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宗教論文 >

懺法、慈悲與佛教中國化

發(fā)布時間:2018-11-15 20:51
【摘要】:“懺悔”,來自于印度佛教,最初是佛教徒修行的一種方法。可是自從來到漢地,就慢慢演變成了一種專以脫罪祈福為目的的宗教儀式。這種宗教儀式在我國漢地稱為拜懺,也叫禮懺,是一種依照懺法禮佛誦念、懺悔罪業(yè)的佛教活動。據考,這種活動起源于晉代,在南北朝時漸盛,到了隋唐便廣泛流行了。 懺法這類經文雖屬不登大雅之堂一類,但卻不容忽視。從對它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漢地佛教的民俗化、世俗化過程,有助于對佛教深入的、多方位的研究。如果專門把懺法的歷史仔細研究一番,可以比較清楚地了解漢地佛教文化的變化發(fā)展的脈絡以及廣大民眾對宗教的一種實用態(tài)度。本論文的關注點,就集中于南朝梁武帝時期,重點關注梁武帝本人對懺法的重要影響,并且試圖從《梁皇懺》(《慈悲道場懺法》)這一文本尋找懺法演變的線索,及其與佛教中國化之間的關系。
[Abstract]:Repentance, from Indian Buddhism, was originally a method of Buddhist practice. But since arriving in the Han Dynasty, it ha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 religious ritual designed to exonerate and pray. This religious ritual is called repentance, also called repentance, which is a Buddhist activity of repentance and repentance. According to examination, this activity originated in the Jin Dynasty,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became popular. Such texts as repentance fall into the unrefined category, but they cannot be ignored. From the study of it, we can see that the folklore and secularization of Han Buddhism are helpful to the deep and multidirectional study of Buddhism. If we study the history of repentance specifically, we can clearly understand the changing and developing context of Buddhism culture in Han and the practical attitude of the general public towards religion.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focused on the period of Emperor Wu of Liang Dynasty in the Southern Dynasty, focusing on his ow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repentance Dharma, and trying to find the clue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repentance method from the text of "Emperor Liang repentance" ("the Rent Dharma of the Mercy Dharm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B94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英華;;“六祖革命”與佛教中國化[J];新東方;2011年03期

2 孔令彬;;佛教中“替僧”現象考略[J];宗教學研究;2011年02期

3 黃明;;觀音通三教[J];黃金時代;2010年10期

4 劉泳斯;張雪松;;魏晉南北朝佛教史研究范式——略論方立天先生在中國佛學研究中的學術貢獻[J];邯鄲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5 萬方;;佛教名山巡禮——廬山[J];書屋;2011年06期

6 楊俊霄;;從中國佛學和宋明理學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來看如何對待外來文化[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7 史小平;;翻譯目的論對中國佛經翻譯的操縱[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8 王麗心;;“觀音信仰與南和歷史文化”研討會在河北南和縣舉行[J];法音;2011年07期

9 廖文偉;;佛海人參大肚僧——程遠斌和他的彌勒收藏[J];收藏;2011年08期

10 康香閣;;佛學大家方立天先生訪談錄[J];邯鄲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志芳;;佛教中國化進程中的跨文化特質[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2 海波;;死亡學視域中的佛教研究[A];佛教生死哲學與生命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9年

3 朱云鵬;;從忠孝觀念談佛教的中國化[A];歷史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C];1995年

4 王俊才;;佛祖與基督的“煩惱”——“孝”的天尺作用論之[A];歷史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C];1995年

5 耿建尉;;中國禪宗的真正創(chuàng)始人——慧能[A];河北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7年

6 謝重光;;凈人新探[A];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6年

7 施偉達;;佛教中國化的艱難歷程[A];時代與思潮(5)——文化傳統(tǒng)辨證[C];1991年

8 吳霓;;唐代佛教對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9 周開龍;;觀音傳說:世界和諧文化的瑰寶[A];浙江旅游業(yè)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論文集[C];2008年

10 趙行良;;試論佛教對中國民俗文化的影響[A];三湘青年社會科學優(yōu)秀論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共安徽省望江縣委黨校 林勁松;佛教是否征服了中國?[N];中國民族報;2010年

2 桑吉;重視佛教中國化的另一側面[N];中國民族報;2003年

3 南方日報記者 陳楓 通訊員 江泓;毛澤東盛贊惠能是嶺南兩大偉人之一[N];南方日報;2010年

4 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后流動站 天津社科院哲學所 趙建永;昌明國故 融會新知[N];光明日報;2011年

5 本報記者 李敏;廣東旅游以“禪宗六祖文化”打造新品牌[N];亞太經濟時報;2011年

6 王艷明;敦煌發(fā)現新經變畫[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

7 劉好光;人生可以盡在自己掌控[N];中國教育報;2010年

8 王建元;在神圣與凡俗之間[N];光明日報;2005年

9 翁禮華;《縱橫捭闔》[N];財會信報;2005年

10 游斌;多元通和、經典互讀,促進宗教間對話[N];中國民族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宋玉波;佛教中國化歷程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2 歐宗啟;印度佛教中國化與中國古代文論的建構[D];四川大學;2007年

3 耿朝暉;釋慧皎《高僧傳》文學探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樹青;《大乘起信論》與兩宋理學心性論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5 黃]威;敦煌本《太玄真一本際經》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佳政;懺法、慈悲與佛教中國化[D];浙江大學;2011年

2 高偉軍;佛教中國化視野下的杭州靈隱寺[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3 阮氏李(NGUYEN THI MAN);道安與佛教中國化[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4 丁得天;甘肅金昌佛教文物遺跡的調查與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5 徐蘭;元代河南佛教[D];河南大學;2011年

6 陳文遠;從《弘明集》中“夷夏之辯”看初傳佛教中國化[D];吉林大學;2008年

7 朱雪強;魏晉玄佛交融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8 何松旭;在菩提與煩惱之間[D];浙江大學;2008年

9 劉佳威;佛教禪宗倫理中國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1年

10 宋永和;閩東地區(qū)“釋教” 的形成與儀式形態(tài)之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

本文編號:233442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233442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6b5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