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士視野中的川藏地區(qū)苯教
本文選題:川藏地區(qū) + 苯教 ; 參考:《中國藏學》2013年03期
【摘要】:國外學者對川藏地區(qū)的考察研究始于清末民初。其中部分來華傳教士對川藏地區(qū)苯教的認識獨具特色,內(nèi)容涉及苯教性質(zhì)、源流探析,寺院與僧人的考察,以及苯教與佛教的關系。傳教士因其宗教背景與異域的視角,為川藏地區(qū)苯教的研究提供了有別于他人的解讀,發(fā)揮了推動的作用。
[Abstract]: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Sichuan and Tibet region by foreign scholars beg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Some of the missionaries came to China to understand the benzene religion in the Sichuan and Tibet areas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nature of the benzene religion, the analysis of the origin and stream,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monasteries and monk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nzene religion and Buddhism. Because of their religious background and foreign perspective, missionaries provided a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from others and played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study of benzene religion in Sichuan and Tibet.
【作者單位】: 曲靖師范學院政法學院;蘭州大學西北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
【分類號】:B9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阿旺加措;;苯教和藏傳佛教之關系概說[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杰;;俄羅斯主要涉藏研究機構(gòu)和人員概況[J];中國藏學;2010年03期
2 朱麗雙;;有關近代西藏歷史和漢藏關系的研究資料和研究回顧[J];中國藏學;2010年03期
3 肖杰;;印度主要涉藏研究機構(gòu)及人員概況[J];中國藏學;2011年S2期
4 甲央;霍巍;;20世紀西藏考古的回顧與思考[J];考古;2001年06期
5 孟萬鵬;;試論苯教研究中的幾點爭議[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6 杜永彬;;“康巴學”的提出與學界的回響——兼論構(gòu)建“康巴學”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年03期
7 杜永彬;;美國藏學研究的發(fā)展和演變——以華盛頓大學的藏學研究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11期
8 霍巍;;吐蕃考古與吐蕃文明[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9 仁欠卓瑪;;藏學基礎理論研究述評及發(fā)展趨勢分析[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10 唐棣;澳大利亞新西蘭西藏研究現(xiàn)狀概述[J];西藏研究;1996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王蓓;《格薩爾王傳》與多康地區(qū)藏族族群認同[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2 李強;英屬印度西北邊疆政策和中國西部邊疆危機[D];暨南大學;2005年
3 宋朝陽;西藏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4 王力;清代蒙古與西藏格魯派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5 馬嘯;17至18世紀清政府與蒙藏地區(qū)政治互動模式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6 張曉梅;俄羅斯對藏文史籍的翻譯及其藏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航;明代內(nèi)地藏傳佛教民間流布考述[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谷金;探析“藏獨”勢力的幕后推手[D];山東大學;2011年
3 王冬云;內(nèi)地西藏班歷史教育的特殊性及其教學改進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4 郝秀;試析晚清關于西藏問題的對英交涉[D];吉林大學;2008年
5 馬曉梅;西藏的穆斯林[D];蘭州大學;2008年
6 郭龍巖;內(nèi)地西藏班(校)藏族學生跨文化成長的社會化研究[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08年
7 央金卓嘎;論西藏地區(qū)的一妻多夫習慣婚姻[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8 黃晶晶;甘南藏區(qū)藏式建筑適應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年
9 徐亮;1684-1842年拉達克與中國西藏的政治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10 劉麗芳;《西藏白話報》研究[D];湘潭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佚名;神秘玄奧的語咒祭與符咒祭[J];西藏旅游;2000年Z2期
2 拉措;;也談苯教的名義和起源問題[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2期
3 次熱扎西;迭部境內(nèi)苯教寺院概況簡介[J];西藏研究;1996年04期
4 水恨妖;苯教要地和藏傳佛教的對立與統(tǒng)一[J];西藏旅游;2004年05期
5 仲布·次仁多杰;恰苯與摩尼教關系初探[J];西藏研究;2000年03期
6 才讓太;苯教塞康文化再探[J];中國藏學;2001年03期
7 斯內(nèi)爾格羅夫;金起元;王青山;;《苯教的九乘》·導論[J];西藏研究;1990年01期
8 申曉虎;;比較的視角:葉長青康區(qū)宗教文化研究探析[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9 王堯;喇嘛教對藏族文化的影響[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79年Z1期
10 俞春榮;;藏傳佛教復興的社會原因初探[J];絲綢之路;2009年1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燕燕;;明末福建士大夫與天主教傳教士的對話[A];福建省首屆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趙海濤;;傳教士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A];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3 陳永濤;;近代傳教運動中傳教士對中國文化的兩種基本態(tài)度及簡評[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陳建華;;清末基督教會教育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5 石碩;;四川藏區(qū)的民間苯教形式[A];“西藏和其他藏區(qū)現(xiàn)代化道路選擇”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6 羅冠宗;;傳教運動與政治[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Ralph Covell;焦玉琴;;羌人的宗教及民族淵源考[A];宗教與民族(第壹輯)[C];2002年
8 楊佳智;;郭實臘其人及其在早期對華傳教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響[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周萍萍;;常熟傳道員何世貞及其《崇正必辯》[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10 傅先偉;;對“基督教的中國化”歷程中所折射的若干問題的思考[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昆明;十年傳教 壯志難酬[N];中國民族報;2006年
2 張西平;海外漢學熱:從入華傳教士開始[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3 資深報人 丁剛;傳教士的非洲[N];東方早報;2010年
4 記者 劉鐵軍 通訊員 車滿寶;隴南藏族地區(qū)首次發(fā)現(xiàn)手寫苯教文獻[N];中國民族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呂天璐;景靈堂:一座教堂與一個傳教士的故事[N];中國文化報;2010年
6 李凱 霍娜 邊巴次仁;苯教處于發(fā)展的最好時期[N];中國民族報;2005年
7 李凱 霍娜 邊巴次仁;西藏苯教得到傳承和發(fā)展[N];中國民族報;2006年
8 劉陽 侯潔;鄧池溝天主教堂:傳教士與大熊貓[N];中國民族報;2009年
9 古偉瀛;多方面的史學創(chuàng)新之作[N];南方周末;2007年
10 馮俊;誤解的智慧[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向東;明末清初傳教士身份認同與科學知識的社會建構(gòu)[D];山東大學;2013年
2 崔華杰;傳教士學者與中國歷史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3 李穎;基督拯救中國?——倫敦會傳教士麥嘉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4 陳義海;對明清之際中西異質(zhì)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蘇州大學;2002年
5 石建國;卜舫濟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6 孫林;西藏中部農(nóng)區(qū)民間宗教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7 馬寧;藏漢結(jié)合部多元宗教共存與對話研究[D];中山大學;2010年
8 張振國;拒斥與吸納:天主教對中國民間信仰的應對[D];山東大學;2008年
9 金東柱(KIM DONGJU);苯教古文獻《黑頭凡人的起源》之漢譯及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張_g;晚清時期圣母圣心會在內(nèi)蒙古地區(qū)傳教活動研究(1865-1911)[D];暨南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龍偉;傳教士視野中的20年代四川基督教運動[D];四川大學;2005年
2 崔華杰;狄考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張s,
本文編號:20792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2079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