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宗教論文 >

別爾嘉耶夫:原罪的別樣闡述

發(fā)布時間:2018-06-07 19:12

  本文選題:別爾嘉耶夫 + 原罪 ; 參考:《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摘要】:別爾嘉耶夫認為,原罪不是人不順從上帝,而是對自由的放棄。別氏的自由是形而上學意義上的原初自由,而非心理學意義上的意志自由;它存在于一切存在之先,非上帝所能控制。導致人放棄自由的原因在于客體化認識方式。客體化所以發(fā)生,在認識論上,乃在人將自己的思想結果當成了思想對象,像以現(xiàn)象遮蔽物自體那樣,把自己的思想錯覺當成了實在。這與傳統(tǒng)神學所謂罪即人以自己取代上帝的"驕傲"若合符節(jié)。別氏指出,對自由的放棄也就是墮落,是從本體世界轉(zhuǎn)向現(xiàn)象世界,即投身外部世界,追逐物質(zhì)利益、追逐對自然和他人的宰制權利以及能給人魔法般地帶來力量或權利的各種知識,陷入自然、社會、道德的等各種所謂規(guī)律、必然性的奴役,此與傳統(tǒng)神學關于罪的闡述同樣若合符節(jié)。對原罪的哲學化詮釋堪為別氏對基督教原罪思想的最大貢獻之一。
[Abstract]:Bergayev believes that sin is not the disobedience of man to God, but the abandonment of freedom. Beer's freedom is the original freedom in metaphysical sense, not the free will in the psychological sense; it exists before everything exists and is beyond the control of God. The reason why people give up freedom lies in the way of objectified cognition. Objectification occurs, in epistemology, is in the thought of their own results as the object of thought, as a phenomenon to cover itself, their own illusion of thought as reality. This is in line with the traditional theology called sin that man replaces God's pride with himself. He pointed out that giving up freedom is also a fall, which is to turn from the ontological world to the phenomenal world, that is, to plunge in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pursue material interests. The pursuit of power over nature and others and all kinds of knowledge that magically bring power or power into the enslavement of nature, society, morality, etc., so called laws, inevitability, etc. This is the same as the statement of sin in traditional theology. The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original sin is one of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s to Christian original sin.
【作者單位】: 湖北文理學院神學美學研究所;
【分類號】:B97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寅卯,孫延臣;俄羅斯宗教哲學與馬克思主義[J];浙江學刊;2004年02期

2 陳紅;;別爾嘉耶夫的末世論及其人本主義上帝觀[J];俄羅斯研究;2006年02期

3 劉超;陳金鵬;;俄羅斯白銀時代的宗教哲學復興運動[J];黑河學刊;2010年01期

4 周來順;;俄東正教的特點及其對白銀時代宗教哲學的塑造[J];西伯利亞研究;2011年04期

5 張百春;別爾嘉耶夫神學思想概述[J];哈爾濱師專學報;2000年03期

6 何何;宗教哲學漫談 一場“寓言論戰(zhàn)”[J];百科知識;2001年04期

7 任小鵬;;形而上學的迷霧——對?硕嘣髁x宗教哲學的反思[J];理論界;2010年12期

8 no用彤 ,任~|愈;南朝fI宋間“般若”、“n|i謾狽鸞萄膙|展和它的反R盞惱巫饔肹J];哲學研究;1955年03期

9 龔方震;;對當代宗教研究方法的探索[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9年01期

10 蔡德貴;必須重視宗教和宗教哲學研究[J];北方論叢;200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晶;;印度古代宗教哲學[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謝金良;;歐陽漸“佛法非宗教非哲學”思想衍論[A];中國哲學史學會2004年年會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陳嘉明;;宗教對于人類的意義——簡論康德與黑格爾的宗教哲學[A];“哲學、宗教和科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視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姚衛(wèi)群;;印度古代哲學與宗教的密切關聯(lián)[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張廷國;;舍勒宗教哲學引論[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宣慶坤;;論蒂利希文化神學中的生存論建構[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7 徐龍飛;;教父時代和中世紀的基督宗教哲學問題轉(zhuǎn)型探源[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趙敦華;;人性善與原罪(英文)[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全球化時代的東西方哲學對話”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5年

9 傅永軍;鐵省林;;哈貝馬斯宗教哲學思想研究綜論[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呂大吉;;《宗教研究指要》序[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 段德智;30年的3次宗教哲學之爭[N];中國民族報;2008年

2 宗教所 杜繼文;有關我國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研究的若干回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3 唐曉峰;系統(tǒng)梳理和研究當代基督宗教全貌[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4 牟鐘鑒;中國宗教學30年(下篇)[N];中國民族報;2008年

5 吳艷;基督教的“原罪”思想[N];中國民族報;2005年

6 何光滬;宗教學在中國[N];中華讀書報;2004年

7 李平曄;基督教的原罪意識[N];中國民族報;2002年

8 楊小霞;梁啟超的佛學情緣[N];中國民族報;2005年

9 向東;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10 哲虹;“中國伊斯蘭哲學思想研究”課題結項[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梁秋;別爾嘉耶夫宗教哲學的現(xiàn)代性批判維度[D];黑龍江大學;2012年

2 王萍;俄羅斯白銀時代宗教哲學的文化批判與重建[D];黑龍江大學;2010年

3 尚新建;美國世俗化的宗教與威廉·詹姆斯的徹底經(jīng)驗主義[D];北京大學;2000年

4 祝薇;論早期現(xiàn)代新儒家的宗教觀[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龐秀成;巴哈伊基本教義:演進、傳播及比較[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吳雁;伊斯蘭新柏拉圖主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7 劉一虹;明清時期的中國伊斯蘭哲學思想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王蓉;保羅·尼特的宗教多元論與宗教對話思想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9 周來順;白銀時代宗教哲學家視野中的俄羅斯現(xiàn)代化之路[D];黑龍江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雪松;斯溫伯恩宗教哲學思想述評[D];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2 張麗;李玉階早期宗教哲學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3 臺明;自由的失落[D];山東大學;2006年

4 聞駿;康德宗教哲學的根基[D];武漢大學;2005年

5 劉向榮;宗教哲學視角下文明沖突現(xiàn)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年

6 劉尚勵;論康德的宗教哲學[D];安徽大學;2006年

7 胡金平;論朱宗元對原罪的解釋[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8 蔣樂蓉;馬克思“法與宗教關系”的思想及其時代意義[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9 李嬌麗;休謨宗教觀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10 賈小艷;《西升經(jīng)》及其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

本文編號:199246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99246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c0f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