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依靠不平等條約的庇護,西方來華基督教教會紛紛將傳教的觸須進一步伸向華北和中國腹地,美以美會女布道會也加入了這一行列。該會成立于1869年,是美國成立的第二個女子宣教團體,也是眾多女布道會中最獨立的一支,女差會的成立使得海外婦女傳教運動有了獨立的組織形式。美以美會女布道會成立的初衷就是向海外非基督教國家傳道,因此女布道會成立之初,就不斷向海外國家派遣女傳教士,中國亦是其重要的布道區(qū),1871年女布道會來華,同年開始在華北地區(qū)的工作,至1939年并入衛(wèi)理公會止,女布道會在華北廣袤的土地上,以女校和婦嬰醫(yī)院為中心開展了一系列傳教工作,來華女傳教士受過高等教育,文化水平高,她們的言行舉止對當地女性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教會女校培養(yǎng)出來的女學生,她們的女性性別意識日益凸顯,在女布道會的影響和幫助下,其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成長為新時代的教會職業(yè)女性。為開展傳教工作,女布道會在華北開展了一系列教育、醫(yī)療工作,其中以天津婦嬰醫(yī)院、北京慕貞女子中學及天津中西女子中學最為有名。天津婦嬰醫(yī)院作為一所綜合性的近代女子醫(yī)院,以婦孺為醫(yī)治對象,既為中國女性帶來了西醫(yī)診療的技術,又為中國婦女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就醫(yī)環(huán)境。婦嬰醫(yī)院附設益世高級護士學校,努力按照西方的教育模式、教學標準培養(yǎng)醫(yī)學人才,為婦女醫(yī)療提供了必要的充足的醫(yī)務人員,推動了西醫(yī)教育模式在我國的確立。早期來華的醫(yī)學女傳教士擁有良好的醫(yī)療技術,通過醫(yī)療減輕中國婦女身體上的病痛,許多婦女在其影響之下,接受醫(yī)學教育,從事行醫(yī)事業(yè),獲得了職業(yè)生活和獨立的經濟地位,擺脫了作為男子附庸的境地,成為新一代的職業(yè)女性,從這方面來說,女傳教士扮演了醫(yī)者和教育者的雙重角色。而這部分中國女性在求得獨立后,又積極參與社會救助活動,突破傳統(tǒng)家庭的范圍,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履行對國家的責任,塑造了新的女性形象,成為新時代女性的典范,進一步激發(fā)了中國女性意識的覺醒。北京慕貞女中和天津中西女中是女布道會在華北開辦的最為重要的女子中學,作為教會女中,其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之處。慕貞女中是女布道會在華北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教會女子中學,是女布道會借教育傳教的典型,學校格外重視宗教教育,宗教氛圍濃厚,實際上形成了一個以女校為中心的福音傳播網絡。但是慕貞也開設了各類通識課程,教給學生其可以在社會上立足的實用知識。最重要的是,慕貞在學校的管理、學習和生活中向學生輸入了西方近代女性特質——虔誠、純潔、順從、齊家,并通過學習和組織各類校園活動不斷鞏固這些品質,慕貞的本意是在基督教義的基礎上實現男女平等的性別觀,在一定范圍內實現女性解放,尤其是接受教育的學生,經過進一步學習后,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公共領域,從事教師及其他職業(yè),成為獨立女性。中西女中是繼慕貞女中之后女布道會在華北創(chuàng)辦的第二所女子中學,中西女中希望其所培養(yǎng)的女生溫順而貞潔,有淑女氣質及大家風范,不過其所傳播的知識,開展的種種活動有助于婦女性別意識的提升和凸顯,與慕貞女中一樣,中西女中在西方女性特質輸入及女性啟蒙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上述兩所學校培養(yǎng)的女性有共通之處,教會女中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并非都是基督徒,她們后來大多成為城市中產階級,成為新時代的教會職業(yè)女性。這些職業(yè)女性對待自己的工作盡心虔誠,呈現出一種群體性的謙和特征,而在政治表達方面這些女性則明顯溫和而保守,態(tài)度激進者相對要少。美以美會女布道會來華后,在傳播基督教義的同時,也傳播了基督教的性別觀,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促使中國女性對自己的社會角色重新定位并實現角色的轉變,拓展了女性的生存空間,打開了晚清男權社會的一道裂縫。應當指出的是,該會所倡導的基督教性別觀與中國傳統(tǒng)的性別觀有相似之處,但也有本質的區(qū)別,基督教所倡導的男女平等,是基于基督教義之上的男女平的性別觀,這種性別觀念在當時盡管表現出一定的進步性,但也有很明顯的局限性,其主旨是希望培養(yǎng)女信徒,在中國建立基督化家庭,以此來影響中國社會,這種鮮明的宗教意圖與當時中國社會婦女解放運動主流的世俗化趨向形成某種緊張關系,自然減弱了其影響和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K25;B97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雪紅;;中國女性人類學研究反思(2000~2014)[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01期
2 孫婷婷;;“封建婦女”性別刻板印象的譜系學研究[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5年06期
3 高世瑜;;從婦女史到婦女/性別史——新世紀婦女史學科的新發(fā)展[J];婦女研究論叢;2015年03期
4 暢引婷;光梅紅;;當代中國婦女與社會性別史研究述評[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2期
5 尹旦萍;;女性解放是什么——五四時期對女性解放涵義的探討[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6 王顯超;牟英俊;;傳教士與中國近代醫(yī)學及醫(yī)學教育的發(fā)展[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7 姚霏;;近代中國女子剪發(fā)運動初探(1903-1927)——以“身體”為視角的分析[J];史林;2009年02期
8 余華林;;現代性愛觀念與民國時期的非婚同居問題[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9 黃志繁;周偉華;;近代基督教新教江西美以美會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10 周秋光;曾桂林;;近代西方教會在華慈善事業(yè)述論[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李學麗;中國大學模式移植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年
2 王淼;華北淪陷區(qū)基督教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3 馬光霞;監(jiān)理會在華事業(yè)研究(1848-1939)[D];山東大學;2012年
4 褚艷紅;變動中的女性研究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高f^;德貞與中國醫(yī)學早期現代化[D];復旦大學;2008年
6 陳林;近代福建基督教圖書出版事業(yè)之研究(1842—1949)[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7 慕景強;民國西醫(yī)高等教育研究(1912-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白玉;早期教會在華女子醫(yī)院研究(1875-1900)[D];天津師范大學;2016年
2 崔平;近代婦女救助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年
3 余麗麗;《女鐸》及其家庭育兒教育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年
4 曹媛媛;福建歷史上首位女西醫(yī)許金訇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年
5 尹明晶;基督教傳教士與山東現代教育體系的初步建立[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6 曹月;教會大學的中國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7 李愛花;教會大學與近代中國醫(yī)學體制化[D];山西大學;2012年
8 馬琰琰;中華基督教婦女節(jié)制協(xié)會事業(yè)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9 劉丹玲;近代來華基督新教傳教士實業(yè)傳教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陳琳;中國近代教育事業(yè)中的基督教影響[D];中南大學;2011年
,
本文編號:
2699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