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1047號和IOLTibJ763號羊胛骨卜新探
本文選題:占卜文書 + 羊胛骨卜。 參考:《中國藏學》2013年S1期
【摘要】:文章探討的是兩件收藏于海外的敦煌古藏文羊胛骨卜文書。其中P.T.1047號系增訂,參閱了納西族東巴骨卜和僳傈、羌族骨卜,破解了文書中象雄語的"占卜方位名稱"和"占卜裂紋名稱",增譯了過去闕譯的卦象部分。該文書反映了諸多吐蕃時期的習俗,如:官方占卜,發(fā)動戰(zhàn)爭前要多次占卜;牦牛時常傷入;投毒風習;嚴禁近親通婚;以及炭疽發(fā)作頻繁,連國王也難幸免;羊圈生等,其他占卜文書中少見的內(nèi)容。IOL Tib J763號系新譯。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wo ancient Tibetan goat blade documents collected overseas. Among them, the P.T.1047 is updated, referring to the Naxi nationality Dongba Gu Fu and Su Yu, Qiang nationality Gu Shu, deciphering the "divination location name" and "divination crack name" in the Xiang Xiong language in the document, and adding the hexagram image part of the past que translation. The document reflects the customs of the Tubo period, such as official divination, repeated divination before the start of the war, the frequent injury of yaks, the practice of poisoning, the prohibition of inbreeding among relatives, and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anthrax, even of the king; and the birth of sheep, etc. Rarely seen in other divination documents. IOL Tib J763 is a new translation.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敦煌藏文占卜文書整理研究”(項目編號11JJD770001)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B948;G256.1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永剛;;古代會盟中的儀式是構(gòu)建和諧社會秩序的有效方式——以唐蕃間會盟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2 ;Mytkical Body:World Parent Type Creation Mytn in Cnina and Its Visual Archetypes[J];Comparative Literature:East & West;2007年01期
3 侯興華;張國儒;;從數(shù)字“七”和“九”探索傈僳族文化點滴[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年08期
4 王玲玲;;瑤族雷神信仰中的生殖崇拜觀念[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5 陳踐踐;;《P.T.990如來佛降服大王記》譯注札記[J];中國藏學;1992年02期
6 張云;本教古史傳說與波斯祆教的影響[J];中國藏學;1998年04期
7 孫林;盟誓文誥:吐蕃時期一種特殊的歷史文書[J];中國藏學;2002年02期
8 林冠群;漢文史料記載唐代吐蕃社會文化“失實部分”之研究[J];中國藏學;2003年02期
9 華林;論藏文歷史檔案的發(fā)掘利用[J];中國藏學;2003年04期
10 扎洛;略論《白史》的史料[J];中國藏學;2004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褚俊杰;;敦煌古藏文本《般若心經(jīng)》研究——同藏文大藏經(jīng)本、梵文本和漢文本的語詞比較[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輯)[C];1991年
2 常宏;;論以圖騰制研究草原文化的可行性——兼論蒙古族的圖騰制相關(guān)問題[A];論草原文化(第六輯)[C];2009年
3 王堯;;從《河圖、洛書》、《陰陽五行》、《八卦》在西藏看古代哲學思想的交流[A];“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學術(shù)討論會會議論文[C];2003年
4 陳踐踐;;藏語ring-lugs一詞演變考——敦煌藏文古詞研究之一[A];常書鴻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C];2004年
5 朱悅梅;;多元宗教文化影響下吐蕃職官管理制度的形成[A];中外關(guān)系史論叢第19輯——多元宗教文化視野下的中外關(guān)系史[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用源;漢語和藏語復音詞構(gòu)詞比較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卓嘎;藏族天文歷算傳承模式及其變遷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戴嘉艷;達斡爾族農(nóng)業(yè)民俗及其生態(tài)文化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龍珠多杰;藏傳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王蓓;《格薩爾王傳》與多康地區(qū)藏族族群認同[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扎西卓瑪;藏傳佛教佛經(jīng)翻譯史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7 陳立明;藏門珞民族關(guān)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8 趙心愚;納西族與藏族歷史關(guān)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9 王璞;藏族史學思想論綱[D];云南大學;2002年
10 孫林;西藏中部農(nóng)區(qū)民間宗教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文娟;東巴文字的構(gòu)形藝術(shù)及其平面設(shè)計應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2 張明坤;云南少數(shù)民族原始宗教服飾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3 劉嘉堯;藏族傳統(tǒng)生態(tài)文明與藏區(qū)生態(tài)補償法律問題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0年
4 謝光典;公元七至九世紀青藏高原東北緣的歷史地名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5 仁旦卓瑪;吐蕃碑文文法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益西曲珍;略論吐蕃時期王室女性[D];西藏大學;2011年
