化 愛的宗教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B920;B516.36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緒論8-18
  • 引言 關于宗教及其未來18-21
  • 第一章 費爾巴哈對宗教根源的剖析21-31
  • 1.1 依賴感——宗教產生的心理根源21-23
  • 1.1.1 對于“畏怖”的理解21-22
  • 1.1.2 依賴感的兩種表現(xiàn)22-23
  • 1.2 愿望——宗教產生的動力23-25
  • 1.2.1 人的維度的解釋23-24
  • 1.2.2 宗教立場的解釋24-25
  • 1.3 利己主義——宗教產生的終極根源25-28
  • 1.3.1 費爾巴哈對利己主義的解釋25-26
  • 1.3.2 宗教的根源和現(xiàn)象符合利己主義26-28
  • 1.4 想象力——宗教產生的理論根源28-31
  • 1.4.1 想象力可以滿足人的一切愿望28-29
  • 1.4.2 想象力給人類帶來了神靈29-31
  • 第二章 費爾巴哈對宗教本質的揭露31-39
  • 2.1 宗教是人的本質的反映和體現(xiàn)31-34
  • 2.1.1 宗教是基于理性、意志和心的統(tǒng)一31-32
  • 2.1.2 宗教的本質是人與其自身的關系32-33
  • 2.1.3 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識覺醒的過程33-34
  • 2.2 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34-39
  • 2.2.1 宗教中人的本質異化的條件35-36
  • 2.2.2 宗教中人的本質異化的方式36-39
  • 第三章 費爾巴哈對宗教未來的探索39-47
  • 3.1 愛的宗教39-41
  • 3.1.1 愛是人的生命的表現(xiàn)39-40
  • 3.1.2 愛是一種關系而非實體40
  • 3.1.3 愛是“我”與“你”的對話,是個體向類的升華40-41
  • 3.2 愛的宗教是無神的宗教41-42
  • 3.2.1 愛的宗教是對人的肯定和對神的否定42
  • 3.2.2 愛的宗教是合乎人類本性的自由的愛42
  • 3.3 愛的宗教設想宗教被文化取代42-44
  • 3.3.1 宗教與文化的內在追求互相矛盾43-44
  • 3.3.2 宗教必將消融于文化之中44
  • 3.4 愛的宗教的現(xiàn)實意義44-46
  • 3.4.1 愛的宗教可以滿足人們的心理依賴并維系人們的情感44-45
  • 3.4.2 愛的宗教有利于促進和諧,改善人際關系45-46
  • 3.5 愛的宗教的局限性46-47
  • 結語47-48
  • 參考文獻48-51
  • 致謝51-52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5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青花;;費爾巴哈“人”學的局限性與影響分析——讀《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J];西藏發(fā)展論壇;2009年05期

2 姜智紅;;論馬克思人的本質學說的形成史[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6年01期

3 霍麗芳;;淺析馬克思的人的本質學說[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4 蔡申;論神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0年03期

5 林心雨;關于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觀的思考——重讀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6 白立強;;感性的超越與理性的回歸——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人的本質”的界定及其當代價值[J];求實;2007年02期

7 任鐘印;《巴黎手稿》與新教育觀的萌芽[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6期

8 張亮;是物質實體,還是社會經濟關系?──論青年馬克思對唯物主義范疇的矛盾理解[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9 趙祝雍;;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關系——從人道問題看馬克思實現(xiàn)的哲學革命性變革[J];改革與開放;2010年18期

10 莊建兒;馬克思早期異化論包含著實踐的唯物主義的萌芽──兼論對費爾巴哈之超越[J];嶺南學刊;199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戴勁;;費爾巴哈和馬克思在存在論上的差異[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8)[C];2010年

2 衡彩霞;;費爾巴哈的人學思想[A];人學與現(xiàn)代化——全國首屆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7年

3 涂途;;關于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費爾巴哈影響[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4 孫云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費爾巴哈”章Leben概念中譯名評議[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5 劉本炬;;論馬克思哲學批判創(chuàng)新的主體精神境界[A];“三個代表”與理論創(chuàng)新[C];2003年

6 車文博;;論費爾巴哈的心理學思想[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7 曾凡躍;;論《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費爾巴哈》的個體思想及其獨特視角[A];第八屆暨第七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朱立元;張瑜;;不應制造“兩個馬克思”的新神話——重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兼與董學文、陳誠先生商榷[A];馬克思主義 中國探索與當代價值: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9年

9 宮敬才;;人學公式的誤讀及其后果——勞動人道主義概觀[A];第八屆暨第七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戴茂堂;;論信仰的本質[A];理想·信念·信仰與價值觀——全國理想信念與價值觀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聶錦芳;如何解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N];光明日報;2005年

2 劉增惠;馬克思論自然的人和社會的人[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3 薛德震;提“以人為本”會導致“以我為本”嗎[N];北京日報;2004年

4 呂大吉;宗教的未來(上)[N];中國民族報;2004年

5 王東 林鋒;“類本質異化”是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思想嗎[N];光明日報;2006年

6 張艷濤;馬克思哲學的關懷是什么[N];學習時報;2008年

7 米健(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研究所所長、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會副會長);比較法學的歷史發(fā)展與學者的承擔[N];中華讀書報;2000年

8 特約記者 藺慶春;《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電子版“第一編輯稿”公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夏興有;論以人為本[N];光明日報;2004年

10 本版編輯 魏小萍 聶錦芳 韓立新;聚焦《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N];光明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桂鳳;重建哲學的生活之根[D];吉林大學;2010年

2 王永山;馬克思與費爾巴哈[D];蘇州大學;2004年

3 賀慶國;在歷史和歷史性之間[D];吉林大學;2011年

4 劉艷;神學批判的終結與現(xiàn)實批判的開端[D];吉林大學;2006年

5 李長虹;從理性批判到實踐批判[D];吉林大學;2010年

6 蔣紅;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和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建[D];復旦大學;2006年

7 劉興章;感性存在與感性解放[D];復旦大學;2008年

8 王曉紅;現(xiàn)實的人的發(fā)現(xiàn)[D];吉林大學;2008年

9 吳楠;人與社會關系思想的歷史性生成[D];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

10 劉麗;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家良;論“神是人的本質的異化”[D];華僑大學;2007年

2 周蝦嬌;費爾巴哈宗教觀的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3 陳衛(wèi)華;回到“感性的人”[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4 楊中陶;論費爾巴哈的宗教思想及其超越性[D];廣西大學;2013年

5 閆杰;論馬克思人學對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揚棄[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6 劉棟梁;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思想解析[D];鄭州大學;2011年

7 于洋;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思想及其時代價值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2年

8 宋偉林;論馬克思哲學對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超越[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9 金莉;費爾巴哈的幸福論述評[D];吉林大學;2007年

10 肖群;費爾巴哈與老莊思想的比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論費爾巴哈的宗教思想及其超越性,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

本文編號:30819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30819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62b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