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天臺、華嚴(yán)“圓融”思想的特質(zhì)
本文選題:天臺 + 華嚴(yán)。 參考:《江西社會科學(xué)》2013年06期
【摘要】:天臺華嚴(yán)的"圓融"思想是中國漢傳佛教的特色。對"圓融"思想的特質(zhì)理解需扎根于天臺華嚴(yán)本身的內(nèi)涵。首先需廓清"圓融"意義的背景,圓融思想是統(tǒng)攝"境,行,果",是外在世界與內(nèi)在世界的高度統(tǒng)一;再則需明確圓融思想所面對的核心問題即教的問題。"圓融"的內(nèi)容具體可歸為教的圓融與觀的圓融,教偏于理,而觀偏于統(tǒng)一心與境。天臺宗中通過龍樹《中論》所提到的"空、假、中"來圓融教觀,而華嚴(yán)宗則據(jù)華嚴(yán)經(jīng)的"一真法界不過自體因果",通過理與事乃至事與事的方式來圓融。圓融思想難以理解與表達(dá),天臺宗中對于說理的方式認(rèn)為有四悉檀和三隨之說,而華嚴(yán)宗對圓融境主要是唯智說。
[Abstract]:The idea of "mellow" in Tiantai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Han Buddhis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uanyong thought should be rooted in the connotation of rooftop Hua Yan itself. First of all,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background of the meaning of "mellow", which is the unity of the external world and the inner world, and the core problem that the mellow thought faces, that is, the problem of teaching. " The content of "mellow" can be classified as the mellowness of teaching and the mellowness of view, teaching is inclined to reason, and view to unity of mind and environment. In Tiantai sect, "empty, false, and middle" is mentioned as "empty, false, and middle" to integrate the view of religion, while Huayin Zong, according to the "one true Dharma realm, but one true Dharma realm," according to the Hua Yan Classic, comes together in the way of principle and matter, and matter. The thought of mellow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express. In the way of reasoning, Tiantai sect thinks that there are four ways to understand and three to say, while Huayen sect is mainly a theory of wisdom.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xué)文學(xué)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青年基金資助項目“《華嚴(yán)疏鈔》的文獻(xiàn)研究”(12YJC2H302) 博士后科學(xué)基金資助項目(2012M511259)
【分類號】:B948
【相似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俊美;佛教與東亞文化交流合作——以韓國大覺國師義天的國際活動為中心[J];太原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5年02期
2 陳載富;;天臺宗佛學(xué)研究社在國清寺成立[J];法音;1985年02期
3 黃夏年;玉泉寺“中國佛教天臺宗文化研究座談會”綜述[J];法音;1998年01期
4 鐮田茂雄,黃玉雄;天臺圣地[J];五臺山研究;2000年04期
5 ;《天臺宗史跡考察與典籍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01期
6 張風(fēng)雷;五代宋初天臺教籍復(fù)歸中土問題的再檢討[J];江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4年06期
7 趙平;天臺宗的善惡重構(gòu)與審丑意識[J];臺州學(xué)院學(xué)報;2005年01期
8 俞學(xué)明;梁肅與天臺宗——唐代儒釋交游的一個范例[J];佛教文化;2005年04期
9 游有維;;天臺宗講要(上)[J];法音;1983年05期
10 周琦;日本天臺宗“般若心經(jīng)塔”在天臺建成揭幕[J];東南文化;1990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松柏;;龜茲k羋諛欠鷦煜裼氪蟪朔鸞蘙A];龜茲學(xué)研究(第一輯)[C];2006年
2 李玉昆;;福建海洋文化與佛教的傳播[A];福建省首屆海洋文化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何鑫;付偉;;由佛教寫經(jīng)看中日歷史文化交流[A];江橋抗戰(zhàn)及近代中日關(guān)系研究(下)[C];2004年
4 索羅寧;聶鴻音;;西夏佛教著作《唐昌國師二十五問答》初探[A];西夏學(xué)(第二輯)[C];2007年
5 楊志高;;中國藏西夏文《菩薩地持經(jīng)》殘卷九考補(bǔ)[A];西夏學(xué)(第二輯)[C];2007年
6 任平山;;龜茲佛教大小乘因素的史料分析[A];龜茲學(xué)研究(第二輯)[C];2007年
7 高建立;;從心性論看朱熹對佛學(xué)思想的吸收與融會[A];朱熹理學(xué)與晉江文化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張和增;;“心持半偈瞿秋白”——論瞿秋白與佛文化的關(guān)系[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二輯)[C];2009年
9 張和增;;“心持半偈瞿秋白”——論瞿秋白與佛文化的關(guān)系[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二輯)[C];2008年
10 趙一悌;;漢傳佛教華嚴(yán)宗祖庭——華嚴(yán)寺[A];三秦文化研究會年錄(二○○九年)[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敏;臨海龍頭寺與日本佛教天臺宗[N];臺州日報;2005年
2 那木斯來 何天明;神秘野史的萬部華嚴(yán)經(jīng)塔[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07年
3 記者 張廣艷;中韓牽手共同研討“和諧社會與佛教”[N];中國民族報;2007年
4 桑大鵬;普世情懷與“大我”[N];光明日報;2007年
5 郭華榮 王乃積 趙克誠;五臺山文化遺產(chǎn)四題[N];山西日報;2005年
6 ;天臺山國清寺[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
7 靳虎松 周煒;氣勢磅礴的青蓮寺[N];山西日報;2006年
8 靳虎松;我國早期佛教寺院青蓮寺[N];山西政協(xié)報;2006年
9 沈永昌;天臺祖庭國清寺[N];中國民族報;2003年
10 毛玨梅;貴州佛教派別[N];貴州民族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程群;智榃禪學(xué)探微[D];復(fù)旦大學(xué);2004年
2 阮氏金鳳(釋嚴(yán)蓮);龍樹中觀思想在華流播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xué);2008年
3 于海波;清代凈土宗著述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08年
4 吳可為;華嚴(yán)哲學(xué)研究[D];復(fù)旦大學(xué);2012年
5 成建華;龍樹與中國佛教哲學(xué)[D];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郝祥滿;Y]然與宋初的中日佛法交流[D];浙江大學(xué);2006年
7 孫業(yè)成;法藏圓融之“理”研究[D];蘇州大學(xué);2009年
8 汪志強(qiáng);印度佛教凈土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xué);2006年
9 杜萍萍;智儼生平及其華嚴(yán)思想[D];吉林大學(xué);2010年
10 孫海燕;黃庭堅的佛禪思想與詩學(xué)實(shí)踐[D];北京語言大學(xué);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綠琴;“天臺宗玉泉系”考辨[D];中國政法大學(xué);2011年
2 王福芹;古代中韓佛教哲學(xué)中的圓融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D];延邊大學(xué);2007年
3 陳氏論(釋如田);智者大師性具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xué);2007年
4 陳保同;止觀與性具[D];安徽大學(xué);2005年
5 劉漪;華嚴(yán)宗圓融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xué);2007年
6 劉洪英;隋唐天臺宗派特色之蠡測[D];廈門大學(xué);2007年
7 魯海軍;志磐<佛祖統(tǒng)紀(jì)>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xué);2010年
8 班泰勇;P虛法師及其佛學(xué)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xué);2011年
9 陳思穎;天臺六即論[D];四川大學(xué);2005年
10 王磊;天臺宗山家與山外之爭評述[D];吉林大學(xué);2006年
,本文編號:19921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992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