7 尼旦;西藏古近代“鐘”歷史文化研究[D];西藏大學;2011年
8 羅布次仁;淺析吐蕃王朝時期的經(jīng)濟基礎(chǔ)[D];西藏大學;2011年
9 褚麗;釋迦牟尼佛像造型特征的比較研究[D];西藏大學;2011年
10 樊紀蘭;大方縣彝族刑事習慣法研究[D];貴州民族學院;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蘇惠萍;;敦煌唐墓出土的模制伏龍磚[J];尋根;2011年03期
2 鄭炳林;唐五代敦煌畜牧區(qū)域研究[J];敦煌學輯刊;1996年02期
3 上山大峻,顧虹譯,劉永增;從敦煌出土寫本看敦煌佛教研究[J];敦煌研究;2001年04期
4 穆紀光;東西交流的神話與現(xiàn)實[J];絲綢之路;2001年03期
5 朱奕;從敦煌到拉卜楞寺——領(lǐng)略甘肅[J];絲綢之路;2002年12期
6 朱賡武;夢回敦煌[J];時代風采;2005年04期
7 詹安泰;;簡論《敦煌曲》中的“普通雜曲”[J];學術(shù)研究;1963年02期
8 羅矛昆;談小說《敦煌》對西夏歷史與人物的描寫[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年02期
9 楊銘;敦煌畫塑與少數(shù)民族[J];文史雜志;1987年02期
10 譚蟬雪;敦煌歲時掇瑣——正月—[J];敦煌研究;1990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鄭炳林;;晚唐五代敦煌諸寺藏經(jīng)與管理[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三編[C];2005年
2 楊學勇;;敦煌陰氏與佛教的關(guān)系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3 郭永利;;晚唐五代敦煌佛教寺院的納贈[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4 鄭炳林;;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團闡揚三教大法師與敦煌佛教兼容性形成[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三編[C];2005年
5 鄭炳林;;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團僧尼違戒——以飲酒為中心的探討[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6 鄭炳林;魏迎春;;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團的戒律和清規(guī)[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三編[C];2005年
7 葉文玲;;敦煌鑄就五字碑[A];常書鴻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C];2004年
8 陳樂道;;淺議馮國瑞對敦煌檔案文獻的收藏[A];第二屆郭煌歷史檔案與徽州歷史檔案開發(fā)利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9 聶志軍;;敦煌景教寫經(jīng)《序聽迷詩所經(jīng)》中“勤伽習俊”考辨[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10 楊澤榮;;燦爛輝煌的敦煌文化[A];第二屆郭煌歷史檔案與徽州歷史檔案開發(fā)利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楊森;敦煌10兆瓦光伏發(fā)電項目奠基[N];人民日報;2009年
2 王朝霞 張曉亮;敦煌農(nóng)民收入增勢看好[N];甘肅日報;2004年
3 記者 張革文;敦煌以嶄新面貌迎游客[N];甘肅日報;2007年
4 本報記者 梁瑛;目隨饒宗頤 慧眼看敦煌[N];深圳商報;2009年
5 秦小平;敦煌市政協(xié)七屆二次會議提案全部辦復[N];民主協(xié)商報;2009年
6 殷永生 朱靜;敦煌10兆瓦光伏發(fā)電項目奠基[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7 本報記者 劉亞東;敦煌的遺憾[N];中國文化報;2000年
8 記者 杜英;敦煌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實驗區(qū)建設(shè)啟動[N];科技日報;2011年
9 李江 張澤遠;敦煌見證古代輝煌[N];福建工商時報;2000年
10 邊振虎;敦煌加大野生動物及天然林管護[N];甘肅日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宗福;敦煌y諼南籽芯縖D];四川大學;2002年
2 王昊;敦煌小說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李索;敦煌寫卷《春秋經(jīng)傳集解》異文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4 董艷秋;敦煌宮詞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5 敏春芳;敦煌愿文詞匯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6 何劍平;敦煌維摩詰文學研究[D];揚州大學;2000年
7 湯君;敦煌曲子詞地域文化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8 徐藝;敦煌北朝彩塑造型語言研究[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13年
9 蘇金花;唐五代敦煌綠洲農(nóng)業(yè)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吳格言;敦煌歸義軍文學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赴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的敦煌語言文字研究評議[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戚歡月;敦煌荒漠化地區(qū)建筑形態(tài)的再發(fā)展[D];清華大學;2004年
3 楊惠玲;唐五代宋初敦煌喪俗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4 武漢強;敦煌祭文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5 徐曉卉;唐五代宋初敦煌麻的種植及利用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6 濮仲遠;唐宋時期敦煌民間信仰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乜小紅;唐五代宋初敦煌畜牧業(yè)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8 王定勇;敦煌佛曲研究[D];揚州大學;2003年
9 解梅;唐五代敦煌胡文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10 孟佳;吐蕃時期敦煌壁畫色彩比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7915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791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