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通玄觀造像:瑞峰之陽的道教石刻
本文選題:造像 + 道教; 參考:《中國道教》2013年04期
【摘要】:正通玄觀造像位于杭州紫陽山東南麓紫陽小學院內(nèi),包括南宋至元、明造像四龕六尊及題記碑刻十一塊,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杭城多山,明人謂之"湖邊如問山多少,每個峰頭住一年"。于環(huán)抱西湖的連綿群山中,想確定某座山峰的具體名稱和位置,在今日仍屬不易之事。
[Abstract]:Zhengtong Xuanguan statue is located in the courtyard of Ziyang Primary School in the south foot of Hangzhou Ziyang Shandong, including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o Yuan Dynasty, six statues of four niches in Ming Dynasty and 11 inscriptions on inscriptions, which are the key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units in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is mountainous, the Ming people said, "the lake such as ask how many mountains, each peak live for a year." 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exact name and location of a mountain in the mountains that surround the West Lake.
【作者單位】: 中國道教協(xié)會;
【分類號】:K877.4;B958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蕭湘;;唐睿宗陵園道教石刻入藏西安博物院[J];中國道教;2008年01期
2 周晏;;南宋抗蒙第一記功碑——龍巖摩崖[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3 王仲堯;;南宋臨安及明清杭州道教宮觀考[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4 母學勇;;四川劍閣澊鳴山道教石刻[J];文物;1991年02期
5 李裕群;;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及石刻綜述[J];文物;1997年05期
6 雷玉華 ,王劍平 ,羅宗勇;蒼溪縣陽岳寺摩崖石刻造像調(diào)查簡報[J];四川文物;2004年01期
7 何次賢;;安徽齊云山明代造像興盛的緣由探析[J];藝術(shù)百家;2008年S1期
8 李小強;大足南山道教醮壇造像[J];中國道教;2003年01期
9 石夫;;介紹兩件北朝道教石造象[J];文物;1961年12期
10 徐自強;;北京圖書館藏石刻敘錄(十七)[J];文獻;1985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金濤;柔弱;;新世紀道教前途走向之我見[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2 史祥;;改革開放是道教發(fā)展的必由之路[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3 石衍豐;;道教神仙譜系構(gòu)建歷程中的三大制約因素[A];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研討會第二次會議論文集[C];2003年
4 唐誠青;;道教神仙信仰和長生理想[A];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研討會第二次會議論文集[C];2003年
5 宮哲兵;;道教無極圖與大爆炸宇宙論[A];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研討會第二次會議論文集[C];2003年
6 楊立志;;名山宮觀的規(guī)劃布局與道教義理——以長江流域的道教名山為例[A];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7 葉至明;;廿一世紀道教展望——如何適應新世紀、適應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8 劉清復;;道教的傳統(tǒng)、變革與發(fā)展——暢想道教在新世紀的生長點[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9 何春生;;21世紀中國道教如何發(fā)展[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10 黃至安;;道教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關(guān)系的探討[A];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小強;重慶大足南山的道教醮壇造像[N];中國民族報;2010年
2 白曉欲 夏和生;道教對我國古代文學藝術(shù)的影響[N];中國民族報;2005年
3 李光照 本報記者 袁弘;“沒事偷著樂”體現(xiàn)了道教中的樂觀主義[N];成都日報;2009年
4 雨山;道教的“食療”[N];中國民族報;2010年
5 記者 常青;延安市道教協(xié)會成立暨市道協(xié)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N];延安日報;2010年
6 記者 張樹平 實習生 劉麗莎;全市道教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N];天水日報;2010年
7 張樹茂 李艷杰;挖掘和弘揚道教優(yōu)秀文化構(gòu)建和諧社會[N];南方日報;2008年
8 記者 李曉光 通訊員 韓心澤;五岳同祈 獻禮新中國60華誕[N];鄭州日報;2009年
9 羅一萌 梅菊花 徐晶晶 羅懷庚 肖奕 (記者 羅一萌 通訊員 梅菊花 徐晶晶);長春觀吳誠真道長升任道教首位女方丈[N];中國民族報;2009年
10 徐滇慶;人群的鏡子[N];中國經(jīng)營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麗英;道教南傳及其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2 周勇;道教與政治關(guān)系論[D];四川大學;2001年
3 徐志學;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用典語言形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董立軍;中國古代造像史綱[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5年
5 容志毅;南北朝道教煉丹與化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6 雷玉華;巴中石窟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7 閔麗;太平天國的宗教信仰與道教關(guān)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8 戰(zhàn)佳陽;道家、道教與《黃帝內(nèi)經(jīng)》[D];遼寧中醫(yī)學院;2004年
9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10 宋志紅;南宋名將韓世忠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漢超;閔一得道教養(yǎng)生體育初探[D];湖南大學;2008年
2 趙妍;民族服飾圖案與宗教的關(guān)系——道教對我國傳統(tǒng)服飾圖案的影響[D];天津工業(yè)大學;2003年
3 賴平;《抱樸子》養(yǎng)生倫理研究[D];中南大學;2002年
4 席格;從死亡到游仙[D];鄭州大學;2004年
5 楊敏華;道教養(yǎng)生學與現(xiàn)代心理治療[D];河海大學;2007年
6 姜守誠;道教宇宙論的主體內(nèi)容[D];廈門大學;2002年
7 武鋒;秦漢魏晉神仙觀念的歷史考察[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顧建紅;萬物同根 物全為富[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蘭宗榮;白玉蟾武夷山行跡考論[D];山東大學;2008年
10 呂廣明;明太祖與儒佛道[D];安徽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0007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2000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