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P.3364《某寺面油破歷》看民俗佛教的一些特點——民俗佛教認識之二
[Abstract]:P.3364 the remnant volume of "A Temple Surface Oil broken Calendar" is the face of a temple in Dunhuang between July 11 and 16 (947). The record of oil expenditure includes abundant contents such as Buddhist activities, food culture and so 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lklore Buddhism,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remnant volume ha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folklore Buddhism and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for the study of folklore Buddhism.
【作者單位】: 敦煌研究院;
【分類號】:B948;K870.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李正宇;敦煌地區(qū)古代祠廟寺觀簡志[J];敦煌學輯刊;1988年Z1期
2 陳大為;歸義軍時期敦煌凈土寺與都司及諸寺的經濟交往[J];敦煌學輯刊;2004年01期
3 王慧慧;;淺析民俗佛教——兼談世俗化與民眾化的認識[J];敦煌學輯刊;2007年04期
4 公維章;;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圖》的創(chuàng)作年代[J];敦煌學輯刊;2010年01期
5 羅華慶;9至11世紀敦煌的行像和浴佛活動[J];敦煌研究;1988年04期
6 陳菊霞;;S.2687寫本與莫高窟第61、55窟的關系[J];敦煌研究;2010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敏;譚燕亮;;敦煌會計文書的史料價值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9年02期
2 孫寧;;中古時期敦煌僧官升遷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3 高啟安;;敦煌的“團”組織[J];中國藏學;2012年02期
4 鄭炳林;伯2641號背莫高窟再修功德記撰寫人探微[J];敦煌學輯刊;1991年02期
5 楊森;《辛巳年六月十六日社人于燈司倉貸粟歷》文書之定年[J];敦煌學輯刊;2001年02期
6 陳曉紅;試論敦煌佛教愿文的類型[J];敦煌學輯刊;2004年01期
7 陳大為;歸義軍時期敦煌凈土寺與都司及諸寺的經濟交往[J];敦煌學輯刊;2004年01期
8 郭永利;;晚唐五代敦煌佛教寺院的納贈[J];敦煌學輯刊;2005年04期
9 鄭炳林;屈直敏;;歸義軍時期敦煌佛教教團的道德觀念初探[J];敦煌學輯刊;2006年02期
10 劉永明;;盛唐時期敦煌的道觀問題——兼論經戒傳授盟文中的題名方式[J];敦煌學輯刊;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鄭炳林;;晚唐五代敦煌諸寺藏經與管理[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三編[C];2005年
2 鄭炳林;屈直敏;;歸義軍時期敦煌佛教教團的道德觀念初探[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3 馮培紅;;晚唐五代宋初沙州上佐考論[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4 郭永利;;晚唐五代敦煌佛教寺院的納贈[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5 夏雷鳴;;從OI盧文文書看鄯善國僧人的社會生活——兼談晚唐至宋敦煌世俗佛教的發(fā)端[A];絲綢之路民族古文字與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芳宇;唐五代量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孔令梅;敦煌大族與佛教[D];蘭州大學;2011年
3 祁曉慶;敦煌歸義軍社會教育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4 王春花;唐代老年人口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5 楊發(fā)鵬;兩晉南北朝時期河隴佛教地理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勛;唐代旅游地理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啟濤;中古及近代法制文書語言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8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9 崔紅芬;西夏時期的河西佛教[D];蘭州大學;2006年
10 張安福;唐代農民家庭經濟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栗志亮;唐代女子教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范立君;俄藏黑水城發(fā)愿文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3 朱利華;吐蕃攻占時期的敦煌文學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孫寧;歸義軍時期敦煌僧官選擢考論[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5 徐曉卉;唐五代宋初敦煌麻的種植及利用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6 張承東;敦煌寫本齋文探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7 周雪芹;從敦煌愿文看唐宋時期民眾的佛教信仰[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8 魏郭輝;唐五代宋初中印僧侶交往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9 黃金東;唐五代時期敦煌地區(qū)童蒙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10 朱佩;唐代寺廟財產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四龍;民俗佛教的形成與特征[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2 李正宇;敦煌地區(qū)古代祠廟寺觀簡志[J];敦煌學輯刊;1988年Z1期
3 孫修身;莫高窟佛教史跡畫內容考釋(八)[J];敦煌研究;1988年01期
4 謝重光;吐蕃占領期與歸義軍時期的敦煌僧官制度[J];敦煌研究;1991年03期
5 趙聲良;;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圖研究[J];敦煌研究;1993年04期
6 高啟安;唐五代敦煌人的飲酒習俗述論[J];敦煌研究;2000年03期
