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藏傳佛教在福建地區(qū)的遺跡考——以泉州清源山三世佛石刻題記為中心
[Abstract]:The third Buddha statue of Qingyuan Mountain, Quanzhou, Fujian Province, ha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 Buddhist statues. The related inscriptions on cliff stone inscriptions play an important auxiliary role in understanding the extension and spread of Tibetan Buddhism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Mongolian and Yuan dynasties,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such as the "participation" appointment system of officials in the Yuan Dynasty. It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data to study the activities of Tibetan Buddhism in Fujian Province in Yuan Dynasty, and has high research value.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哲學系;西藏民族學院民族研究院;
【分類號】:B9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溫玉成;泉州三世佛造像再探[J];敦煌研究;2000年04期
2 崔紅芬;;泉州清源山三世佛造像記考論[J];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3 廖大珂;;“亦思巴奚”初探[J];海交史研究;1997年01期
4 張忠君,蘭陳妍;也論元末亦思巴奚戰(zhàn)亂的性質[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5期
5 湯開建 ,馬宏祥;元代西夏人的歷史貢獻[J];青海社會科學;1987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曉路;;郡縣制傳統(tǒng)及其在政府間財政關系改革中的現(xiàn)實意義[J];財貿經(jīng)濟;2011年12期
2 劉成群;;元至元十九年大都路“履畝收稅”發(fā)微[J];北京社會科學;2013年01期
3 陳志英;崔建軍;;元代財賦運轉機構──轉運司的變遷[J];晉陽學刊;2006年06期
4 瞿大風;;元代山西路府州縣的設治選官[J];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5 陶希東;;跨省區(qū)域治理:中國省級政區(qū)改革的路徑選擇[J];理論與改革;2006年04期
6 李治安;周鑫;刁培俊;;論題:元代及明前期的社會變動[J];歷史教學問題;2006年01期
7 陳廣恩;關于元朝賑濟西北災害的幾個問題[J];寧夏社會科學;2005年03期
8 張岱玉;;元代蒙古地區(qū)行中書省研究[J];蒙古史研究;2010年00期
9 崔紅芬;;泉州清源山三世佛造像記考論[J];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10 薛磊;;元代遼陽行省芻議[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岱玉;;元代蒙古地區(qū)行中書省研究[A];蒙古史研究(第十輯)[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勇進;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趙聚軍;中國行政區(qū)劃改革的理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周仁標;省管縣改革的動因、困境與體制創(chuàng)新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龍長安;近代中國聯(lián)邦制運動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6 張鼎良;我國省直管縣體制改革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7 沈大明;《大清律例》與清代的社會控制[D];華東政法學院;2004年
8 瞿大風;元朝統(tǒng)治下的山西地區(qū)[D];南開大學;2003年
9 李曉玉;中國市管縣體制變遷與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10 溫海清;金元之際的華北地方行政建置[D];復旦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亞鵬;地方政府層級改革中的省管縣實現(xiàn)路徑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2 樊慧潔;元朝民族畛域初探[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馬云;淺談西夏后裔高智耀和察罕家族的漢化及原因[D];山東大學;2011年
4 徐璐璐;我國省管縣改革的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5 蔣欣欣;“省直管縣”改革實踐比較及其對福建省改革的借鑒[D];華僑大學;2011年
6 陳漫;清初(1644—1684)省級行政區(qū)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7 于洋;清康熙雍正時期的年羹堯[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何斌;關于省直管縣體制的可行性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9 陳培培;清朝法律特權研究[D];安徽大學;2007年
10 黃慶向;論省的稅收立法權[D];廈門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敖特根;西夏沙州守將昔里鈐部[J];敦煌學輯刊;2004年01期
2 溫玉成;泉州三世佛造像再探[J];敦煌研究;2000年04期
3 白濱 ,史金波;《大元肅州路也可達魯花赤世襲之碑》考釋——論元代黨項人在河西的活[J];民族研究;1979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云華;;千年古巖 照見浮世滄!浫萸逶瓷嚼暇龓r老君造像[J];中國宗教;2011年06期
2 王堯;;藏傳佛教譯經(jīng)史料鉤沉[J];中國藏學;1992年03期
3 賈一心;;熱貢藏傳佛教藝術摭談[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4 平措卓瑪;;藏傳佛教的傳承制度[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5 于小成;吳承敏;;藏傳佛教與民族團結——從承德外八廟的建筑看它的歷史作用[J];承德職業(yè)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6 才吾加甫;;元明時期的新疆藏傳佛教[J];西域研究;2007年03期
