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與神靈的地方化——以山西洪洞的青州二郎信仰為例
本文選題:傳說 + 地方性神靈 ; 參考:《民族藝術(shù)》2015年05期
【摘要】:山西洪洞地區(qū)存在多種不同的二郎信仰。其中,青州二郎的前身"廣德真君"是一位顯赫的全國性神靈,傳入洪洞后漸為當?shù)氐亩尚叛鏊{同化,轉(zhuǎn)化為地方性神靈"青州二郎",并成為二郎"結(jié)義神團"中的核心成員。其身世傳說中影響力最大的一類,采納了"外來——傳入"的遷徙過程為深層敘事結(jié)構(gòu),將其中的地名落實到本土村落,直接影響了傳說享有者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功能性行為模式,是促進該信仰完成地方化轉(zhuǎn)變的有力方式。青州二郎與原身份的關(guān)聯(lián)主要體現(xiàn)在水神功能的恒定。而推動該信仰輸入、轉(zhuǎn)化與再生長的動力,正源于當?shù)貙λ竦膹娏倚枨蟆?br/>[Abstract]:There are many kinds of Erlang beliefs in Hongdong area of Shanxi Province.Among them, the predecessor of Qingzhou Erlang, "Guang de Zhen Jun", was a prominent national god who was absorbed and assimilated by the local Erlang faith after it was introduced to Hongdong.Transformed into the local gods, "Qingzhou Erlang", and became a core member of Erlang "Jieyi Shinto Group."The most influential type in the legend of his lineage adopted the migration process of "extraneous-incoming" as a deep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put the place names in place into the local villages.It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functional behavior patterns of the legends in real life and is a powerful way to promote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belief.Qingzhou Erlang and the original identity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nstant function of water god.And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is belief input, transformation, and growth is the strong local demand for water gods.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
【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7批面上資助編號(2015M571207)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207.7;B933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宛蔭;;財神與邪神:近代江南五通神的雙重身份[J];湖北社會科學;2014年02期
2 趙琦;;大蒙古國時期十路征收課稅所考[J];蒙古史研究;2000年00期
3 張岱玉;;元代蒙古地區(qū)行中書省研究[J];蒙古史研究;2010年00期
4 石堅軍;;“斡腹”考述[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5 邵念軒;;論巫術(shù)在宋代祈雨活動中的體現(xiàn)[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4年03期
6 原敏楠;段建宏;;淺析明清地方社會力量與陽城“商湯信仰”的傳承[J];長治學院學報;2014年04期
7 林國平;;|d占與科舉[J];海峽教育研究;2014年02期
8 趙宏艷;;兩宋紹興禹廟梅梁信仰民俗形成考[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05期
9 鄒春生;;“隱約的祖先”:從民間信仰看客家的族群來源——以贛南寒信村“水府老爺”信仰為例[J];民俗研究;2014年06期
10 張俊峰;;清至民國山西水利社會中的公私水交易——以新發(fā)現(xiàn)的水契和水碑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14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李天生;;山西賽社文化淺說[A];中國梵凈山儺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2 張岱玉;;元代蒙古地區(qū)行中書省研究[A];蒙古史研究(第十輯)[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朱文慧;南宋東南地區(qū)的民間糾紛及其解決途徑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3 程森;明清民國時期直豫晉魯交界地區(qū)地域互動關(guān)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金寶麗;蒙古滅金史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邱軼皓;蒙古帝國的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13-14世紀)[D];復(fù)旦大學;2011年
6 郭華瞻;民俗學視野下的祠廟建筑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7 趙晨昕;唐代宦官權(quán)力的制度解析[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8 譚景玉;宋代鄉(xiāng)村行政組織及其運轉(zhuǎn)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9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態(tài)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10 韋祖松;北宋國家安全問題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賢敏;《夷堅志》夢幻故事的文化解讀[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歐陽秀敏;宋代占卜風氣中的士人行為與心態(tài)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程佩;北宋張商英護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海默;兩晉時期地方行政運作探微[D];復(fù)旦大學;2011年
5 蘇鵬宇;蒙元時期契丹人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茂華;試論宋蒙(元)戰(zhàn)爭中的南宋降將[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7 歐陽縈雪;《山右石刻叢編》初探[D];山西大學;2006年
8 杜立暉;新出墓志所見唐昭義軍的幾個問題[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孫金玲;宋代旅館業(y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10 孟玲英;唐代篆書發(fā)展史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一;二郎神崇拜和二郎戲[J];文史雜志;1993年02期
2 張華;張可;;二郎有P王W仁[J];重慶與世界;1995年04期
3 ;二郎刀[J];中華武術(shù);2000年02期
4 李東升;李戈;;情意英雄武二郎[J];歌曲;2002年01期
5 姜旗;日本瀧平二郎的《紅樓夢》木刻插圖[J];紅樓夢學刊;1982年01期
6 郭發(fā)明;灌口撥云話二郎[J];文史雜志;1989年05期
7 大有;;到二郎鎮(zhèn)聽酒的故事[J];國防;2012年12期
8 楊博;;二郎鎮(zhèn)——與酒共生的山谷[J];中國西部;2012年16期
9 冬樹;賡熙偉;;深入二郎劍[J];旅游縱覽;2013年11期
10 ;巴蜀畫派名家筆下的二郎鎮(zhèn)[J];西南航空;2012年03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黃筱棠;“一鎮(zhèn)兩片”新格局 打造“中國第一酒鎮(zhèn)”[N];瀘州日報;2008年
2 付超;貴州省地礦局102隊習水二郎煤勘項目獲地方政府好評[N];中國礦業(yè)報;2004年
3 本報記者 陳秀雅 實習生 吳相瑩;到社區(qū)工作6年瘦了20斤[N];蘇州日報;2010年
4 林方文;關(guān)于職業(yè)精神的兩部電影[N];北京日報;2012年
5 秦波 本報記者 王其倫;“二郎速度”帶動小鎮(zhèn)蛻變[N];貴州日報;2013年
6 張勁;重慶二郎派出所加強社會防范[N];人民公安報;2004年
7 羅俊 記者 肖文;習水二郎電廠新建工程開工[N];遵義日報;2011年
8 曹增燕 本報記者 劉林;二郎鎮(zhèn)打造古藺縣副中心[N];瀘州日報;2012年
9 本報記者 程曉龍 見習記者 任曉寧;黑川慶二郎:動漫不僅僅影響一代人[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年
10 本報記者 楊皓文;太平二郎,,紅色激情飛揚[N];瀘州日報;2011年
本文編號:17517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751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