7 黨燕妮,王雅紅;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圖中幾則地名及其有關問題考[J];敦煌研究;2003年02期
8 顧偉康;;論中國民俗佛教[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3年03期
9 宿白;;敦煌莫高窟中的“五臺山圖”[J];文物參考資料;1951年05期
10 鄭志明;;關于“民間信仰”、“民間宗教”與“新興宗教”之我見[J];文史哲;2006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明權;《俄藏敦煌文獻》第七卷介紹[J];敦煌研究;1996年04期
2 張子開;敦煌文獻中的白話禪詩[J];敦煌學輯刊;2003年01期
3 ;學術信息[J];敦煌研究;2005年01期
4 于淑健;;從漢語文字學的角度看《大正藏》第八十五卷的研究價值[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5 林春;李金梅;;論敦煌文獻中的“舞劍器”[J];敦煌學輯刊;2007年02期
6 郝春文;;寧可先生與敦煌學[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7 張秀清;;敦煌文獻斷代方法綜述[J];敦煌學輯刊;2008年03期
8 王莉;;敦煌卜法文獻托名孔子考[J];絲綢之路;2010年22期
9 劉傳啟;包朗;;敦煌文獻誤校例說——兼談古漢語文法在敦煌文獻校釋中的作用[J];敦煌學輯刊;2011年01期
10 黃幼蓮;;敦煌文獻里的俗語詞[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涌泉;;燦爛的敦煌文化——從語言文學的角度談談敦煌文獻的價值[A];常書鴻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C];2004年
2 楊森;楊誠;;敦煌文獻所見于闐玉石之東輸[A];唐史論叢(第十三輯)[C];2011年
3 李索;趙君;;敦煌文獻《春秋經傳集解》綴合四則[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C];2004年
4 關長龍;曾波;;敦煌韻書斯二○五五之謎[A];常書鴻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C];2004年
5 張小孴;;試論敦煌書儀的語料價值[A];常書鴻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C];2004年
6 馮培紅;;從敦煌文獻看歸義軍時代的吐谷渾人[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7 董志翹;;敦煌社會經濟文獻詞語略考[A];常書鴻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C];2004年
8 李索;趙君;;敦煌文獻《春秋經傳集解》綴合四則[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全國首屆東周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惠宏;;英藏黑水城文獻Or8212/1343號脈法殘片考——兼論黑水城文獻與敦煌文獻的互串問題[A];西夏學(第一輯)[C];2006年
10 景盛軒;;敦煌寫本《大般涅i鎂分忌灘筟A];常書鴻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秘書長 柴劍虹;《敦煌經部文獻合集》評介[N];光明日報;2008年
2 記者 王坤寧;中國書店藏敦煌文獻展首次亮相[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3 記者 邢宇皓;百件敦煌文獻期待公眾修復認捐[N];光明日報;2006年
4 林世田;敦煌文獻是修復,還是原樣保存?[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
5 記者 高峰 穆東 朱華穎;敦煌文獻今何在?[N];新華每日電訊;2000年
6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張涌泉教授;提高敦煌文獻整理研究水平的當務之急[N];光明日報;2000年
7 郝春文;敦煌文獻整理工程親歷記[N];北京日報;2004年
8 記者 粟丹;國圖舉辦敦煌文獻展覽[N];中國文化報;2000年
9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榮新江教授;敦煌文獻整理校錄瑣議[N];光明日報;2000年
10 王啟濤;“吐魯番學”[N];光明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葉嬌;敦煌文獻服飾詞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2 張小艷;敦煌書儀語言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3 朱大星;敦煌本《老子》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4 杜朝暉;敦煌文獻名物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5 竇懷永;敦煌文獻避諱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6 李強;敦煌寫本《|o金》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7 許建平;敦煌經籍敘錄[D];蘭州大學;2006年
8 陳菊霞;敦煌翟氏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9 韓鋒;敦煌本儒家文獻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10 趙曉星;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的密教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琴;英藏敦煌文獻(S10-S522)量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曹麗萍;敦煌文獻中的唐五代祥瑞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3 高原;唐代馬球運動考[D];蘭州大學;2006年
4 李拜石;敦煌說唱文學與古代信息傳播[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朱俊鵬;敦煌風水類文書初探[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6 朱悅梅;甘州回鶻與周邊關系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任海燕;唐代敦煌吐魯番地區(qū)婦女生育問題試探[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8 熊崧策;漢晉敦煌士人學術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9 陳濤;試探敦煌文獻中的神、仙[D];蘭州大學;2007年
10 許文芳;古代敦煌民眾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意識考論[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3736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2373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