7 才讓;;藏傳佛教慈悲倫理與生態(tài)保護[J];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8 本刊評論員;;活佛轉世豈能隨心所欲?[J];中國西藏(中文版);2008年01期
9 耿喜波;;談福建泉州畬族的祖先崇拜[J];黑龍江史志;2009年19期
10 呂虹;;藏傳佛教的社會影響[J];山東省農(nóng)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鄧傳力;邊普;;藏傳佛教與拉薩城市轉經(jīng)道空間[A];首屆中國民族聚居區(qū)建筑文化遺產(chǎn)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張亞莎;;藏傳佛教“佛鵬”源流考——青藏高原Khyung圖形的演變脈絡[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向紅笳;;藏傳佛教在北美的傳播[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4 郎維偉;;四川康區(qū)藏傳佛教覺姆現(xiàn)狀研究[A];“西藏和其他藏區(qū)現(xiàn)代化道路選擇”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5 郎維偉;;試論康藏文化與藏傳佛教的關系——為紀念任乃強先生而作[A];任乃強與康藏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9年
6 班班多杰;;為道、為學、為器——簡論藏傳佛教和藏族文化的關系[A];宗教與民族(第貳輯)[C];2003年
7 才讓;;當代藏傳佛教的社會影響及發(fā)展特征[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8 沈桂萍;;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歷史考察[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3集)[C];2008年
9 康春英;;藏傳佛教中的愛國主義情愫及其現(xiàn)實意義[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4集)[C];2009年
10 孫悟湖;;元代藏傳佛教向蒙族地區(qū)傳播及其與蒙古薩滿教的內在緊張[A];宗教與民族(第壹輯)[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吳健禮;漫話古代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聯(lián)系[N];西藏日報;2006年
2 記者 蘇琳;第四屆藏傳佛教高級學銜授予活動在京舉行[N];經(jīng)濟日報;2008年
3 曹祈東 摘;泉州圣友寺[N];福建科技報;2002年
4 本報記者 王輝;一場智慧的較量[N];中國民族報;2005年
5 吳健禮;漫話古代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聯(lián)系[N];西藏日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李銀發(fā);佛學院里書聲瑯瑯[N];云南日報;2009年
7 班班多杰 孫悟湖;藏傳佛教對藏、蒙古等民族文化生活的影響[N];中國民族報;2002年
8 吳健禮;漫話古代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聯(lián)系[N];西藏日報;2006年
9 本報記者 尼瑪潘多;發(fā)揮藏傳佛教的積極作用[N];西藏日報;2008年
10 記者 吳艷 通訊員 張飛;第四屆藏傳佛教高級學銜授予儀式在京舉行[N];中國民族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項慶扎西;藏傳佛教后弘之下路弘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2 董知珍;7-18世紀西域與西藏佛教交流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3 刀吉仁青;藏傳佛教文獻中的佛性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4 何杰峰;藏傳佛教判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扎西卓瑪;藏傳佛教佛經(jīng)翻譯史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6 白瑪措;蓮花生信仰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7 高澤禎;道次第蠡測[D];四川大學;2005年
8 段晶晶;藏傳佛教圣跡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9 劉京濤;蒙原佛教造像變異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10 王開隊;康區(qū)藏傳佛教歷史地理研究(公元8世紀~1949年)[D];暨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吉仁尼格;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qū)世俗化的探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2 高琳;藏傳佛教在新疆的興起和演變及其對社會的影響[D];新疆大學;2009年
3 曹英;藏傳佛教對藏民族習慣法的影響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陸啟義;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哲學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07年
5 德卻卓瑪;試論宗喀巴大師對格魯派寺院教育的貢獻[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6 嚴永孝;甘南藏區(qū)藏傳佛教的寺院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7 次仁旺旦;淺論佛教身心保健法[D];西藏大學;2009年
8 萬瑪才旦;藏傳佛教格魯派宗教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9 王軍濤;西夏時期藏傳佛教在河西地區(qū)的傳播與發(fā)展[D];西北民族大學;2008年
10 昃冬;藏傳佛教在藏區(qū)旅游中的影響及其與藏區(qū)旅游和諧關系的構建[D];西北民族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4854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2485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