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宗教論文 >

“神圣”與“世俗”之間——試論古希臘奧林匹亞賽會的宗教性

發(fā)布時間:2018-03-22 17:53

  本文選題:古代奧林匹亞賽會 切入點:宗教性 出處:《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奧林匹亞賽會是古代希臘最重要的宗教節(jié)日之一,也是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的源頭。古希臘人所特有的這種社會活動從一開始就與宗教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是宗教儀式活動的派生物和外在表現(xiàn)形式之一,具有明顯的"宗教性"和"神圣性"。不過,在比賽過程中,祭禮與比賽是分開的,裁判勝負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比賽與祭祀也具有逐步分離的趨勢,可見,奧林匹亞賽會也帶有明顯的"世俗性"的另一面。這兩種看似對立的特征如何能夠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呢?研究表明,奧林匹亞賽會的"神圣性"和"世俗性"之間其實存在著相互統(tǒng)一和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即"神圣性"必定要通過"世俗性"得以展現(xiàn),正是通過跑步、跳遠、投擲這樣的"世俗性"的體育比賽,希臘人實現(xiàn)了與神靈接近和交流的理想,賽會也就被賦予了"神圣"的意義;就宗教性而言,古希臘的奧林匹亞賽會正處于早期的體育比賽和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之間,即處在"神圣"和"世俗"之間,或從"神圣"到"世俗"的轉(zhuǎn)變過程之中。通過上述分析,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術(shù)界關(guān)于奧林匹亞賽會的宗教性問題的爭論,也可以加深我們對注重行動的古希臘宗教的儀式化特征的認識。
[Abstract]:Olympi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ligious festivals in ancient Greece and the source of the modern Olympic movement. It is one of the factional and external manifestations of religious activities, and has a distinct "religious" and "sacred" character. However, in the course of the competition, the ceremony is separate from the competition, and the referee has a relative independence in the victory or defeat. Competition and sacrifice also have a trend of gradual separation, it can be seen that Olympia also has a clear "secular" side. How can these two seemingly opposing characteristics can be combined organicall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is actually a unified and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anctity" and the "secular" nature of the Olympiad, that is, the "sanctity" must be manifested through the "secular", and it is through running, the long jump. By throwing such a "secular" sporting competition, the Greeks realized the ideal of approaching and communicating with the gods, and the tournament was given a "sacred" meaning; in terms of religion, The Olympiad of ancient Greece is between the early sporting events and the modern Olympic movement, that is, between "sacred" and "secular", or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from "sacred" to "secular". It can not only solve the controversy about the religious nature of Olympia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als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itualiz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ion-oriented ancient Greek religion.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基金】:中國人民大學985工程第三期專項經(jīng)費
【分類號】:G811;B9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振杰;;貴霜王朝與之前印度佛像的世俗性因素及其與中國早期佛像的關(guān)系——四世紀之前[J];南京藝術(shù)學院學報(美術(shù)與設(shè)計版);2008年03期

2 李長健;曹俊;;和諧語境下宗教對法治建設(shè)的影響力探析[J];唯實;2007年06期

3 林瑞琪;;基督教的交往觀──馬克思主義與宗教傳播觀的對話[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張紅;;神圣與凡俗之間——對《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一個解讀[J];蘭州學刊;2006年12期

5 王倩;;神圣的圖像——神話圖像結(jié)構(gòu)性意義闡釋[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6 唐名輝;;網(wǎng)絡宗教生活對基督徒的宗教性的影響——以長沙市在線基督徒的宗教生活為實證研究基礎(chǔ)[J];宗教學研究;2008年02期

7 徐朝旭;;論孔子倫理理性的宗教意蘊——兼評孔子思想的理性與宗教性的矛盾說[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8 孫浩然;;美國的宗教與宗教滲透[J];科學與無神論;2007年04期

9 田薇;;從宗教倫理的超越之維再論儒家倫理的宗教性問題[J];中華文化論壇;2009年04期

10 張強;;宗教性與社會化——西美爾宗教社會學理論述評[J];理論界;2010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洋;陳永勝;;基督教信徒的宗教性:結(jié)構(gòu)與測量[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李江梅;;淺談儒學的宗教性品格[A];孔學研究(第五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五次學術(shù)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第三次孔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3 陳巍巍;;閩臺民間信仰中神圣性的構(gòu)建——以保生大帝信仰為例[A];譜牒研究與五緣文化[C];2008年

4 牟鐘鑒;;試論民族的宗教性和宗教的民族性[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一集)[C];2006年

5 楊澤波;;從“以天論德”看儒家道德的宗教作用[A];《與孔子對話——論儒學的現(xiàn)代生命力》——上海文廟第三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黃學溥;;讓·梅葉對宗教和宗教教育的批判[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陳育倫;李菁;;清水祖師是佛是道之淺見[A];閩臺清水祖師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8 卓新平;;當代中國社會變遷與宗教重構(gòu)[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3集)[C];2008年

9 龔學增;;論宗教與民族[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10 李利安;謝銳;閻文虎;;當前世界宗教的基本動向及其對我國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影響[A];2006民族宗教問題高層論壇暨甘肅研究基地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江西省委黨校副教授 王仕國;全球化與宗教的世俗化[N];中國民族報;2008年

2 陳星橋;將佛教的文化性和宗教性有機統(tǒng)一起來[N];中國民族報;2006年

3 首都師范大學《原道》主編 陳明 本報記者 趙凌 采訪;“不近人情”才凸顯神性[N];南方周末;2007年

4 方立天;走文化宗教之路[N];中國民族報;2005年

5 哈佛大學 杜維明;儒學創(chuàng)新的宗教反思[N];社會科學報;2006年

6 ;為什么“法律必須被信仰”[N];中國民族報;2007年

7 張亞輝;社會的夢境[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8 張踐;儒學與世界宗教對話[N];中華讀書報;2006年

9 齊曉東;跨宗教的對話[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10 彭國翔;儒家傳統(tǒng)、宗教對話與世界和平[N];中華讀書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管恩森;十字架遭遇龍圖騰[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2 李峰;鄉(xiāng)村教會的組織結(jié)構(gòu)及其運行機制[D];上海大學;2004年

3 程曦;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4 史文;禪觀影像論[D];復旦大學;2006年

5 秦倩;國際法與宗教非政府組織[D];復旦大學;2007年

6 施乃瑜;宗教傳播與化世的新范式[D];復旦大學;2008年

7 王謀寅;道教與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8 王麗潔;《妙法蓮華經(jīng)》的一乘思想及其文學特征[D];復旦大學;2005年

9 傅利民;齋醮科儀 天師神韻[D];中央音樂學院;2002年

10 方敏;宗教歸信與社會資本[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珍珍;羅尼·泰勒的儒學宗教性研究[D];清華大學;2005年

2 田芳;宗教道德“神圣性”的價值分析[D];新疆師范大學;2006年

3 陳立勇;宗教在現(xiàn)代社會中存在的合法性[D];黑龍江大學;2008年

4 沈洋;基督徒的宗教性:概念、結(jié)構(gòu)與測量[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5 王永海;神圣在實在中顯現(xiàn):“宗教人”生存的基本樣式[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6 吳睿;我們這個“朝圣”的時代:對當代城市宗教信仰的人類學思考[D];復旦大學;2008年

7 馬彬彬;中世紀晚期神哲學與近代人文主義興起之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8 常薇;中國基督教宗教性量表的編制及其相關(guān)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9 許娜;鄯善國世俗佛教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8年

10 孟璐;少林寺社會功能的現(xiàn)代變遷[D];河南大學;2011年

,

本文編號:164973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64973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07e4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