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道家著作中的“禮”與“理”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顏世安;禮觀念形成的歷史考察[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2 陳鼓應(yīng);先秦道家之禮觀[J];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春陽;;中國傳統(tǒng)吉禮的產(chǎn)生及其構(gòu)建動因抉微[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2 張穎慧;;讀《<篆隸萬象名義>校釋》札記[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4期
3 陳徽;;從“學而時習”到“靜坐窮理”——儒學的篤行精神及其在宋明理學中的弱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4 李梅訓;簡論歐陽修《詩本義》對《毛傳》、《鄭箋》的批評[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5 徐望駕;;《說文解字》注釋語言常用詞的語料價值[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6 王曦;;《玄應(yīng)音義》磧砂藏系改動原文文字情況考察[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7 陳源源;;《大正藏》本《妙法蓮華經(jīng)釋文》校勘十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8 鄒大海;《墨經(jīng)》不應(yīng)為墨子所自著——從詹劍峰先生關(guān)于《墨經(jīng)》四篇著作時代的論述說起[J];安徽史學;2003年04期
9 田志勇;葉少飛;;“西楚霸王”名號考略[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10 邢蔚群;紀丹陽;;試論《管子》的“!迸c“變”思想[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何華珍;;“退嬰”探源[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關(guān)祥可;;馬泊六的典型代表——淺論《水滸傳》中的王婆[A];水滸爭鳴(第十一輯)[C];2009年
3 高文萍;;析蟾蜍畫像所反映的漢人“不死”觀念[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朱智武;;東晉南朝墓志俗字及其成因探析[A];漢唐社會經(jīng)濟與海鹽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易志文;;《說文解字·蟲部》中的同物異名和同名異物[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許子濱;;從《左傳》看《儀禮》的成書及其反映的時代[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7 姚小鷗;王克家;;《左傳》“攝官承乏”解[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8 王帷韜;;《說文解字》疊文探微[A];2010年重慶市語言學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0年
9 李璽;;略談許慎受今文經(jīng)學思想之影響[A];2010年重慶市語言學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0年
10 張林;傅延齡;;《傷寒雜病論》中“煩疼”、“疼煩”解[A];仲景醫(yī)學求真(續(xù)一)——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十五屆仲景學說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文輝;語言評價理論的價值哲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xiàn)象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用源;漢語和藏語復音詞構(gòu)詞比較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孫敏明;莊子“游”的人生哲學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5 胡志明;戰(zhàn)國文字異體現(xiàn)象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笑頻;民族民間藝人生活的苦樂原則[D];云南大學;2010年
7 郭國權(quán);清代金文研究}湂諿D];吉林大學;2011年
8 李希;郭象哲學與中古的自然審美[D];吉林大學;2011年
9 崔明石;話語與敘事:文化視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學;2011年
10 武曉麗;漢語核心詞“人”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蘆翠;東周時期齊國女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變[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3 宋肖娜;《漢語大詞典》瑕疵補正[D];湘潭大學;2010年
4 彭崢;《曾國藩全集·書信》謙敬婉詞研究與《謙詞敬詞婉詞詞典》修訂[D];湘潭大學;2010年
5 滕召梅;試比較蘇軾與辛棄疾婉約詞之異同[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孫旭鵬;莊子的生命觀[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郭辛茹;“召喚結(jié)構(gòu)”視閾中的《莊子》闡釋差距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紅;《儀禮》祭祀詞語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9 鮑樹柏;古代漢語樂器名源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元梅;《虛字說》與《助字辨略》的比較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楊菊華;中國青銅文化的發(fā)展軌跡[J];華夏考古;1999年01期
2 劉雨;;西周金文中的祭祖禮[J];考古學報;1989年04期
3 印群;論周代列鼎制度的嬗變——質(zhì)疑“春秋禮制崩壞說”[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4 顏世安;“諸夏”聚合與春秋思想史[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洪泉,杜洪松;談《老子》、《莊子》音樂美學思想之差異[J];音樂天地;2005年06期
2 李秀巖;;論《莊子》對《老子》音樂美學思想的改造[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06期
3 陳軍;;試論老莊的逆反思維[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4 沈順福;道與言——論存在與表達[J];哲學研究;2005年01期
5 白藍;;論蘇軾詩文的道學意蘊[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6 張高蘭;論《老子》《莊子》中“自然無為”觀點的差異[J];陰山學刊;2002年02期
7 李明珠;;道家文化的和諧思想[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8 田成義;;本體·認知·人生——老子與莊子哲學比較[J];北方論叢;2008年04期
9 方銘;《黃帝四經(jīng)》《老子》《莊子》差別論[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1998年03期
10 何光順;;老莊的“反”道[J];中國文化研究;201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灄灄;;《老子》篇次演變與時代背景[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C];2009年
2 卪旭;;《莊子》拾詁[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3 李舜臣;;《老子》中的“觀”[A];江西省文藝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4 莊清水;;《老子》論說中“有為”與“無為”的現(xiàn)代思考[A];三生萬物——老子思想論文集[C];2003年
5 謝路軍;;《老子》中的經(jīng)濟學思想管窺[A];宗教與民族(第六輯)[C];2009年
6 吳相武;;從早期《老子》注對“一”的解釋看漢魏老學的分歧[A];詮釋與建構(gòu)——湯一介先生75周年華誕暨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C];2001年
7 李剛;;《莊子》游世主義人生理想的現(xiàn)代啟示[A];理想·信念·信仰與價值觀——全國理想信念與價值觀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8 陳綱倫;;道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六、七合輯[C];1994年
9 廖名春;;郭店簡《老子》校釋剩稿[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10 丁媛;;論《莊子》中的審丑意識[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唐小惠;讀《莊子》尋求快樂[N];金融時報;2010年
2 李娜;《老子》和《論語》研究出新[N];人民日報;2003年
3 彭國華;從《莊子》的后現(xiàn)代意義說起[N];人民日報;2009年
4 陳鼓應(yīng);《莊子》注譯與我的體會[N];光明日報;2009年
5 劉永強 傅沖;《莊子》的語言觀[N];中華讀書報;2010年
6 徐洪興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老子》中的為人智慧[N];南方周末;2010年
7 楊義;馬王堆帛書本與《老子》經(jīng)典化過程[N];中國藝術(shù)報;2011年
8 任道丕;小子誦《老子》 小學讀《大學》[N];黔西南日報;2011年
9 記者 李雪林;《老子》《中醫(yī)》等列入選修模塊[N];文匯報;2011年
10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熊鐵基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 肖海燕;《老子》的清廉思想[N];湖北日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宏波;先秦玉禮研究[D];鄭州大學;2001年
2 費小兵;《老子》法理念探微[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3 廖揚敏;《老子》專書反義詞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4 Yoshiko Takeshige;《莊子》與《流浪舞集》[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瑞;《老》、《莊》復歸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6 張娟芳;二十世紀西方《老子》研究[D];西北大學;2003年
7 丁媛;《莊子》丑意象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8 孫紅;《莊子》闡釋之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王美華;唐宋禮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10 馬德鄰;《老子》形而上學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白少華;《老子》“君人南面之術(shù)”新探[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2 閻偉;原始思維對《老子》和《莊子》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郭宗勝;《莊子》教育故事中的典型意象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陳成吒;再論《老子》基本問題[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爽;漢代禮制及其推行[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洪兆旭;《莊子》中的最終依據(jù)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7 趙佳佳;《老子》成語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0年
8 仇園園;《莊子》“自由”觀及其思想價值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0年
9 楊柳婷;《老子》反義詞及同義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勁辰;《老子》管理哲學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5597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2559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