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東漢儒道互補對《太平經(jīng)》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論東漢儒道互補對《太平經(jīng)》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東漢末年社會危機的爆發(fā),使?jié)h代社會的經(jīng)濟結構、政治結構徹底崩潰,文化傾向也發(fā)生了重大轉變。曾經(jīng)繁盛一時的儒家經(jīng)學漸趨衰弱,整個社會出現(xiàn)空前的信仰危機。此時,道家思想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不斷擴大影響,并逐漸向儒學滲透,成為時人救弊補偏的思想武器,儒道互補遂成學術風尚。面對動蕩不安的政局,眾多儒家學者出于對政治的失望而遠離權力斗爭中心,轉而專心從事學術研究,社會呈現(xiàn)出儒道互補、融匯百家的新風氣。正是在此背景下,作為漢代神學異端的《太平經(jīng)》誕生了! 《太平經(jīng)》宗教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同構”,經(jīng)中隨處可見儒道兩家天人思想的影響,體現(xiàn)了儒道互補的基本理論架構。在天人關系方面,《太平經(jīng)》認為天與人一體,本質相同是以能相互感應、相互影響,進而將自然界中同類事物相互感應的現(xiàn)象規(guī)律引入并適用于社會領域,以論證其“天人感應”宗教理論普適性。針對現(xiàn)實社會里的不公平現(xiàn)象,《太平經(jīng)》提出了“承負”理論,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并逐漸成為道教的基本教義之一!短浇(jīng)》的命論觀表現(xiàn)出“命乃天定”和“命由自身”兩種不同的傾向,借由“承負說”將兩者統(tǒng)一起來,形成了其獨特的命論體系。《太平經(jīng)》認為,今人承受的禍福歸根結底源于祖先行為的善惡,同時今人的行為也會使后人得到相應的福禍。這種因果關系,從先人的角度說是“負”,從后人的角度說是“承”,代代既相負又相承,循環(huán)往復。承負思想的哲學基礎是天道循環(huán)說,淵源為古老的家族式的善惡報應論。本文將“承負”劃分為個人承負、社會承負、自然界的承負三種類型。 《太平經(jīng)》儒道互補的基本架構不僅存在于其宗教思想中,亦體現(xiàn)在社會政治思想中,主要表現(xiàn)為民本政治的主張和賢人的政治主張。受儒道諸家民本思想的影響,《太平經(jīng)》也提出了自己的民本理論,包括“民為君本”的思想和“務民所急”、“崇尚節(jié)儉”等養(yǎng)民之法!短浇(jīng)》認為,帝王欲致太平,需有賢臣良吏輔佐,,故而提出了一系列選官之法,包括“詳其選舉”、“選賢任能”和“任人所長”等,涵蓋了選賢的重要性、選賢的標準和任賢的方法等實際政治操作的諸多具體層面。盡管作為一部更貼近下層勞動人民思維方式的宗教著作,《太平經(jīng)》的社會政治思想表現(xiàn)出諸多的民粹特色,但無論是其民本思想還是用賢思想,都未從根本上脫離漢代社會的主流框架。
【關鍵詞】:《太平經(jīng)》 儒道互補 承負思想 天人關系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B952;B234
【目錄】: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序言9-14
- (一) 前人研究成果綜述10-12
- (二) 論文結構與研究方法12
- (三) 論文創(chuàng)新之處與不足12-14
- 一、 東漢儒道互補的文化傾向14-23
- (一) 東漢后期的政治經(jīng)濟危機14-15
- 1 .東漢后期的經(jīng)濟危機14
- 2 .東漢后期的政治危機14-15
- (二) 東漢儒學的危機15-16
- (三) 東漢黃老學的發(fā)展16-17
- (四) 東漢儒道互補的實踐17-22
- 1 .儒道思想的文化差異17-18
- 2 .隱逸避世的社會群體18
- 3 .政治領域的社會批判18-20
- 4 .經(jīng)典詮釋的儒道融合20-22
- (五) 漢末危機與《太平經(jīng)》的誕生22-23
- 二、 儒道互補的架構與《太平經(jīng)》“天人同構”的宗教體系23-39
- (一) 天人相通23-30
- 1 .《太平經(jīng)》與儒、道“天人”觀念之比較23-27
- 2 .天人同類27
- 3 .天人感應27-30
- (二) 天道承負30-39
- 1 .命論觀30-33
- 2 .“承負”的內涵與哲學基礎33-35
- 3 .“承負”的種類35-36
- 4 .“承負”的淵源和影響36-39
- 三、 儒道互補的功用與《太平經(jīng)》的社會政治思想39-54
- (一) 民本政治39-47
- 1 .儒家的民本思想39-41
- 2 .道家的民本思想41
- 3 .《太平經(jīng)》的民本思想41-47
- (二) 賢人政治47-54
- 1 .儒家的用賢思想47-48
- 2 .道家的用賢思想48
- 3 .《太平經(jīng)》的用賢思想48-54
- 結語54-55
- 參考文獻55-58
- 致謝58-59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5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孔令梅;;道教承負說淺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2 張輝輝;;生各有命抑或命有可為——析《太平經(jīng)》中的命論思想[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3期
3 李養(yǎng)正;;從《太平經(jīng)》看早期道教的信仰與特點[J];道協(xié)會刊;1982年02期
4 李養(yǎng)正;;試論《太平經(jīng)》的產(chǎn)生與演變[J];道協(xié)會刊;1983年02期
5 李養(yǎng)正;;道教的淵源[J];中國道教;1987年01期
6 戴傳江;試論《太平經(jīng)》“三一為宗”思維模式及其意義[J];中國道教;2003年05期
7 唐怡;淺析《太平經(jīng)》中的政治倫理思想[J];中國道教;1996年04期
8 梁宗華;;論東漢后期的儒道融合[J];東岳論叢;2010年12期
9 羅蘭·博爾;徐躍勤;張煥君;;馬克思主義與宗教[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9年12期
10 盧云成;;簡析《太平經(jīng)》的社會思想[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史婷婷;《太平經(jīng)》哲學思想探微[D];山東大學;2009年
2 張鴻;《太平經(jīng)》政治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論東漢儒道互補對《太平經(jīng)》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975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297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