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宗教論文 >

契嵩《中庸解》與佛儒會通

發(fā)布時間:2018-06-07 14:01

  本文選題:契嵩 + 中庸 ; 參考:《海南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摘要】:宋代僧人對《中庸》的推崇,為儒佛兩家在哲學領域內(nèi)的會通打開了大門,而將儒佛會通推向頂峰的則是云門宗僧人契嵩。契嵩對中庸的推崇可以說是空前的,筆者認為他推崇中庸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中庸乃龍樹所謂中道義”。契嵩以此命題為起點,得出“佛之道合于王道”的結論,為處理佛教和王道的關系樹立了典范,同時為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掃清了政治障礙;二、倡導儒佛心一跡異,佛圣同性。契嵩通過《中庸》闡發(fā)心性理論,倡導心一跡異、佛圣同性,則為本土精英(士人階層)走向佛教打開了大門,從而為佛教的發(fā)展爭取到了主力軍。此外,《中庸解》反映了佛教世俗化的自覺狀態(tài),推崇《中庸》亦是佛教中國化、儒學化后僧人自身思想發(fā)展的一種內(nèi)在需要?傊,契嵩通過使用徹底儒學化了的語言和表達方式,用佛門的義理對儒家的中庸之道加以附會和闡釋,不僅為佛教的發(fā)展爭取到了政治力量和主力軍,而且在儒佛會通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宋代學術思想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Abstract]:In the Song Dynasty, the worship of the Golden mean opened the door for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nfucianism and the Buddha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and it was Qi Song, the monk of the Yunmen sect, who pushed the link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to the summit. Qi Song's worship of the mean is unprecedented.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re are two main reasons for his worship of the mean: first, "the middle morality of the mummy tree of the mean". Taking this proposi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Qi Song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Buddha's Tao fits the king's way", which sets an example for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m and the king's way, and at the same time clears the political obstac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n China. Qi Song elucidated the theory of mind through "the mean", advocated that the mind is different, and that the saints of Buddhism opened the door for the local elite to go to Buddhism, thus winning the main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n additi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 reflects the conscious state of secularization of Buddhism,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mean is also an internal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n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nks' own thoughts after Confucianism. In a word, Qi Song, by using the thoroughly Confucian language and expression, attached and explained the Confucian doctrine of the mean with the righteousness of Buddhism, which not only won the political power and the main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Moreover,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communication, and had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academic thought in Song Dynasty.
【學位授予單位】:海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B948;B22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輝成;;化育萬物謂之德——談《莊子》的“德”[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2 趙妙法;Metaethics(后倫理學)與Metaphysics(后物理學)——粗議中西哲學之異同及中國有無哲學的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3 劉靜芳;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從馮友蘭到張岱年[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4 蔡德貴;;韓國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5 錢善剛;;道:假設抑或承諾——胡適《淮南子》研究初論[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6 劉剛;;詮釋論視閾中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觀[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7 石約翰;封建、郡縣與中國歷史傳統(tǒng)[J];安徽史學;2002年03期

8 曹曦;殷開;;飽濡鉛淚記桑田——陳寅恪與胡適眼中的“臺灣民主國”[J];安徽史學;2006年03期

9 吳蘊慧;;言子的禮學造詣及其對吳地文化的影響[J];安徽史學;2010年04期

10 劉海飛;;王國維與陳寅恪為學之比較[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薛夢瀟;;東漢“行春”考[A];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2 林毅夫;;二十一世紀全球多極增長格局中的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文化復興[A];北京論壇(2011)主旨報告集[C];2011年

3 郭齊家;;略論宋代教育流派的勃興及其教育思想的特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吳小瑋;;庚款留美生的留學生活及其影響——以胡適、吳宓為中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王麗;;“上蒼”一詞的詞義變化及其英語翻譯探討——以“感謝上帝,感謝上蒼”英譯為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6 徐嬋菲;姚智遠;;漢墓畫像神話人物的圖像作用及喪葬意義[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李立;;四川新都德陽畫像磚“交合圖”研究[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高凱;;從人口性比例和疾病狀況看西域在漢晉時期佛教東漸中的作用[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7輯——“草原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蕭放;;“風俗”論考[A];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第一屆網(wǎng)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10 許子濱;;從《左傳》看《儀禮》的成書及其反映的時代[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nèi)涵與實踐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偉;《呂氏春秋》體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7 崔成成;陳寅恪“文史互證”思想與方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呂廟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符號[D];南開大學;2010年

9 尹佳濤;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政治思考[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青梅;和諧社會視域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自我調(diào)適[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夢潔;基于養(yǎng)生理念的居住區(qū)景觀設計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3 王英娜;《淮南子》“道”論及其文藝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淑文;《尚書》德治思想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雷曉偉;漢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學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6 姜虹;錢穆的清代學術史著作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楊銘;先秦儒道游觀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野;先秦休閑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成朝暉;“國風”與南北朝民歌中民間愛情詩的比較[D];湘潭大學;2010年

10 張姣美;明清以來的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D];湘潭大學;2010年

,

本文編號:199142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991426.html

上一篇:基督教與紅酒  
下一篇:伊斯蘭教藝術二題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684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