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外方傳教會“科學傳教”與西南邊疆研究的近代轉型
本文關鍵詞: 巴黎外方傳教會 “科學傳教” 西南邊疆研究 學術轉型 出處:《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1664年巴黎外方傳教會的成立,是羅馬教廷打破葡萄牙壟斷遠東教務,奪取中國保教權的關鍵步驟。至1946年,共有741名傳教士派往中國西南五省,創(chuàng)建全部17個教區(qū),牧養(yǎng)至少27萬信徒,在區(qū)域與人數(shù)上,基本形成"獨享"教務格局。與此同時,傳教士對清末民國西南邊疆的自然地貌、風土人情與山地民族進行了調查研究,形成影像視頻、口述采訪、游記實錄與民族志作品等類別多樣的西南研究資料。其中,正式發(fā)表的著述至少174部/篇。正是這種傳播"福音"與調查研究并舉的"科學傳教"(La Science Missionnaire),及其衍生的研究成果,主觀上推動了民國時期西南邊疆天主教教務的長足發(fā)展,乃至執(zhí)全國之牛耳,客觀上形成了與學院派西南學研究迥異卻交織并行的傳教士西南學研究。這類研究,從知識借鑒與學派傳承兩方面,影響著近代西南邊疆研究的史料來源與學術脈絡,啟迪、引導乃至推動西南邊疆研究從傳統(tǒng)走向近代的學術轉型。
[Abstract]:In 1664,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oreign Missionary Church in Paris was a key step for the Holy see to break the Portuguese monopoly on far East educational affairs and seize the right of Chinese religious patronage. A total of 741 missionaries were sent to five provinces in southwestern China to establish all 17 parishes to feed at least 270,000 believers. In terms of region and number of people, they basically formed a pattern of "exclusiv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 missionaries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the natural landforms, local customs and mountain nationalities in the southwest frontier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forming video images and oral interviews. Travel Records and Ethnography works and other categories of southwest research materials. At least 174 official publications have been published. It is this "science missionary" that spreads the Gospel along with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La Science Mission naive. And its derivative research results subjectively promoted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the Catholic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frontie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even held the national aura. Objectively, the missionary Southwest Studie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academic Southwest Studies, is intertwined and parallel. This kind of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two aspects of knowledge reference and school inheritance. It influences the sourc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academic context of the study of the Southwest Frontier in modern times, enlightens, guides and even promotes the academic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作者單位】: 廣東財經(jīng)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財經(jīng)大學華南商業(yè)史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天主教與近代黔桂滇邊布依族社會變遷研究(1844-1952)”(14CZS031)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B977
【正文快照】: 中國西南邊疆,聚集了藏、苗、瑤、壯、彝、水、怒、布依、傈僳等三十余個少數(shù)民族,民族與宗教的多樣性特征明顯,歷來是人文社科學界關注的焦點。自秦漢始,傳統(tǒng)輿地學/蠻夷學對此間自然與人文多有介紹。西學傳入以降,新興的人類學/民族學對此更加青睞,調查成果可謂汗牛充棟,逐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方鐵;;西南邊疆史研究60年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年03期
2 王振剛;;學界對民國學人西南邊疆問題著述研究綜述[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0年04期
3 陳征平;劉鴻燕;;試論歷史上皇朝中央對西南邊疆社會的內地化經(jīng)略[J];思想戰(zhàn)線;2012年02期
4 張軻風;;康藏與西南:近代以來西南邊疆的區(qū)域重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
5 林榮貴;;《中國西南邊疆變遷史》評介[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88年01期
6 林超民;;方國瑜與西南邊疆史地研究[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導報;1988年03期
7 李家瑋;于沙;;美麗的西南邊疆[J];云嶺歌聲;1997年06期
8 陸韌;;近代以來西方對中國西南邊疆的認識和研究[J];思想戰(zhàn)線;2014年03期
9 劉剛;;另一種理解的“歷史”——明清以來西南邊疆的民族變化[J];文史知識;1998年08期
10 段金生;;從邊緣到內地化的進程:封建時期西南邊疆屯田的線性考察[J];思想戰(zhàn)線;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趙艾東;;19世紀英人古柏(Cooper)的康區(qū)考察與英國對中國西南邊疆的覬覦[A];任乃強與康藏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9年
2 趙喬貴;楊子生;賀一梅;楊嚨霏;;基于1996~2008年土地變更調查的西南邊疆山區(qū)耕地適宜性評價研究——以云南省為例[A];中國山區(qū)土地資源開發(fā)利用與人地協(xié)調發(fā)展研究[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杜邊;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2 王鵬;“邊界問題暨西南邊疆穩(wěn)定”研討會在武警學院召開[N];邊防警察報;2010年
3 王堯;海峽兩岸記者“西南邊疆行”采訪活動結束[N];人民日報;2004年
4 記者金輝 通訊員李昕;東亞各國間須加深跨文化認知[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5 湖南省第五批援藏干部領隊、地委委員、行署副專員 張漢華;在援藏干部歡迎大會的發(fā)言[N];山南報(漢);2007年
6 杜娟 整理;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科研掃描(上)[N];社會科學報;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張靜;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地緣政治與西南邊疆治理研究[D];云南大學;2015年
2 張倍倍;西南邊疆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與社會穩(wěn)定機制建設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2年
3 張春濤;西南聯(lián)大的西南邊疆調查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4年
4 公彥云;抗戰(zhàn)時期西南邊疆學術期刊研究[D];西南大學;2014年
5 石磊;完善我國現(xiàn)代物流管理體制法律對策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4496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449621.html